随州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必看】随州网APP新手指南!商家信息发布指南2019,随州网最新招聘信息
随州生活百事通随州网标签出炉,快来看看你是什么标签?《版主手册》申请版主的快来哟
查看: 3457|回复: 1

最后一公里村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18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网上看到的,觉得写得不错
《最后一公里村庄》是三农学者贺雪峰及其所带领的学术团队经年累月、身体力行深入中国乡村地区,进行驻村实地调研与考察的学术总结,介绍了诸如村庄类型与区域分布,乡村生活秩序构建等农村社会的诸多根本及基础性的问题。本文摘自该书,原标题为《在熟人社会中激活阶层研究》。
阶层是社会学中极为重要的概念,阶层研究也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马克斯·韦伯以收入、职业、声望三个维度来对阶层进行定位。陆学艺主要以职业将中国划分为十大阶层。无论是韦伯对阶层的定义,还是陆学艺对中国阶层的划分,都属于宏观社会学的研究,如何将阶层这个概念在微观社会学中激活,从而用于研究由熟人社会正在发生的经济分化所引发的对个体的强烈冲击,是一个十分重要又有待探索的研究领域。
有资产、无存款
在浙江宁波宁海调研,农民说,"我们这里过日子容易,攒钱不容易";绍兴柯桥的农民说,"我们这里人的资产多,存款少"。宁海和柯桥都属于浙江的经济发达地区,在全国百强县中也名列前茅,为何农民攒钱不容易,存款少?同时又资产多,过日子容易呢?
宁波和绍兴是浙江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可以说,宁绍农村是全国最富裕的农村了。我到宁波、绍兴农村调研过多次,十分惊讶于农村场面之大之铺张。只要有宅基地,农民一定会建别墅式的住房。2015年在宁海桃源街道调研,村里正在进行旧村改造,每户划得三间宅基地,几乎所有农户都自建四层别墅式住房,建筑面积普遍有400平方米左右,仅建筑成本即达60万元左右。宁绍地区农民建房并不像华北农村农民只追求高大而不在乎装修,而是必须要有与外在相匹配的内部装修。因此,花60万元建的房,至少要花40万元来装修,一套住房建下来,花费百万元是很常见的事情。凡是到过宁绍地区以及杭嘉湖平原乃至江浙农村的人,都一定会看到农民修建的高大精致的别墅式楼房,它们向所有人展示了以江浙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民的富庶。有趣的是,宁绍地区的农民似乎认为每一代人都应当建造属于自己的房子,即使父辈所造房子仍然相当好。改革开放以来,宁绍地区乃至"长三角"地区农村一直处在建房的亢奋之中,至今不息。对于一家三口、最多五口的农户来讲,400平方米的住房实在太大,真正住得上的,按当地农民的说法,最多也只有一半。
与高耸的装修精致的农民住房一样可以展示宁绍农民富庶的是酒席档次。在柯桥安昌镇调研时发现,一般酒席,一桌花费是4000多元,婚丧嫁娶最少要置办20~30桌,多则要置办50桌,甚至更多,仅酒席花费就要10万元以上。我们问农民,有没有人办1000~2000元的酒席,村民反问道:1000元的酒席有什么可以吃的呢?实际上,按村民的说法,4000元一桌的酒席,真正能吃掉的也不过1/3,大部分都浪费掉了。
除了建房子、办酒席以外,场面上很重要的一个消费是买车。买车的主要目的显然不是代步,而至少是不能落后。若是买不起好点儿的车,就不如不买,因为车价高低都是明摆着的。
建房、办酒、买车等场面上的消费,数额巨大,对于村中办厂经商的富人群体来讲,这些支出当然只是九牛一毛,算不得什么。问题是,就是在富庶的"长三角"地区,绝大多数农民的主要收入还是来自"上班"。所谓"上班"其实就是在附近工厂打工。他们打工的收入与外来农民工打工收入相差不多。工厂雇工时关心的是利润而非工人是哪里人。当然,本地人在附近工厂打工或"上班"较外地人有几个优势:一是更可能做技术工或管理者;二是能从事相对轻松的工种;三是年龄比较大的当地人也容易找到适合的工作,与中西部农村老年人只要能动就仍然下地种田一样,宁绍地区农村老年人只要身体健康就一定会想方设法挣钱;四是不用租房,不用付房租。即使如此,当地农民"上班"所获收入也不会比外来农民工高很多。因此,相对于巨额的场面消费,宁绍地区、"长三角"地区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一般农民,其收入就十分有限了。
要依靠有限的收入去应付巨额的场面消费,一般农户的办法就是精打细算,不该支出的地方一律不支出。在浙江农村调研时,多次听到浙江人对外地农民工尤其是贵州农民工的评价,其中之一就是贵州人太喜欢吃喝了,每次发了工资都会成群结伙地大吃大喝。柯桥区有一个村支书说,他们这里的人都将钱看得很重,一般不会乱开销。他讲了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他到四川推销布料,坐火车遇到一对农村夫妇带上初中的儿子到杭州旅游,这家人经济条件并不好,甚至家里还没有盖楼房。这个村支书就认为这对四川夫妻太破费了,干吗要花钱让上初中的儿子到杭州旅游?攒下钱来盖房子不好吗?不盖房子也可以置办家业啊!四川的那对农民夫妻说,"人生一世还不都是为了子女,让子女见世面比置办家业更重要。"村支书对我们说,四川夫妻的一番话让他很吃惊,他认为他们的话是有道理的。他反思的结果是,绍兴人太看重钱,掉到钱眼儿里去了。宁绍地区的农民正是通过勤扒苦做,精打细算,才有了显示出当地富庶程度的场面消费,也才会出现"有资产、无存款","日子好过、攒钱难"的局面。
精致的身份"包装"
现在的问题是,宁绍地区的农民为何会为了场面上的消费而勤扒苦做、精打细算?一方面要想尽办法增加收入,一方面又毫无理性地摆出排场?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探究与宁绍地区经济发展同时产生的经济分化与社会分层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宁绍地区乃至整个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因为集体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三来一补"的发展,出现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景象,乡村工业快速发展。在《土地管理法》出台及严格执行之前,包括宁绍地区在内的沿海地区,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用作工业发展用地,整个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相当均匀的工业扩张和经济增长,几乎每个村庄都办了工厂,都有人经商。其中差异在于,苏南地区多为集体办的乡镇企业,浙江省多为个体私营企业,"珠三角"多为外来"三来一补"企业。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出现了生产过剩,集体性质的乡镇企业经营效率明显不如个体私营企业,苏南以及浙江一些地区的集体企业改制为个体私营企业。持续的经济发展不仅吸引了大量外来劳动力,而且形成了产业集群。村庄熟人社会内部由此出现了大量办厂经商致富的企业家群体,这些企业家经济收入很高,收入水平远远超过了一般村民。这些在村庄熟人社会中产生并生活于其中的企业家群体或富人群体,因为经济收入高,就可以将自己过去的旧房拆掉建豪华别墅,他们买得起豪车,办得起豪华婚礼,并提高了酒席与人情往来的标准。
在熟人社会中,这些富人的"场面"消费不仅会刺激本村村民,而且直接与村民发生联系。婚丧嫁娶,无论是人情的标准还是酒席的标准,一开始大致是一样的。送人情一次1000元,还人情也一次1000元。吃酒席一桌3000元,办酒席也就不能低于一桌3000元了。对村庄富人群体来说,在场面的消费上是九牛一毛,一般村民却感到越来越吃力。最终,少数贫弱的村民难以负担,他们被排斥出这样的场面消费,成为熟人社会里办不成事、说不起话的边缘群体,甚至是陌生人。大部分村民则会想方设法通过勤扒苦做、精打细算,在场面消费上跟上形势。
勤扒苦做、精打细算,就必然要在不该消费的地方节俭,家庭中的老年父母就一定要参与到力所能及的生产中去,生活就没有那么精致从容,家庭成员甚至容易为了利益发生争执乃至公开的冲突。相反,富人群体家庭收入高,生活中的精致不是包装出来的,而是从内向外展示的:他们可以让父母退出生产而有更多机会外出旅游,显得更懂孝道;他们可以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显得更重视子女教育;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经济能力进行文化娱乐活动,显得更有品位。他们当然也更慷慨。"富人求异",他们有能力追求不同于一般村民需求的更高消费和品位。一般村民则是竭力求同,少数最为贫弱的群体更被排斥出村庄场面消费的竞争。
在富人求异、一般村民求同的进程中,村庄熟人社会即形成了一种以消费论高低的地方性规范,富人通过在村庄内的消费将熟人社会变成了自我实现的场所,富人的场面消费主导了村庄内的文化再生产,成为标准,成为规范,成为对弱势群体的排斥机制。在富人通过场面消费来主导文化再生产、排斥最弱势群体为村庄边缘人的过程中,村庄内的一般村民则苦苦追赶,以免被排斥出局,因此丧失了其消费的主体性和文化再生产的主体性。在村庄这个熟人社会中,三个不同的群体--富人群体、一般村民和贫弱群体,通过面对面的互动,共享了一套由富人群体所发明、主导并畅游于其中的场面消费与文化再生产,形成了对一般村民极为不利、将贫弱村民排斥出局的公共生活上的政治正确。
这种由富人群体所主导的对一般村民和村庄贫弱群体不利的场面消费,显示出村庄熟人社会中富人群体的文化消费对其他群体构成面对面的压力,乃至压迫、剥削和排斥。在这个过程中,人数很少的富人群体获得了体面、尊严和美好的感受,大多数村民却疲于奔命,最弱势群体则被排斥出去,产生强烈的无力感、自卑感,彻底成为村庄中的失败者,甚至会自暴自弃,被富人所主导的文化与价值自我论证为失败者。最为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是自然而然进行的,是所有人都认同的,是从弱势群体也参与其合法性建构中来的。
在这样一个合法建立起来的剥削性的场面消费不断展示的过程中,一般村民苦苦追寻,失败的边缘群体退出村庄公共生活与竞争,回到家庭,甚至退到宗教以寻求安慰,这种后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无为的反抗。问题是,为什么作为多数人的一般村民缺少主导自己消费的能力,丧失了文化主导权?
当富人很少时,他们炫富、高消费就只是特例,没有人跟进。富人无法主导公共生活。而当富人数量有了一定的规模,且一般村民也开始有能力跟从时,少数富人的场面消费就逐渐对所有人产生了示范压力,这种压力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成为霸权性的,就会无条件演变为所有人必须遵从的规范。但若是村庄中富人群体与一般村民之间的流动性降低,富人群体相对稳定,一般村民也很难再有上升空间,村庄内可能出现结构的固化,比较典型的是富人与一般村民之间出现明显区隔,彼此的联系大幅度下降,各有各的朋友圈,各有各的文化。此时,一般村民反而具有了文化的主体性。
当前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仍然处在快速变动中,村庄社会结构也在重构。在熟人社会内部,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由人情、消费等构成的互动越来越具有阶层性质。或者说,正是熟人社会的背景为村庄中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动力,在这个动力作用的过程中,村庄中不同收入群体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三个不同的阶层:富人阶层、一般村民、贫弱群体。正是富人群体所主导的场面文化造成了沿海发达地区越来越畸形的场面消费,造成了农村中的文化问题。
在村庄熟人社会中激活阶层研究正当其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19 09: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但看完了,不作评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合作伙伴|手机版|小黑屋|广告报价|联系我们|本站简介|无图浏览|随州网 ( 鄂ICP备11019817号-1 )

GMT+8, 2025-1-18 21: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9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