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必看】随州网APP新手指南!商家信息发布指南2019,随州网最新招聘信息
随州生活百事通随州网标签出炉,快来看看你是什么标签?《版主手册》申请版主的快来哟
楼主: 火蛇

随州是中华文明发源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火蛇 于 2019-9-12 06:50 编辑

孔传:“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饰之美,谓之华。”《说文解字》:“华,意为荣
有服饰之美,谓之华   既然有衣服   必然离不开制作衣服的工具   华族的特征 华服   随州考古发掘大量制作衣服的工具是最直接说明   华族来源 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20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火蛇 发表于 2014-12-18 18:23
孔传:“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饰之美,谓之华。”《说文解 ...

华服不再,西服盛行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 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火蛇 于 2019-7-18 10:14 编辑

中华文明源自神农炎帝    炎帝神农在随州厉山开创农耕文明     传承多代炎帝  厉山炎帝神农相传十七代计五百七十余年  形成天下九州中心  神农炎帝首创交易 中医 列祖列宗传承畜牧 渔 农业作物种子形成农耕文明  以农耕文明融合上古中华大地各种地域文化  最终形成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就是一部融合文明史   神农炎黄尧舜禹与三苗争斗历史  就是文明融合的过程   正所谓冤家对头  有一方必有另一方  故有三苗之遗址 必有神农炎黄尧舜禹  没有三苗之遗址 必然没有神农炎黄尧舜禹   相传蚩尤为代表的三苗(石家河遗址为代表)  铜头铜臂 暴掠自私  破坏神农公平公德农耕交易世风  导致神农世风衰退   乃至蚩尤占领神农随州厉山  正所谓自古就有靠抢为暴做偷行骗 不能解决吃饭生存问题  唯有农耕文明的种植业 才能保障民以食为天    农耕文明强大的生命力表现为  神农炎黄尧舜禹代表华族融合三苗九黎族   形成华夏  大禹治水十三年 后有天下九州 以夏启 建立夏朝为标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火蛇 于 2019-9-21 17:37 编辑

中华文明发源于农耕文明  中华最早农耕文明  应该随州厉山的九皇山九井九州  厉山炎帝神农相传十七代计五百七十余年  形成天下九州中心   炎黄尧舜禹有共同敌对势力三苗族 相同的辅佐族群部落 同样禅让制承继农耕文明 在四千多年前古人活动范围因素下  炎黄尧舜禹应该都在中华文明发源地随州附近(炎帝神农随州厉山  黄帝雕龙碑遗址   尧随州唐镇唐王  舜随州市区  禹随州洛阳  以上推论文  炎黄同根本一家  随州发现大禹故居  古城随州 列祖列宗之乡等) 以传承农耕文明融合中华大地各种文化  炎黄尧舜禹农耕文明是一个时代的光辉  史前中华大地上万种文化遍地开花现象被融合在农耕文明之中  形成中华文明  炎帝神农农耕文明重要的就是水利灌溉   水利是农业命脉     鲧和禹治水实际就是农耕水利水患在堵和疏的问题  大禹治水是通过治理水患农田灌溉传播农耕文明而有天下九州  农耕文明是在农耕水利基础之上  大禹治水以水利建设传承农耕文明基础而有天下九州  故有古籍经书记载商周先祖跟随大禹治水参加水利建设 商周先祖族群传播农耕文明而逐渐强盛     正是农耕文明融合上古万种文化  农耕文明使万邦文化归一形成中华文明   大禹治水  正是因神农农耕文明需要水利灌溉建设   而有天下九州    中华上古万种文化分化   多元文化满天星遍地开花  因为生存的吃饭问题聚集为邦为城    文化分化各自成邦为城   还是因为吃饭生存问题互相攻击是种乱象灾难   上古各种各样的文化分支发展结果都不能解决生存的最大问题吃饭    农耕文明是民以食为天保障  农耕文明解决最大的生存问题吃饭   农耕文明农业发展程度与人口数量有直接因果关系  所以唯有神农炎黄尧舜禹的农耕文明融合万种文化统一     形成华夏      才是中华文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6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火蛇 于 2019-9-14 06:48 编辑

神农炎黄尧舜禹都在随州        舜帝都城在随州   舜帝在随州留下太多遗迹   舜耕厉山  应该是随州烈山  烈山离随州舜井很近  虽然厉山有舜帝耕作纪念亭   但是农耕活动是离不开安定的家   舜农耕劳作与舜家关系应该距离很近   舜井意味着舜帝家在随州 随州城沧海桑田;昔日放牛的舜井冲    舜井遗址该是在随州市国税局大院之内    史料记载,舜井确为舜帝所掘,但井旁石碑,先为先秦时期随州县令所立,后秦碑遭毁,宋时续立新碑。古有"舜耕于烈山"传说,今有"舜井大道"街名。舜帝到底躬耕于烈山哪片土地,烈山与舜井之间那片土地 其中的一方土地应该就是舜耕烈山  大致位置在随州新开发的青铜古镇  舜  下面的刻作为夕牛  夕牛正是随州自古出名的随兕  可以说明标注舜出自于随州

   
舜凿井传说主要地点烈山舜井 《孟子》等古籍。据载,大舜年幼丧母,后母与弟弟多方迫害他。他们骗大舜淘井,然后落井下石,幸亏井下石壁有溶洞通外,大舜得以逃生。然而大舜也因此发掘出一处甘泉,人们称之为舜泉,也叫舜井。


厉山有舜帝耕作纪念亭 舜因父顽母嚣离家   舜在厉山耕作 尧考察舜三年期间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赐予舜絺衣(细葛布衣)和琴,赐予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

舜得到了这些赏赐,瞽叟和象很是眼热,他们又想杀掉舜,霸占这些财物。瞽叟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后来瞽叟又让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将舜活埋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筒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时间。瞽叟和象以为阴谋得逞,象说这主意是他想出来的,分东西时要琴,还要尧的两个女儿给他做妻子,把牛羊和仓房分给父母。象住进了舜的房子,弹奏舜的琴,舜去见他,象大吃一惊,老大不高兴,嘴里却说:“我思舜正郁陶!”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顺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后来尧让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不但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进  厉山与唐尧距离接近10公里内  否则 尧帝三年考察舜并且禅让舜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尧在帝位,咨询四岳,四岳推举虞舜作继位人。舜受各种试验后,摄位行政。尧死,舜正式即位。舜也照样咨询众人,选出禹来摄行政事。禅让制  
舜娶尧帝二女 尧见舜德才兼备,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刻苦耐劳,深得人心,便将其首领的位置禅让给舜,并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为妻。姐妹俩共同为舜生下一子商均
尧当部落联盟首领时,常常召集各部落的酋长。舜、四岳、欢兜来议重大问题。在尧晚年讨论谁当部落联盟首领的继承人,大伙推介舜。经过多年的考验,尧认为舜才德兼备,死后由舜继价;但舜还想把联盟首领的位谦让给尧的儿子丹朱。尧反对,亲自把位子让给了舜。舜即帝位后,广泛征求四岳等大臣的意见,惩罚奸佞,举贤任能。一方面,他把共工、獾兜、三苗分别流放到北、南、西三方,又在羽山流放了鲧,使得边疆皆服,民族和睦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画出五种刑罚的形状,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办法代替肉刑,以示宽大。
  《二十四孝》中第一孝就是舜的故事。虞舜孝感动天 ,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 而后随州附近有孝感之地

《史记》载:“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放勋大帝出巡时最喜爱的仪仗是彤车白马。彤车就是朱红色的车仗,虽然《史记》没有写明帝尧的彤车是漆器艺人用朱红大漆髹饰而成,然而我们知道,没有天然朱红色木材,在四千多年之前,只有朱红色大漆才能髹饰出彤色器具。《韩非子·十过》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子,削锯修其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候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 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硃画书其内,缦帛为茵,将席颇缘,触酌有采,而樽俎有饰。随州自古就是桐油树漆树的产地  春秋战国的漆器考古发现,楚漆器占的比重尤为巨大,堪称为龙头


舜舞干戚   随州地域有认干亲戚传统      
舜舞干戚      有苗乃服            韩非子·五蠹》:“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淮南子·齐俗训》:“当舜之时,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之。”孝感附近石家河遗址  正是有苗氏(三苗蚩尤欢兜为代表    舜 以认干亲戚和联姻方式      形成三苗大规模民族融合于华族      
以礼乐亲化和联姻融合三苗     舜舞干戚  有凤来仪竹书纪年》载:"有虞氏舜作《大韶》之乐"。《吕氏春秋·古乐篇》同载:"帝舜乃命质修《九韶《六列》《六英》明帝德。”由此可知,舜作《韶》主要是用以歌颂帝尧的圣德       舜帝南巡,征服南方三苗  而有韶山  《韶乐》所使用的乐器演奏的。乐器有甬钟、四虎缚钟、纽钟、歌缚钟,编馨、陶鼓、建鼓 古琴、古筝、古瑟、萧、笛、排箫、 埙、 笙、缶  铃等      此后,夏、商、周三代帝王均把《韶》作为国家大典用乐
重修订历法 召见诸侯,考察民情;还规定以后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诸侯的改绩,明定赏罚,把诸侯的信圭收集起来,再择定吉日,召见各地诸侯君长,举行隆重的典礼,重新颁发信圭


舜帝南巡的动因问题,认为有四:一是了却夙愿。舜帝曾有过多次巡狩,但是南巡也只到过南岳衡山,没有到过真正的南疆。因此老来决心南巡直达南疆。二是感化南蛮。舜帝以仁德感化三苗,实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抱负。三是凭悼亡灵。舜封其弟象于湖南道县北的有庳。经舜教化后的象在有庳做了不少好事,死后当地人立有象祠。有庳遥远,舜从未去过,老来心感不安,有心到有庳凭悼。四是回避矛盾。大禹治水成功,摄政以后,功高震主。舜帝圣明贤达,耄耋之年毅然决定远避南疆,免得矛盾激化后难于收拾当在情理之中
大洪山有娥皇洞  娥皇洞位于随州市随县洪山镇双河偏头山,洞高20余米,宽30米有余,洞长近千米。传说舜帝南巡,多年不返,后妃娥皇寻夫来到此地,曾在洞中住过数日,便得名“娥皇洞”。洞内平坦轩敞。钟乳悬挂,泉水潺潺,幽静神秘。
尧的两个女儿。也称“皇英”。长曰娥皇,次曰女英,姐妹同嫁帝舜为妻。舜父顽,母嚣,弟劣,曾多次欲置舜城死地,终因娥皇女英之助而脱险。舜继尧位,娥皇女英之其妃,后舜至南方巡视,死于苍梧。二妃往寻,泪染青竹,竹上生斑,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
舜葬九嶷    历史学家张良皋先生潜心多年考证,舜葬九嶷山就是今天的
大洪山。他从五个方面论述了自己的观点,证据强雄、条理清晰   舜舞干戚 以认干亲戚和联姻方式  形成三苗大规模民族融合于华族 火神鲧禹欢兜出于崇山 古崇山就是现在的大洪山  大洪山脉近年发现的冷皮垭遗址 屈家岭遗址 认干亲也是舜葬九嶷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1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火蛇 于 2019-8-21 07:01 编辑

随州厉山炎帝神农农耕文明 博大精深  一部神农农历 需要神农部落上百代人 天文观测地理定位的种植经验累积  农业种植里五谷杂粮蔬菜何时何地播种  何时施肥收获都大有学问  百蔬果木如何育苗 如何育种  如何收获  这里面都饱含神农炎帝多少代人劳动的经验探索成果  神农尝百草 以五味归经络辨别药性 既是寻找开发中草药又是探寻百蔬菜种的过程 不少中草药可以当蔬菜  很多蔬菜也有中草医药性  神农中草药中医必须得多代神农炎帝部族   在生老病死之间多少代人实验形成经验  才会有神农本草   例如培育任何一个农作物品种种子  都要在一个地域长期实验种植    所以神农炎帝农耕文明是以安定的家为基础  经年累月历經千百年种植经验积累 根本不可能几百公里上千里四处迁徙 请问如果神农炎帝多代在几千里迁移之中如何培育种植五谷杂粮百蔬品种种子,中国各地抢祖活动猖狂,完全为了各地私自利益,胡编乱造神农数代曾经几千里迁移  这种抢夺神农故里实际就是对中华文明的一种肆意破坏  正本清源    事实中华只有一个神农故里     只有随州厉山神农炎帝传承无数代农耕经验,历经千百年方才形成农耕文明   例如神农发明五谷  以水稻的种植 就可以排除山西陕西的神农故里  以小米 麦 黍的种植培育 就可以排除会同神农故里 六处神农故里唯有一个真正的神农故里   那就是随州厉山神农多代炎帝  前仆后续多代种植育种收获  才能定型五谷百蔬果木苗卉  形成种植经验   开创农耕文明   神农首创日中为市  是农业文明长期耕种收获 多余农作物也促进禽畜养殖业  积累到必须互相交换而成日中为市     随州厉山炎帝神农故里才是唯一真实的神农故里     神农历经多少代炎帝农耕部落方有天下神农农历    以随州厉山炎帝神农故里中心形成九州    农耕文明的代表神农炎黄尧舜禹  出自天下中心九州   围绕厉山炎帝神农故里周围九州  目前已經发现的九州可能有殷店神农钓鱼台遗址  均川黄土岗遗址  随枣雕龙碑遗址  随州西花园遗址等        炎帝神农故里周围肯定还有没发现的九州遗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1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火蛇 于 2019-8-15 12:35 编辑

炎黄尧舜禹都在随州地域 唐尧  随州唐县镇唐王     相传尧帝所建立的唐  炎帝神农厉山直线距离不到20公里尧 (约前2377-前2259年),姓伊祁,号放勋,古唐国人   后汉书·郡国志》"唐县"条引注:"《帝王世纪》曰:尧封唐,《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舆地广记》及《太平寰宇记》等著名的古代地理志书,都持此说。
尧父乃帝喾,号高辛氏。帝喾在位七十年崩,传位给儿子挚。尧十三岁辅佐挚,封于陶地,十五岁改封于唐地,所以尧号曰陶唐氏  《史记》说: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接近他如太阳一般,远望他如云霞一样灿烂。富有而不骄横,高贵而不傲慢。黄色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红色的车驾以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他命羲氏、和氏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尧在位,天下洪水汤汤,用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淮南子·本经训》说:"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派大羿将那些野兽杀死,并射落九日  《韩非子·五蠹》淮南子·精神训》唐尧部族已经掌握了建筑大型房屋的技术,所建之屋"茅茨不翦,采椽不斫";"朴桷不斫,素题不枅"   精于制陶的陶唐氏部族  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
   
“尧”和“”,均为传说中上古的贤明君主。后泛指圣人)。尧天舜日(旧时喻太平盛世)  尧最为人们称道的是他不传子而传贤,禅位于舜,不以天子之位为私有。尧在位70年,感觉到有必要选择继任的者。他早就认为自己的儿子丹朱凶顽不可用,因此与四岳商议,请他们推荐人选。四岳推荐了舜,说这个人很有孝行,家庭关系处理得十分妥善,并且能感化家人,使他们改恶从善。尧决定先考察一番,然后再行决定。  舜耕厉山   尧微服私访,来到历山一带,听说舜在田间耕地,便到了田间。看见一个青年,身材魁伟、体阔神敏,聚精会神地耕地,犁前驾着一头黑牛、一头黄牛。

奇怪的是,这个青年从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辕上挂一个簸箕,隔一会儿,敲一下簸箕,吆喝一声。尧等舜犁到地头,便问: "耕夫都用鞭打牛,你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见有老人问,拱手以揖答道:"牛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于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为我打黄牛,黄牛以为我打黑牛,就都卖力拉犁了。"尧一听,觉得这个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对牛尚如此,对百姓就更有爱心。尧与舜在田间扯起话题,谈了一些治理天下的问题,舜的谈论明事理,晓大义,非一般凡人之见。

尧又走访了方圆百里,都夸舜是一个贤良之才。尧便决定试一试舜。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两个女儿观其德;把九个男儿安排在舜周围,让九个男儿观其行。把舜放进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驯服。舜头脑清醒,方向明确,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来。尧先让舜在朝中作虞官,试舜三年后,让舜在尧的文庙拜了尧的先祖,尧便让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厉山与唐尧距离接近10公里内  否则 尧帝三年考察舜并且禅让舜是不可能完成的事《史记·五帝本纪》“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尧放丹朱”。据《世本》、《尚书 · 尧典》、《汉书 · 律历志 · 世经》等记载,丹朱即尧的儿子。尧为了征服三苗,封其子丹朱于丹水为诸候。丹水即今河南淅川县西南,在随枣走廊西端,其中包括今随枣
《世本》:尧娶散宜氏之子(女),谓之女皇,女皇生丹朱。《尚书 · 尧典》也说丹为尧子。《汉书 · 律历志 ·世经》云:尧让天下于虞,使子朱处于丹渊为诸侯。《古本竹书纪年》谓:放帝丹朱于丹水。丹水在何处呢?范汪《荆州记》:丹水县在丹川,尧子朱之所封也。《括地志》云:丹水故城,在邓州内乡县西南,百三十里,丹水故为县。可见,丹水即今河南淅川县西南,其地恰当随枣走廊西端。尧放丹朱于丹水,实际上是封丹朱于丹水。既是封,其地当非限于丹水一隅,应包括今随枣走廊于其中。此后不久丹朱敢于联结三苗以抗尧舜,即文献所谓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证实丹朱的实力不小,而实力与地盘密切相关。为了对付丹朱和三苗的反抗,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帝王世纪》亦云:诸侯有苗处南蛮不服,尧征而克之于丹水之浦。


史书便有"尧造围棋,以教丹朱"的记载 帝尧很忧虑,子丹朱虽长大成人,十几岁了却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聚朋嚣讼斗狠,经常招惹祸端。帝尧心想:要使丹朱归善,必先稳其性,娱其心,教他学会几样本领才行。起初是教习打猎本领,丹朱不喜,尧叹气说:"你不愿学打猎,就学行兵征战的石子棋吧     虞舜也学帝尧的样子,用石子棋教子商均。以后的陶器上便产生围棋方格的图形
  尧喜欢种植兰花和酿酒  随州唐镇附近万和  正是兰草之乡  尧酒千钟  说明尧爱酒以小钟斟酌
相传尧发明酿酒 改良酿酒配方 尧会精选出最好的粮食,用特殊手法去除所有杂质,淬取出精华合酿祈福之水,以敬上苍,并分发于百姓
  • 《尚书·尧典》
  • 《史记·五帝本纪》[4]
  • 《大戴礼·五帝德》
  • 《孔子家语·五帝德》
  • 《竹书纪年·五帝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4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火蛇 于 2019-8-22 10:41 编辑

  
炎黄同根本一家  炎帝神农在随州厉山传承十七代  计五百七十余年 开创农耕文明  形成最早天下中心九州  炎黄尧舜禹出自天下中心九州   炎帝、黄帝之父都是少典氏  二帝之母都是有蟜氏  知母名的同一个部落    炎黄同根本一家   枣阳雕龙碑文化遗址与古文献记载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故里随州烈山,处于山同脉,水同源,山水相连,地域关系十分密切。不仅枣阳雕龙碑文化遗址的年代与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时代相符,而且黄帝就出于雕龙碑文化遗址  黄帝后裔  帝尧在随州唐镇距离雕龙碑20公里    高辛氏若被证实高城赵家庙遗址出土的新石器遗址为黄帝高辛氏部落 炎帝之后 共工诸侯, 高辛与共工之争 共工氏侵陵诸候,与高辛氏争而王也。共工氏的随州两水  与高辛氏高城距离约20公里  在这样的距离下部落族群发生争王的情节符合当时历史人物活动范围
  黄帝后裔中 高阳氏是否在枣阳随阳店一带 高辛氏随州高城 帝尧在随州唐镇  随州舜帝  随州洛阳大禹   黄帝后裔位置定位黄帝就在雕龙碑遗址处 黄帝距离随州神农炎帝烈山约50公里的范围内  黄帝后裔的地理位置与随州神农炎帝地理范围重合    明确说明了炎黄同根为一体的过程  与历史典籍炎黄本一家相符印证     阪泉之战  逐鹿之战的地点就应该可以确定  阪泉之战为水源而起  水源是农耕文明的命脉  炎黄同根同脉是农耕文明部落
      炎黄与蚩尤 进行的炎黄大战 逐鹿之战 基本以人的体能为基础作战   以石器为主   大规模群体作战活动范围以人的二条腿所能达到的距离为主   阪泉之战黄帝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在黄帝征服中原各族之战中黄帝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一说今山西运城解池附近,一说今河北涿鹿东南   基本可以排除  纵横几千里的范围  在二条腿不腾云驾雾的情况下是根本不可能到达的地方  今河北涿鹿县 河南新郑  陕西黄陵 河南洛阳 山西运城 只能是商周帝王泛封三皇五帝称号以诸侯  附庸炎黄之名而来的地名  )
   枣阳雕龙碑遗址是传说中黄帝的地方 黄帝生白马 雕龙碑遗址附近仍然有白马山 黄帝发明车  在附近很多新石器遗址可以和黄帝时间相合  在随枣附近有花鹿沟 是否是传说中的涿鹿之战的原地址  而且附近地方有虎豹鹰熊狮等为名字的山川  与传说中皇帝所帅的虎豹貔貅熊等部落相对应  假如黄帝孙高辛氏也在随州附近 高城赵家庙遗址出土的新石器遗址是否为黄帝高辛氏部落 炎帝之后 共工诸侯, 高辛与共工之争 共工氏侵陵诸候,与高辛氏争而王也。  唐镇唐尧之地界与高城高辛氏接触 黄帝雕龙碑遗址距离唐尧之地约20多公里  之间的距离隐隐约约透露出五帝之间的继承关系  这样的地理位置符合炎黄本一家史料 和炎黄之战中的战局接触过程 神农炎帝以随州厉山一带为中心  三苗的活动分布在“江、淮、荆州”“左洞庭﹑右彭蠡”之地 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 ----周朝<<逸周书>>     雕龙碑遗址处的黄土村黄土坡黄河水库与黄帝之黄来历相关 本人在雕龙碑实地去考察  此地的黄土颜色黄的让人印象深刻(《索隐》:有土德之瑞,土勾通黄,黄地故称黄帝。)逐鹿(中原)胜者得鹿头是为黄帝遗址处原始习俗而来的鹿头镇  黄帝是有熊氏雕龙碑遗址处有熊庄 熊坡 熊岗村 熊集等 黄帝姬姓生于姬水  雕龙碑处赫赫然吉水 此处吉水就应该是史书记载的姬水 吉姬同音相通  无独有偶离雕龙碑几公里处就有一太山庙  此当是炎帝神农黄帝所封禅之太山庙 《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嫘祖为黄帝正妃  发明蚕丝文化归属于黄帝  在枣阳雕龙碑遗址出土的遗物陶质纺织工具 骨锥等的出土量多达六百余件  约占工具总数的50%以上  雕龙碑遗址在发掘面积15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距今6200年(上限)至5000年(下限)一千余年的时间里,在文化堆积厚度达2.5米的文化层中,上下叠压着三个不同时期的房屋建筑基址21座,贮藏窖穴75座,土坑竖穴墓133座,氏族公共墓地2处,儿童瓮棺葬63座,动物葬23座,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等遗物4000余件。 雕龙碑遗址是距今4千年前原始社会农耕经济阶段氏族聚落遗址。这一遗址所反映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与我国古文献记载中的炎帝神农黄帝时代的传说是一致的。遗址的发掘,为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炎帝神农黄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实物证据   4000多年前  以中华随州为中心地域分布着许多大面积新石器部落 这些聚居于中心的大部落遗址是形成中华炎黄文明中心的确凿物证
雕龙碑黄帝附近有邢川  炎黄之战中刑天断头舞干戚  刑天原是炎帝手下的一位大臣,他在与黄帝的大战中,被黄帝砍掉了脑袋  这才叫刑天  那断头的刑天 挥舞着手里的武器呢 到处寻找被砍下的头颅 被黄帝埋头在羊子山的附近 随州羊子山是炎帝降生的地方之一  随州有刑天的传说  与黄帝雕龙碑处刑川相印证   
  神农本草是黄帝内經基础  已经说明神农黄帝一体相承的关系  
    古人认识有限   古人曰黄帝。。。  现在的人也人云即云  随着科技的发展  越来越多新的出土文物资料显示  黄帝出在雕龙碑遗址处是有确切证据  现在的人早已经突破古人认识上的局限范围  该以确凿文物自己证明诉说自己的出土历史  让遗址文物以证据的形式表白黄帝的出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5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火蛇 于 2019-9-10 05:36 编辑

随州发现大禹的故居
http://www.szbbs.org/thread-609843-2-8.html夏失国后,有文字记载“杞、鄫”两国为夏的直系后裔 《国语·周语》所指:“有夏虽衰,杞、鄫犹在” 周立国后,复求禹后裔东楼公,封之于雍丘(今河南杞县)。因其是夏之延续,保存有夏礼
禹后裔东楼公  随州方言话   东边的楼子西边的猴子 东边的楼子  指汉东路上的东楼    杞 楼 东楼  娄 大禹后裔 相传大禹封姓 伯益费姓 淅河费屯紧临曾姓墓葬区叶家山 夏在淅河建立斟鄩国都  故此夏后氏多姓在附近 曾姓是大禹太山姓  随州城内以前有多处太山庙  随州北郊太山庙村 随州南郊毛家棚解放前也是太山庙村  尚市太山庙  雕龙碑遗址附近太山庙等  神农炎黄尧舜禹封禅之地就在太山庙  太山庙不仅封禅帝王  而且封姓  太山庙太庙之下为高庙 对应的正是太祖与高祖  如安居高庙等 所以曾姓楼姓等諸多姓氏来自这些太山庙封姓氏   华族和三苗九夷逐渐统一融合成华夏-----开启家天下的夏朝  《竹书》记载,夏前后迁移:禹居阳城。大康居斟鄩。羿居斟鄩 夏代迁移至少七八次 大禹治水以水系划分九州  禹贡中多以水系船运厥贡 厥贡之厥水就是随州城到厉山间的河 因此夏多个王朝王城在随水而下的岸边  以便控制九州 随州城厥水而下  现代考古发现的随州洛阳金鸡岭遗址   淅河庙台子遗址  石家河遗址  盘龙城遗址     应该是夏朝多代夏王不同时期的王都城 遗址


  君权神授 炎黄尧舜禹之所以被后世神化还是因为权力  大禹封泰山封山川大河封方国封姓氏 权力神化才是正统 统治是神话的古老根源  史称孔甲 好方鬼神 事淫乱 夏后氏德衰   孔甲乱夏 四世而殉 夏桀残暴 桀不务德武伤百姓 商汤为灭夏 在夏桀十五年  商汤由国都商丘 迁至?商汤鸣条之战灭夏 盘庚之侄武丁励精图治  振兴大业  对鬼方  土方 人方  姜方  虎方等方国征讨     土方是武丁以及先前商王长期征伐的对手 郭沫若、胡厚宣、程憬等认为甲骨文中的土方就是战败后的夏 武丁征服土方后  在其腹地 唐土  设大型城邑  唐   镇压控制土方民众  此后不见土方叛变记载   周初成王封唐叔虞于此 此地是唐尧之地  随州唐镇    《史记索隐》记载:“周初封于唐,故称晋唐叔虞也。且唐本尧后,封在夏墟,而都于鄂。”《世本》中也有“唐虞侯居鄂”的说法,是说西周初唐虞侯灭鄂而居之; 噩国,也作鄂国,据传为姞姓封国,系黄帝后裔,夏时立为诸侯,至商代噩国已达鼎盛,为商朝重要同盟国。《史记》记载鄂(噩)侯与西伯昌、九侯位列“三公”,显赫一时。《战国策·走策三》说:“昔者鬼侯(之)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鬼方  土方 人方  姜方  虎方指出了夏朝在被殷商灭国后迁徙路线  洛阳金鸡岭遗址   淅河庙台子遗址  石家河遗址  盘龙城遗址 安居古城遗址  都是夏商之战中曾被摧毁的夏都遗址  安居古城遗址商王封于鄂侯之地      夏朝灭亡之后夏朝后裔哪里去了,夏朝后裔除了主要留居,夏桀带着不少夏族民众从随州历山南迁至南巢,沿随枣走廊  可通巴蜀  巴蜀近年也被认为可能是虎方    《尚书》‘ 成汤 伐 桀 ,放於 南巢 ’者也。今 安徽 巢县 西南 《书·仲虺之诰》:" 成汤 放 桀 于 南巢 ,惟有惭德。"《史记·夏本纪》" 桀 走 鸣条 ,遂放而死" 张守节 正义引《括地志》:" 庐州 巢县 有 巢湖 ,即《尚书》' 成汤 伐 桀 ,放於 南巢 '者也。" 清 章炳麟 《封建考》:"自 桀 奔 南巢 , 周 世有 巢伯 来朝事。"   《楚辞·远游》:"顺凯风以从游兮,至 南巢 而壹息。" 姜亮夫 注:" 南巢 为南方之远国。" 以盘龙城一线移向汉南以南的江南地区。   在鄱阳湖、洞庭湖西湖区域的古三苗文化至商代发展成吴城类型和费家河类型商文化---既虎方    南巢在三星堆也发现了同器形和风格的青铜器以及地名,考古学家们将它们联系起来推测:虎方国在被殷商打败后,夏朝后裔逃到现在金沙江三星堆南巢,并在四川那里生活定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20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火蛇 于 2019-8-9 00:07 编辑

禅让制
中华文明五千年   神农随州厉山是源头    神农农耕文明部落民风淳朴  部落一般经过多人公认推举  部落首领之位一般禅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部落或国家。禅让制    封禅(fēng shàn),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       神农炎黄尧舜禹封禅之地就在太山庙  禅让制这个特定的区域就是随州  随州城内以前有多处太山庙  随州北郊太山庙村 随州南郊毛家棚解放前也是太山庙村  尚市太山庙  雕龙碑遗址附近太山庙等  神农炎黄尧舜禹封禅之地就在太山庙 随州多处太山庙正是古老禅让制产物 太山庙不仅封禅帝王  而且封姓 大禹元岁壬子年  封同姓曾氏于泰山 此泰山即太山庙   太山庙即祭天祭地封姓氏之祖庙 百家姓大姓古姓多数来自太山庙  太庙之下为高庙 对应的正是太祖与高祖  如安居高庙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23 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火蛇 于 2019-9-6 00:37 编辑

自神农厉山穿九井  井文化就是农耕文明的发明之一   饮水思源  自神农井的发明而后,就有炎帝 黄帝 尧井 舜井 大禹 伯益等充满了神话色彩的传说之井  吃水不忘挖井人    水是生命之源,远古先民傍水而居,打井汲泉,是中华民族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重要途径。水井自发明以来,就成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水源之一,中华先民有着数不清的文明创造,其中凿井技术的发明在中华文明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井从古代到中国的近代可以说是家家户户必备的东西, 伏羲女娲首创婚姻  形成家的概念 这些家又零零散散组成部落 农耕文明建立在安定的家基础上  日出而作 日落归家 世代农耕活动如此 神农农耕文明体现在这些坛坛罐罐  坛坛罐罐就是农家的牵挂  装水坛坛罐罐其中就有井的家乡情节
  井水不犯河水  井的挖掘冲破了自然的束缚,为文明的发展 争得一块自由的空间。一口古井就意味着一个部落  一个村  一方家的饮用水源  人离不开水源  井造就家 乡 村 部落   古代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因用以泛指村落 文化  神农农耕文明中  井是农业灌溉水源     三皇五帝时期 人稀地广  从随州遗址面积上就可以发现 面积不大 几个部落就可以形成联盟  多个部落联盟首领可能就是神农和多代炎帝  炎黄尧舜禹都是农耕部落联盟著名首领    夏商之际 二三个部落或乡村联合  就可能是一个方国   大量人口的繁衍必须条件是农耕文明农业成熟  农耕文明的农业发展与大量人口的繁衍有直接因果关系  中华文明五千年实质是神农农耕文明农业文明五千年  神农农耕文明是五谷和百蔬果木育种栽培定型时期  随州是神农烈火焚泽粗放农业到精耕细作农业文明史发源地  中华文明能够繁衍生息壮大  是因为神农农耕文明解决生存吃饭的最大问题   神农发明井就是解决了吃水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25 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火蛇 于 2019-8-18 09:27 编辑

随州洛阳发现大禹故居   
  大禹 姒姓夏后氏,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他的父亲名鲧,禹治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平活水土,功齐天地

禹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 成功治理洪水,世人便把他敬为神人,尊为"大禹""神禹",将他与天地相齐名,所谓天大、地大、禹大。当时人们甚至把整个中国叫"禹域",意为大禹的天下,从而把治理江河、战胜洪灾,风调雨顺的所有美好愿望,都寄托在大禹身上。"大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大禹几乎成为无所不能的天神。古籍如尚书》《诗经》《礼记》《论语》《孟子》等,都记及禹的传说。《尚书·禹贡》记载了禹治平洪水,定天下九州的故事。《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是黄帝的玄孙,其父鲧受尧之命治水,九年而洪水不息,为舜所殛。禹续鲧之业,乃兴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终于治平洪水,得到天下诸侯的朝服。被天下诸侯拥戴即天子位,国号夏后。后东巡狩,卒于会稽。《诗经》赞美道:"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尚书》曰:"禹平水土,主名山川。"《左传》云:"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史记》中也说:"大禹平活水土,功齐天地"。

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  其父鲧被帝尧封于。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着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

禹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测量仪器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夏朝《史记》记载 困于洪水中的人民嗷嗷待哺,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淫”。大禹命令手下伯益把水稻种子分发给闹饥荒的老百姓,是水稻,而不是当时北方的主要作物小米,好在“卑湿”的低地水田里种植。禹所领导区域里的老百姓日常主食,是南方水稻。这种作物,直到后来的春秋战国,还是北方中原的珍稀品 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也不敢休息。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三过家门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经过13年治理,终于取得成功,

大禹返回帝都随州,向舜帝汇报治水情况,并呈上《禹贡》。舜帝听了汇报,看《禹贡》后非常高兴,当即赏赐大禹一块黑色圭玉,并向天下宣告治水成功。黑色圭玉,是舜帝时期最高等级的玉符。它象征的权力,在舜帝颁发的所有玉符中也是最高的。舜帝把黑色圭玉赏赐给大禹,实际上就有着将禹作为帝位继承人的考虑。《史记·夏本纪》载:“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这是对大禹之德的充分肯定。舜帝最看重的,也正是大禹之德。舜帝并没有在这时候宣布大禹为帝位接班人《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作了比较详尽的记载,照录如下: 十四年,卿云见。命禹代虞事。舜在位十有四年,奏钟石未罢而天大雷雨,疾风登屋拔木,桴鼓播地,钟磬乱行,舞人顿伏,乐正狂走。舜乃拥堵持衡而笑,曰:“明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亦乃见于钟石笙管乎?”乃荐禹于天,使行天子事。于时和气普应,庆云兴焉,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卿云烂兮,礼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舜乃设坛于河,依尧故事,至于下昃,荣光休气至。黄龙负图,长三十二尺,广九尺,出于坛畔,赤文绿错,其文言当禅禹。《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载:“三十三年春正月,夏后受命于神宗。”《尚书·大禹谟》载:“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从《竹书纪年》、《尚书》的记载看,大禹举行的这次受命的仪式,地点在祭祀天帝的祖庙内   尧舜时期特别是舜帝时期的天下太平、国家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作为五帝之一的舜帝,选定谁为帝位继承人,实际上是把自己开创的伟大事业交给这个人 如果舜帝将自己的儿子义均作为帝位接班人,传位于子,只不过是先于大禹传位于子而已。因为在大禹手里,帝位的民主推荐制度正式宣告结束,父传子的帝位继承制度正式确立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是迟早的事。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小邑洛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孟子·万章上》载“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古本竹书纪年》载“禹居阳城”,《世本·居篇》载“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史记·夏本记》则说“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从有关文献看,夏禹与洛阳城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王。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阳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称为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夏禹是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历史人物。他的重大功绩不仅在于治理洪水,发展国家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结束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融合三苗九黎统一天下九州 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夏禹完成了国家的建立,用阶级代替原始社会,以文明社会代替野蛮社会,推动了中国帝王历史沿革发展《左传》禹在涂山召开国会,“持玉帛者万国”防风氏不知是吊儿郎当还是别的原因,迟迟不到会。大会的正常程序被打乱,这位傻大个终于姗姗来迟,大会的主持人当场杀鸡儆猴,宣布将其“斩之”。众目睽睽之下把地方实力派代表当庭击毙,“禅让”时代的国会,就一变而成国家的朝廷。禹贡明确夏朝统治地位   涂山大会之后,各方诸侯常来阳城献金(即青铜),后来,九州所贡之铜年年增多,大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就准备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金,铸造成几个大鼎。后九鼎(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铸成,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九鼎象征着九州,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洛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做为中国国家最高统治权力的正式象征,一直持续近三千年,历经夏商周三代,春秋时还有南方的楚王问鼎中原  九鼎脱胎于日用之鼎。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禹即位时已经七十余岁,不得考虑不继承人问题,他也像尧和舜一样,决定传贤不传子,把聪明能干的皋陶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皋陶多次谦让,禹不允,后来皋陶病死家中,帝禹十分痛心,遂封皋陶后人在英六两地建国,随后又荐伯益作为继承人,并让伯益主持政务  相传益发明凿井技术,后来被奉为井神。首先被举为姒禹继任者的是当时曾掌五刑、负责狱讼的皋陶。皋陶先姒禹而死,部落联合体议事会又推举了益,即伯益。他是颛顼和少典氏的后裔,又名大费,与皋陶有一定的血缘亲属关系,曾协助姒禹平水土,有功而受到妫舜的器重,被任命为掌管山泽、调驯鸟兽的“虞”,古文献曾有“益主虞、山泽辟”之说,有学者认为他的功绩在首创畜牧业按照传统习俗,夏姒启作为领袖之子在议事会讨论继任者人选时,虽被优先提名,但他的功绩与威名无法与益相敌,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禹死后,启立即发动了对法定继承人的攻击,夺取了领袖的职位。斗争很激烈,而几经波折,“叛乱”的姒启曾遭益的有力反击,一度处于劣势,甚至被拘禁,终于因有姒禹的经营和培植,夏后氏根基更深、实力更强,在拥护者的支持下,夏后氏及其拥护者联合起来对益发动战争,终于杀益,使启夺得领袖的权位。第一个“家天下”的上古王朝夏朝是多种不同的地域文化相激相荡、相互融合而成,夏后启并不全凭大禹的权威,他的宝座也是打下来的。启某一次关键性的阵前演说,是中国军事史上的第一份作战方案和命令,是现场指挥,《尚书.甘誓》记载了启征西河  对“家天下”不服“公天下”的罕征服   《竹书纪年》中关于夏后氏与三苗部族密切关系的记载。这些史书记载,鲧、大禹均曾“教乎九夷”。     后来,鲧因治水无功和反对舜而被流放到羽山,“以变东夷”。禹于晚年在诸侯大会,“执玉者万国”。同时,与夏后氏有着密切交往的涂山氏、有羿氏  斟戈氏  戡浔氏等,都属于三苗部族。炎黄尧舜禹征三苗  主要是大规模融合三苗族  少数三苗九黎族形成迁徙  三苗多数族群被同化甚至组成后氏   例如石家河文化遗址的变化 三苗代表蚩尤炎黄之战    舜禹征三苗 华族与 三苗大规模融合 后来形成朝王城 石家河遗址考古清晰的反应了以上四个历史过程   《史记·夏本纪》:"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神农炎黄尧舜禹农耕文明带领天下九州农业  促进各种各样的文化民族大融合农耕文明 大禹治水 以水系划分天下九州     天下九州沿着水系厥贡    随州舜帝以大禹治水成功而禅禹位  夏启 “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开创夏朝   禹贡之中记载厥贡中的厥水河就是随州到厉山之间的河  沿着随州河流而下  淅河庙台子遗址   随州洛阳金鸡岭遗址 石家河遗址   盘龙城遗址  都是不同时期夏王都城遗址 随着天下九州农业发展   收取新的贡奉增大和掌控九州需要  使夏朝王都不断 向厥水下游发展


事实证明在国家投入巨大经费的条件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夏断代这一工程收效甚微。夏王朝被错误定位在商周帝王地盘河南洛阳 ,完全就是自欺欺人圆谎学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合作伙伴|手机版|小黑屋|广告报价|联系我们|本站简介|无图浏览|随州网 ( 鄂ICP备11019817号-1 )

GMT+8, 2024-12-23 01: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9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