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润 于 2014-4-7 20:19 编辑
妈妈的文章——《我的故乡厉山镇》民风民俗之二 二月节和清明 作者:厉一媪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二月初二还是“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我们厉山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就是这天剃的都是龙头,是吉祥之兆。一则是过年前剃的头现在也该剃了,二来也是趁着这个吉兆,这天剃头铺的师傅忙得不亦乐乎。
二月十五是花朝,又叫花神节,是百花的生日。是个百花或含苞、或吐绽、或盛开的日子。这天和三月三我们厉山人有踏青、郊游和走亲防友的习俗,还是一个定婚、下聘礼和办喜事的日子。在唐代,农历二月十五的花朝节是和“正月十五元宵节”“八月十五中秋节”是同等重要的传统佳节。只是不知何故,这样一个曾经享有较高地位的民间节日却日渐被人遗忘。现在的年轻人几乎不知道还有这个节日。
清明节总是在农历的二月十几到三月初十以内。我们厉山人是以清明节那天为准,有前三天不为早,后三天不为迟的说法(一共是七天)。家家户户带上香蜡纸炮和飘子上坟朝祖,也有不少人备有酒菜到坟头祭奠和野餐的。还要在门上插杨柳枝。早年农村还有已嫁之女不能上娘家坟的规矩(没有道理)。近年来,国家给了清明假,老厉山的绝大多数人都因工作关系在外地落了籍,为了缅怀先辈,好多人都千里迢迢、携家带口赶回故乡祭祖。清明节又成了亲戚、朋友相聚的日子。乡间小路如今也变成了水泥路,加上厉山为了修复神农故里,把原来葬在九龙山上的坟都迁到星欢、一心(大队名,在楼子塆和苏个西塆一带)这一块,清明节三天假,上坟路上各色小车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我填于2008年的三首词《望江南·清明》,可见一斑,现抄录如下: 其一: 清明到, 万物沐春风。 游子还乡尽孝道, 亲人团聚祭祖宗, 行色更匆匆。 其二: 朝祖路, 车队以游龙。 油菜麦苗交相映, 山坡郁郁万株松, 人隐树从中。 其三: 幡飘舞, 三代乐融融。 争先恐后拍留念, 明天又是各西东, 择日再相逢。 神农节 民间相传,农历四月二十六日为炎帝神农生辰纪念日,又叫神农节。1988年修复了炎帝神农故里名胜区。1991年以来,厉山镇每年这个时候都举办隆重的炎帝神农生辰庆典活动,缅怀华夏始祖。数以万计的海内外炎黄子孙不顾路途遥远,千里跋涉来这里拜谒炎帝神农。特别是1993年的炎帝神农节,声势浩大,盛况空前,原国家副主席李先念亲自题写了节名,国内外几十家新闻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2009年至2012年,连续四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在随州举行,多位国家领导人和知名专家、学者、演艺明星齐聚随州,隆重庆祝神农诞辰。这是我们厉山人的节日,也是世界炎黄子孙的共同节日,我相信她一定能世世代代,相袭相传。
端午节及其他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又分为大端阳与小端阳,小端阳是农历五月初五,大端阳为农历五月十五日。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的;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还有五月正是蚊子及各种毒虫繁衍的时候,这一天家家门口要插艾蒿,据说端午那天早晨带露水的艾蒿能驱虫、消毒,好多人天不亮就去砍艾蒿,或卖、或自己用。干了以后还可以熬水治皮肤病和其他病。我们厉山除了吃粽子、挂艾蒿外还有吃咸蛋、皮蛋的习俗。早年有飲雄黄酒的习俗(那时不懂得雄黄有毒),还把雄黄酒撒向屋角和凃在小孩子的耳朵里,说是驱毒。还要给小孩子穿绣花鞋和穿新衣服;还要用五色绸缎和花线给小孩子做粽子形和其他小动物形状的佩物挂在小孩身上,谓之摆端阳。
听老人说五月还有好多下雨的节气,象初一、初五、头八(初八)、二八(十八)、三八(二十八),这些日子都是要下雨的日子,下了雨就不会天干,年成就好。五月二十是龙相会,这一天是一定要下雨的,龙既然相会,就会行风走雨。二十四的是分龙雨,龙相会了以后就要把龙分到各地去掌管行雨。二十四这天如果没下雨,说明我们这个地方分了一条懒龙。虽然是传说,却也很有道理,因为五月接近盛夏,各种庄稼特别是稻谷正是需要水的时候,有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干之说,经常下雨自然年成好。如果这些日子不下雨,那就要天干,还有“头八无雨二八休,三八无雨种寒粟”(栽不上秧)的农谚。几十年来,这些日子我都留心过,这些下雨的节气基本上都会下雨(不是百分百)。如果下了大雨,当年就不会天干。也有不下雨的时候,那就是旱年,庄稼欠收不说,有的地方干得人畜饮水都困难的事也是有的。老人们还有好多鲜为人知的气象谚语;象:六月初一溜一溜,溜溜答答到下秋。六月间下连阴,遍地出黄金。上半月坏了(下雨)初三,半个月不得干,下半月坏了十六,半个月又不愁。如果遇上连阴天,又有:四、六(初四、六,十四、六,二十四、六)不开天,开天晴半天。还有:初三没有初四灵,初四没有初六灵;七晴八不晴,九里放光明;七下八不下,九里还是下;日头当顶现,三天不见面;还有六月六晴,稻草白如银,六月六阴,稻草烂成坑等等。 这些谚语我都检验过,百分之七八十的准确。 七月节 七夕,现在被叫做“中国的情人节”。是天上被隔在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宋代秦少游有“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佳句。古时候有夜晚躲在葡萄架下能听到听牛郎织女说话的传说(想象而已)。有七月七沐发的习俗,说这天王母娘娘会向河里撒圣水,有人天不亮就到河里去洗头发。我不信,我没去洗过。我母亲去洗过。因为织女会织五彩绫罗,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具体做法是对着月亮穿针,如穿得快,便乞到巧了。至今还有好多农历七月生的女孩取名巧英、巧云、巧巧的。还有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巧。
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叫中元节,也叫“鬼节”。家家都要祭祀亡亲。传说阎王从七月初一就给鬼放了假,让所有的鬼都回到人间与家人团聚,七月十五,假期结束,鬼又统统回到阴间。我们厉山从七月初一开始就要放焰口,放焰口是搭台设坛,象戏台一样,设有法案,法案上摆满供品,还有鼓、大䥽、和尚敲的铛铛、木鱼等乐器;由老官庙的和尚还有我们厉山专门做法事的斋公在台上烧香礼拜,颂《盂兰盆经》、《心经》、《大悲咒》、《往生咒》等超度亡灵,祈福免灾,还要拜忏。颂经声加上鼓乐声,十分热闹。放焰口先是公家放,由地方上向各商家收一些钱,在厉山镇的天星院、南门楼、西门口、北门口四个门逐个放。以后就是私人放,由功德主把放焰口的人请到自己家门口放。陆陆续续至七月十五结束。十五那天家家要备办酒席在家里祭奠祖先,晚上要到外面去烧纸、烧往生钱、冥洋,有的还烧用各种颜色的纸做的衣服。烧的时候用火灰撒圆圈(也可以用粉笔画)圆圈不封口,留个门好进去。有多少亲人就画多少个,边烧边喊某某来捡钱,某某人来收衣服等。还要在圆圈以外烧一些纸钱施孤,这是专门祭祀那些孤魂野鬼的。最后还要磕头。烧罢纸以后就到河里去放水灯,水灯是用红纸粘成的莲花形的,底是平的,底上浇上蜡,蜡上有捻子,点燃后放到水里,灯就顺流而下。天上有皎洁的明月,岸边是烧纸的火光,河里是莲花般的水灯长龙,节日气氛十分浓烈。 中秋节 按农历七、八、九三个月是秋天,八月十五就是秋天的中心,故名中秋。我们和全国的习俗一样,少不了赏月和吃月餅。还有给亲朋、长辈送月餅习俗。这一天最好是全家团圆,中午是一顿丰盛的酒宴,餐桌上子鸡子焖板栗必不可少。厉山有顺口溜:八月十五月光明,坐到院子里吃月餅。那时吃的月餅都是我们当地的糕饼铺做的。月餅皮是用精面粉和猪油起酥,里面包的是冰糖、花生米、青红絲(青红絲一般是用木瓜、冬瓜或橘子皮做成的,把这些东西切成絲,再用红色及绿色食用色素染色,再用白砂糖腌,腌好后烘干即成)等,又香又甜。可谓是: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餅。现在住在城市里的高楼中,想看月亮还要跑好远找个合适的地方,即或是看,也是灯光耀眼。笔者有自由诗“我思念故乡的月亮”: “人们早就淡忘了农历的初一十五, 更不管什么时候月缺月圆。 我时不时探身窗外四处寻觅, 即使是满月, 月光和灯光却不甚了然”。
更无院子可坐了。还有人留心观察过,如果那年正月十五是晴天晚上有好月亮,八月十五也一定是。如果正月十五下雨,八月十五也一样。这个我留意过,也八九不离十。中秋时正值暑气已消,金风送爽,桂花飘香。再碰上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品着果品、对着明月,确实会让人生发出各种感慨和遐想。所以苏子瞻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十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便成了近千年来人们吟唱不衰的佳句。 重阳节 九月初九是重阳节,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秋高气爽,菊花盛开。我们厉山有登高、赏菊和飲菊花酒的习俗。别的地方有插茱萸和吃汤餅的习俗。如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又李颀的:“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这个茱萸,我在网上看到过茱萸的图片,厉山好像没有这种植物,所以没有这个习俗。现在,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这一天,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还有的吟诗作画。
年尾 重阳过后就没有什么节日了。有霜降种麦,不消问得的农谚。到了农历十月,麦子基本上都种完了,农田的所有活也都忙完了,是农闲的时候。过去地主家的雇工都要回家,有:长工短工,十月一满工之说。还有十月一都要到庙里去烧香,祈求平安的习俗。这时,已嫁之女都要回娘家小住,主妇们也要开始准备一家人的棉衣、棉鞋。还有十月初八,初十、十六、十八都是娶媳妇、嫁姑娘的日子(老期),包括冬月、腊月的逢八都是婚嫁的日子,有“要想发,不离八”的俗语。每年这些日子,路上抬花轿的和抬嫁妆的络绎不绝,喇叭声、鞭炮声热闹非凡。人们都忙着送情和赶赴喜宴,同时还要赶紧筹备赶情送礼的钱、物,忙得不亦乐乎。等这些都忙完了,又要准备过年了。
【内容索引】 《我的故乡厉山镇》民风民俗 之一 过年 《我的故乡厉山镇》民风民俗 之二 二月节和清明 神农节 端午节及其他 七月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年尾 《我的故乡厉山镇》民风民俗 之三 种田人的今昔 女工 《我的故乡厉山镇》民风民俗 之四 婚俗 《我的故乡厉山镇》民风民俗 之五 丧俗 《我的故乡厉山镇》民风民俗 之六 赶情答礼 附一: 故乡的“俗话”和“坎子” 前言 俗话说 厉山人谈的“坎子” 厉山人的方言成语 附录:成语的幽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