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粥棚 原省改生活区院子里有一排用石棉瓦搭建的棚子,那里卖粥、油条、蒸馍、炸饺等,是平民百姓过早的地方,权且称之为粥棚吧。我常去,因为那里便宜。比如拉面,别的地方早就五元一碗了,那里仍是四元。 每次走到那儿,心里就默唱:在粥棚正与磨刀师付接关系,警车叫跳下鬼子搜查急…… 日前,我照例来过早,旁边两个中年人的对话,我有意没意地听着。一个说汉腔:个巴巴,×××过去在我手下当车工,见了我点头哈腰,主任主任的。如今开着大奔,不知怎么发那么快。那天我走斑马线过烈山大道,刚好他开车到那儿,按喇叭催我快点走。我索性站着不走了。他看看我,我看看他,真成路人了。狗子眼!另外一个说随州话的接上了:拐子,俗话说,穷在街头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按说买车,我也买得起,可是你知道,我上班几步路,孩子也不用接送,买车有啥用!?可是跟我一起的人都买了,我比谁少耳朵眼睛?老子比谁差些?!老婆说了,“买!放楼下闲停看也要买”。 我的面吃完了。走出粥棚:密电码藏在粥底搜不去……我脸上笑嘻嘻。当年李玉和看到粥棚的景象,感受到的是,“有多少苦难人怨声明载道,铁蹄下苦挣扎愁恨难消”。如今我改个词:有多少老百姓怨愤难消,钱多了不知道怎样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