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在外,看到《舌尖上的中国2》,想起了美味可口的“妈妈菜”。
上世纪八十年代,家里生活不富裕,可普通的食材,以及毫不起眼的边角料,到了妈妈手里总能变成美味。
其中一道便是韭菜炒鸡蛋。从鸡舍捡来两只土鸡蛋,打散后放入油锅,“滋啦啦”一阵煎好,接着掷一把韭菜,待韭菜松软,将鸡蛋倒入,加盐和调料,翻炒出锅。白净的瓷碗里,黄的鸡蛋,绿的韭菜,家常的美味。
最牵动我味蕾的是青椒拌西红柿。妈妈精挑两个饱满的西红柿,以及一根青椒。一番麻利的刀工后,西红柿变成了碎末儿,青椒则切成了细细的丝。待铁锅预热,放上三勺花生油,将西红柿末倒下去。油面恰好与红色的柿末平齐,两者紧密相拥,唱着欢歌。每隔半分钟,妈妈就用锅铲搅拌一下,约摸两分钟后,香气四溢,倒入青椒,加一小勺盐,反复翻炒,一碗青椒拌西红柿便新鲜出炉了。
别小看这道菜,吃过它的人都惦记那酸甜辣咸的独特口感。我曾试着学做了几次,怎么也做不出妈妈的味道。有时,妈妈不在家,爸爸也学做一番,可同样的食材,做出的味道相差甚远。
“妈妈菜”简单而别具匠心,红配绿、黄配青、紫配白……妈妈会根据我的身体状况调整食谱,缺铁的时候添几粒红枣,乏力的时候炖碗骨汤,口腔溃疡的时候让我喝土豆汁……有妈妈在身边,我总是面色红润、神清气爽。
“妈妈菜”还有个特点——不多不少,正好一碗。仿佛为我私人定制般。我曾问妈妈,为什么不多做一些?妈妈捏着我的小脸蛋说:“吃多了会胖,小心找不到婆家哦!”爸爸则一语道破:“她是想告诉你,凡事要有个度,见好就收。”
长大后,我慢慢体会到个中深义。不禁感叹,简单的“妈妈菜”蕴含着哲理与满满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