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直是这样的一种读者,我去阅读我喜欢作家的作品,但是很少对他的人生历程起探究之心,我只在意他文学上的痕迹,纵然那些作品里处处透露着作家本身的个性痕迹,但是我依然会选择把文品和人品割裂开来解读。于是我读书,读文字里的升华,不觅生活中的流动,对作者本人的认知多处于一些残篇断简的状态下。于是一些文化学术著作涉猎甚少,如此次的《南渡北归》之首部曲,亦初次读岳南。
初读时,确有气势磅礴,史诗巨作之感,作者的文笔我是甚喜的,在梳理上,不枯燥乏味,而是文采连连,尤其写战争的时候把自己的语言体系完全融入其中,而非教课书般的客观呆板,实为此书之吸引大众读者的关键所在。
本书着重落笔于战乱纷飞时实为其时的主流而今多少因为政治立场不免有失偏颇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读来令人唏嘘。从卢沟桥事变开章,引出清华,北大诸多学术大师,及部分非学府的知识分子,诸如梁思成,林徽因(作者对一代才女林徽因之情事多有研究)的南渡,开始中国一大批知识分子的漫长颠簸之途,其中作者最为着意塑造的恰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始人之一,前北大校长傅斯年,在经过大量考证和史料的援引下,此君也是形象最为丰满立体的一位,这可能多少也得益于傅大炮本身的性格鲜明,不难看出作者本身对他也是厚爱有加的,于第二章从一触即发的战事描写中跳出来就傅斯年其人专门进行全面的抒写,亦令我印象极为深刻。
关于陈寅恪,此公为本书“大师远去再无大师”的关键所在。所谓文品不等于人品,想来多数人是懂得的,旧有柳永,后有胡兰成,且不去说别种劣迹,其风流成性与才华横溢已然自成悖论,是为人品与文品之一极端。反观陈寅恪,是要为之人品与文品皆为俱佳的一位大师了,故而才有了作者“大师远去再无大师”的慨叹,也亦我读书不好探究其人生平巨细靡遗点滴之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