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必看】随州网APP新手指南!商家信息发布指南2019,随州网最新招聘信息
随州生活百事通随州网标签出炉,快来看看你是什么标签?《版主手册》申请版主的快来哟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老三届

【口述历史】随州古城垣内的水(图)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5 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地玄黄 发表于 2016-6-20 10:36
先生未曾谋面,却久闻先生网名,也一直关注先生的文章。先生对安居的历史了如指掌,对随县古城更写出童年历 ...

谢谢“天地玄黄”君的关注和赞赏
五天了、因忙于家事,此帖没续更也没与君互动,望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5 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三届 于 2016-6-25 10:03 编辑
天地玄黄 发表于 2016-6-20 10:36
先生未曾谋面,却久闻先生网名,也一直关注先生的文章。先生对安居的历史了如指掌,对随县古城更写出童年历 ...

【口述历史】随州古城垣内的水
(五)古城垣的农耕社会记忆
续上帖……鹳坑(俗称灌坑),古城随州处于涢水和厥水交汇之滨,古城垣内水源充沛,自清朝咸丰年间,将北来滚山之水,经岁丰桥与霖雨门处鱼尾水渠,引入青城南护城河,流径“猴子凹”“颧坑”而过大小“通津桥”,从“顺德门”汇入涢水。
“鹳坑”,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但在我记忆中其实就是县城上南关一段地表水灌成的水坑。如遇这两天的中到大雨,灌坑又要被上南关地表雨水灌溢得满坑满世界了。
灌坑之水得益于街面淝水及周边居民涮洗,水草稀少鱼虾肥壮。常有一石姓壮硕聋哑人临坑而渔,这“哑巴”逮鱼功夫十分了得,在灌坑一角,用自制一木瓮拍打水面,特别的一种瓮隆声振动坑水,“哑巴”极目四望后,游至冒出一片水泡处,翻背作鱼跃猛潜水底,好大一阵功夫后才露出头,几次潜水冒出水泡的水域,方才两手各抓一尾鱼,口咬一条鱼头、鱼尾朴腾拍拍……上得岸来,解下短裤上两裤腿扎带,立马裤档中劈拍哗啦掉出好多鱼儿。
如那水泊梁山“浪里白条”张横在世,和这“哑巴”渔翁PK一场“灌坑”赤手抓鱼,不知可否上那“社会全方位”?
六七十年前的随州城,一切还处于原始状态,人于自然和谐相处几千年了。这宁静的自然破坏始于1957年的“整风反右”运动,接下来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一个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人们生活中没有电、没有石油煤、没有化肥农药、没有高楼汽车、没有水泥硬化地面……没有一切现代工业的社会元素。
以农为本,自给自足,在一片狭隘的地域,彼此闭塞在十里八里的熟人生活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方言交流,过着与人无争与世无求的农耕社会生活。我童年和少年生活在农耕文化中,感同身受,记忆犹新。
“红色革命和专政”让农耕中华民族用“血与火”的断岩式跃进到工业社会,帖中尽力不去触及这些“政治”禁区,不去“妄议”,你懂的。
当下“农耕文化”园相当火暴,各地都有“资本”在浸占这“处女地”。“资本”从农民手中流转来大片农地,开发观光旅游什么“生态园”东东,见网搜的图片为证……
我在帖中仅说说自已的亲历亲见,从“衣食住行”的一些“农耕文化”碎片,去聊补古城垣的农耕社会记忆。
“民以食为天”是农耕社会的核心,语出《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头等大事,只有当我吃饭时父母才能见到我顽劣的身影。不许端碗吃饭是常态,外婆总在一旁叨叨:“雷都不打吃饭人”。
1951年下学期开学,母亲在“老观庙”小学教书,距安居约20里,位于原安居公社加庙十大队。现今早也消失,连遗址都荡然无存。
我们姐妹仨,来老观庙时,这里上不挨镇下不接店,邻近都无村落人烟,孤立在溠水河边。这座古庙很有年代了,大殿后院,参天大树,环绕着胳膊粗的葡萄藤,我们姐妹常坐在上面荡秋千。阴森的大殿,狰狞的泥菩萨,几间偏房就是教室和我母子生活之地。老观庙,供奉着太上老君和观音菩萨,庙里常年有几位居士与我们为伴。她们都是远近的农妇,看破红尘而来独守青灯。
新中国刚建立,给公家上班是“供给制”,公家管吃穿和发点生活“津贴”。三个儿女衣食,母亲就租种了一块水田,正当扦下的秧苗返青时,秧田水一夜全干了。我清淅记得,母亲一手拉着我,一手拉着姐姐,激愤地与邻田农户争吵。结局如何就无记忆,多年后我仍记得"鳝魚打洞"一事。因为母亲事后,向人们倾诉,那农户说是鳝鱼在田埂上打了洞,秧田水才流进他的田。而后至于母亲的秧田有没有收到黄灿灿稻谷,我一直没印象。我只知道我们姐弟三人,穿的粗布衣裳,是母亲托乡亲织的白土布,她在屋檐下用石块支一口铁锅,用柳树皮煮水染色,花一块绿一块白一块的。
我肚子长蛔虫(俗称长槽虫),当时是一种常见人体寄生虫疒,母亲用苦楝树根熬水,让我服下,那个苦呵,难以想象。母亲教我一个法子,让我抳到鼻子不出气,当用嘴呼气时,一碗苦水一口喝下去,再赶快用清水嗽口。这苦楝水药力坑爹,半死不活的蛔虫半截吊在肛门外,只好哭叫大小拉扯,象一根筷子长的白面条。这种蛔虫卵寄生在人畜的肠道,随地大小便是农耕社会常态,传染源无处不在,人人肚子里都有几条蛔虫。
……
(末完待续)

36997105_1407029340623_mthumb.jpg

20100514_447e34261952dc81d5ceQ6r85i03ZrJH.jpg



e2782d2fjw1eknulrch6ij218g0xcn5c.jpg
6_35307_52cf62572818b18.jpg
21911128_21911128_1370872056615_mthumb.jpg
0130000108675212932816059721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7 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三届 于 2016-6-27 05:49 编辑

……续楼上帖,(五)古城垣的农耕社会记忆……讲到农耕社会的随地大小便造成人群蛔虫寄生病高发。
古城随州上南关,一条巷道就被进城赶集人作了露天“公厕”,俗名就叫这巷子为“屎道子”。出自《湖北省随州市地名志》第48页。(见附图)
P60626-123222.jpg
P60626-123304_副本.jpg
为嘛这城中繁华街巷会“又脏又臭”而俗称“屎道子”呢?
在下决定去现场探访历史真象。(见附图)

P60625-171911_副本_副本.jpg
几经周折,访到一位78岁“屎道子”原居民,朱爹爹。他从“屎道子”搬迁到“五眼桥”北侧,我俩就站在路边聊上了。
朱爷父辈于民国初年从黄陂迁随,从事制鞋业,手艺不错小有积蓄,于这“屎道子”西口建了两间瓦房。见附图墙壁上钉有“小西巷”号牌处,即他家祖宅之地基。80年代市工商银行建“古楼分理处”(今大十字街天桥南百余米),而被拆迁。当听我说他家住在“屎道子”里,朱君十分惊呀。
“不会吧,从没听说过“屎道子”呵,呵呵……”
我乘势递上一枝“黑金蝶”烟,俺也点上火,两老爷爷香香地一阵猛吸,劣质的烟草味熏得路过的美眉绕得老远。(见附图)

P60626-082927.jpg
“又脏又臭是有点,也不至于是“屎道子”。朱爷还在纠结……
“黑金蝶”吸了半包,我亲闻大慨史实如下:
上南关临街面上一家孙木匠和王铁匠盖门面房,为方便街坊出行,孙木匠向南让二尺,王铁匠向北让一尺,形成了一条“三尺巷”,街坊邻居呼之为“窄道子”、或“一人巷”,巷宽仅容一人通行。
问题出在几方面:
1)朱爷家在后街,地势较高,必须将雨水排向南关街边排水沟,理所当然地在孙木匠山墙脚边有条水沟。
2)孙木匠让地两尺,顺理成章地在巷道上空加盖楼板扩展搁楼面积,从而遮挡了巷道采光。
3)巷道西口,原本就有一处早建的两个坑口小公厕,位于朱爷家对门。
好了,上述三要素,屎涨尿急去小公厕方便者,进了黑不隆冬小窄巷,一瞅巷两头木人行走,脚下水沟又腾出阵阵臭气,刺激前列腺体,呵呵,此处不去方便还去何处?……
久之,这“屎道子”就成品牌了。

远在农耕社会,随州就有“三大宝”,“稻草栓猪猪不跑,土8砌墙墙不倒,女人尿尿屋里跑。”现在的年青人不一定知晓俺家乡“三大宝”,在下简略说说。
稻草打个“草要子”当绳用今还常见。
“土8”当建材建墙体早也失传。那时建房子一般贫困人家都是用土打墙用草盖屋顶,墙体叫“板墙”或“土墙。一副专用木模,长约八尺许、宽约二尺,高二尺许。两根水杯粗、长约两尺许一园木,横放于墙体起承载木模作用、同时匝紧木模。木模两头有木板可抽插档土。
施工时,放置木模并校正,取土入模适当加一些稻草做筋,木模掀进一层土,上站人用木榔头等工具分段分层夯实成墙。(见附图)
人粪便是农耕时的宝贵肥料,男同胞都在自家“茅窖”露天方便,女同胞都在床头放一“挑桶子”方便,城里女人在自家放一“马桶”,富俗户嫁姑娘,陪嫁妆必有一红漆木“马桶”。
此帖说到“屎道子”说到“马桶”,在农耕时代,人们大便后用么事揩屁股,你知道吗?楼下回帖请你回答。
……
《未完待续》

t01c7b35b748c605cdc.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4 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三届 于 2016-7-4 06:09 编辑
老三届 发表于 2016-6-27 05:38
……续楼上帖,(五)古城垣的农耕社会记忆……讲到农耕社会的随地大小便造成人群蛔虫寄生病高发。
古城随 ...

【口述历史】随州古城垣的水
第七节《洪水冲进随县城 》

……上帖说到农耕时代的厕所及拉屎揩屁股。前六节阅读可点击蓝色链接:【口述历史】随州古城垣内的水(图)


写口述历史,重要的、重要的写自己的亲历亲见,写出来才接地气。 我曾所亲历亲见“揩屁屁”的往事,是否也拿上来晒晒? 当下在农村出生的“70”后、“80”后青年人,幼儿时都还是人民公社社员,那时物资尚十分匮乏,便便了,妈妈脱下脚上布鞋,用鞋底边刮掉你屁屁残存的便便。
俺当时早也不是“熊孩子”和“问题少年”,小时后,俺常侵入农户家自留地,现今自我定性为“瓜田李下”。农家几株嫩黄瓜等瞬间会吸入我这条“贪吃蛇”之腹。
祸害农家“自留地”得伪装成在“便便”。揩屁屁时有大学问,南瓜和冬瓜叶不能揩,一层小刺毛。芝麻叶太油光,汗菜叶太小……
好了打往吧,扯些无油盐糗事,污染随州网光辉正能量形象。近几天暴雨都上头条,写写暴雨帖,说不定入了某人法眼,给小帖加上“精华”也末可知。
七月二号清晨六点许,和“多米”同学去了白云湖三桥水闸,拍几张PP,这里水文站(见附图)曾记录下1954年百年不遇的大洪水……
《楼下继续写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4 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三届 发表于 2016-7-4 06:07
【口述历史】随州古城垣的水
第七节《洪水冲进随县城 》

1954年7月上旬,具体时间忘了。我在县城第一完全小学(今实小)读三年级二班, 班主任杨国光老师。上午第一节课,期未考试。开考二十分钟左右,老师们突然在教室外急促高喊 :“同学们快回家,大水来了涨大水了都快回家”。同学们立即四散……
出了校门,也末见异常,只是大雨一股劲下。我戴的竹斗笠,根本没遮雨功能,分分钟成了落汤鸡。雨,已经静静地下了两日两夜,无一点风,无一声闪雷.只是一个劲的下。如同瓢泼、如同天河露了。早上去学校,从我在县汽车站的家,经过东门外一段街面时,两侧排水沟有几个大人在用竹篓子拦鱼,水沟鱼还真不少,全是半斤重以上。少年无知,也不会去想,看这雨下的会不会涨大水?
      出学校回家,走到《过街楼》(旧县城地名)我叔伯二姨家就住在那,原址在今曾都区烟草公司大楼左近.二姨夫做广货铺生意,住三间小瓦房 一间小独院。
        二姨家正在吃饭,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县城居民都是在一天里吃两餐饭。一餐时间在上午10点左右、一餐在下午三点左右。
当今的过早,一早起来吃东西,生理上没这反应.也没经济实力。下午三四点钟,人吃饱了,几小时后,天一擦黑,家家都关门睡觉了。一般人家点一盏梓油灯,用一个陶瓦碟,一截棉线,盛一点木梓树上籽榨的油,一灯如豆,灯光昏暗。就是这样的灯,还舍不得点亮。上床就吹熄,那时县城,入夜后全城静稍稍,街上少见行人,满城黑古隆冬。
       二姨见我来了,让我盛饭吃。刚往嘴里扒了两口,洪水漫进屋里,站在水中,我又扒了两口饭,屋里杂物漂起来了。二姨慌了,徨恐地:“ 娃子、快点往天主堂跑”。
临出门时,二姨喊我小名:“虻子,把饭担到吃”。一碗米饭,在当时人们眼中,比今天手机还金贵。
      出二姨家,绕近路去天主堂,洪水已淹小腿,人趟在水中,哪跑得动?何况我还有碗饭没吃完,担着空碗淌水到天主堂时,洪水淹到我屁屁了。
      天主堂见(附图),当时是县城最牢固的高层建筑,县医院设在这里。附近居民,可能忧心家产丢失,到天主堂避洪水人不多,不到百人。在天主堂二楼阳台上,人声静寂,在突入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前,人们都有一种恐惧,一种敬畏神灵感觉。
此时,连续下了三日两夜的瓢泼大雨停止了。清淅看到水灾现场,洪水已淹了半个县城。冲进县城的洪水,己淹没今《实小》校门楼,混黄的洪水,湍急涌向下南关。飘浮着冬瓜、南瓜、小件木家俱、猪牛羊尸体。时而可见飘浮物上一些野生动物和大蛇....今天烈山大道位置,洪水自然形成一条快速涌动的浊流,流向淅河、马坪……
       从天主堂二楼看下去,混黄的泥水从水西门方向、冲向草店子一带.水面已淹没平房的屋脊,整个草店子街被洪水荡平,仅留下几家木屋架构的民房。几百草店子居民,城关镇干部组织他们,抢在洪峰到来前,淌水进汉东门,上土城墙,在十仿寺大殿楼上躲过一劫,而没有喂鱼。
      突然静寂的空间,传出惊恐的几声少年喊叫:“龙、大河里有条龙”!少年们指划的洪水中的“龙”,远看真象一条巨龙,浮动在府河主航道上。在今白云湖中心,笫一波洪峰,从上游裹胁着杂物, 组成了一条延绵的带状,约两个车道宽,快速地朝下游浮动。屋架或木家俱、棵棵大树、垛垛柴草,随波逐流。时尔一堆杂物上,显现趴着或坐着的人.....
       瀑涨的涢水河中,从安居方向冲下来的“乌龙”,在安居肖店肖家祠堂徐家嘴,接纳了另一条恶龙,《刘家河》。这条刘家河独立水系,全长52公里 ,发源于唐镇小华宝山,流域面积196.5平方公里。
当天麻麻亮,清晨三四点钟,安居第二大集镇刘家河街,洪水将全集镇冲为瓦砾堆,集镇上淹死男女老幼九十多人,都是在睡梦中被卷进洪水。
街上一位待嫁美女,睡梦中赤条条卷进洪水,慌乱中抓住飘浮物随波遂流。洪水将她冲到肖店红仓时,天色也大亮。被水浪到一座高土坎上,如站立,她的裸体就显露无遗。只好蹭坐水中,等洪水消退后再作打算。在这裆口, 洪水又冲下来一赤条条中年男子,他也被洪水冲到女孩子蹭坐的土坎,出于害羞本能,女孩朝身后退了几步。这一退,女孩子跌进深水区,瞬间被洪水卷走, 无影无踪……
      这场洪水,毁灭了整个刘家河街,此后,集镇上居民,搬迁到几里外的高地,新街8大队刘家老湾。形成今天的新街镇。1962年夏,8年后, 我曾探访过这个古集镇的废墟.....
……
县城远方,传来几声枪声。事后才知道,县长王清贵开枪警示在水中捞浮财而不救人的涢水上"船巴佬"。
能在如此大的洪水中稳稳行驶的"船巴佬",都是云梦汉川一带人。以一条木帆船为家,在府河航道上运杂货为生。顺水顺风航行扬起大帆。逆水就拉起纤绳,一步步挪动。枪声过后,两条大帆船,驶到实小校门口,一人站立船头 ,用竹蒿撑点碍阻物,不让船头碰撞,一人在船尾摇摆船舵划动双浆,帆船开始在救助被困的人们了。
     灾后,有关资料记载:“三日降雨量178.8 毫米.设在今白云湖三桥附近的县水文站测量: 洪水位海拔68.41米,水深8.21米,洪峰流量 7987立方米/秒.全县41%人口受灾,为304774人 .淹死312人.受灾农田51万亩.国家下拨救灾款6万8千3百元.救灾粮358894斤”。
      那时郭美美她爹还没出世,泥马人平才一斤多救灾粮呢?难怪洪灾后,县城有一段时间没大米供应,居民都是吃霉味的蚕豆。至今六十年,我仍记忆外婆煮熟的蚕豆,每次吃饭,外婆要监守着我,不许吐掉难吞下喉的蚕豆皮……
      大约下午一点多,洪水慢慢消退。我急忙到土城东门,今解放路小商品市场近旁,立马被眼前景象惊呆。东门口出城去汽车站大路上的桥冲毁了,几十米宽一个大缺口,湍急的护城河水,卷起浪花,从断桥处冲撞着下泄。阻隔在护城河两边的人们,无助地原路折返。
     立在高高土城墙上,张望我的家,外婆的稻草屋,在荒凉的城郊,突兀在襄花公路边。从孝感花园镇进随县城的第一个点就是我家。仿佛看到孤独的外婆, 拄着拐棍,依在门框,用手不时地撩开遮眼的白发,祈盼她外孙和外孙女归来。
      不到十岁的我,无家可归,只好返回城区。 在大十字街(今天桥)以西一片,仍浸泡在洪水中。洪峰过境时,九曲湾和城关镇政府院内,水深三米多。镇干部们只抢出公章及文档,个人财物全被冲走....
在大十字街, 我听到政府广播,这是真正意义的广播.六十年前,要对社区居民传达党和政府的好声音,就少不了广播。那时没有电视台,基层党组织,就用一薄铁皮做成约二尺多长的矩形园筒筒,小头于嘴巴贴近,中段按一个把手,将园筒大头朝向前方,一人在旁念一句文稿,拿筒筒人就大声喊同一句,被园筒筒扩声的这句文稿,传到前方约40米的二传手 ,他也贴近嘴巴,用园筒筒传向前方三传手,如此 这般到五传手,这是严肃的政治工作,选用家庭根红苗正的中小学学生做广播员。这在当时,是件很高大上的政治活动。
      从这广播中,我知道了两件大事:
      在县一中大操场,几个木制大桶, 装有半稀半干米饭,我寻找走过去,操场上也无人看管,随便任何人去吃,我这饥肠辘辘少年,美餐一顿。今天回想起来,要是操场上有跳广场舞大妈,她们饱餐后会不会打包代走?我去了只好望空桶而来网坛吐糟?
      城外无法回家的中小学生,晚上由街道分片区安排住宿,我们小东关,汽车站一片的学生,集中在今购物中心处的一家货栈,木板二楼,席地铺有一层棉被。在这里.和失散的姐姐相遇。天黑后,有干部来给每个学生发一块半斤重的"火烧馍",这是平常很少吃到的美味,我和姐姐合在一起, 留下一小块代回外婆尝尝。
      忘却了一天惊魂,我倦缩在地板上进入梦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4 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三届 发表于 2016-7-4 06:11
1954年7月上旬,具体时间忘了。我在县城第一完全小学(今实小)读三年级二班, 班主任杨国光老师。上午第一 ...

下帖写写《随县城关自来水》,可否关注?谢谢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2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2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写,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8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等下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合作伙伴|手机版|小黑屋|广告报价|联系我们|本站简介|无图浏览|随州网 ( 鄂ICP备11019817号-1 )

GMT+8, 2024-12-23 07: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9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