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必看】随州网APP新手指南!商家信息发布指南2019,随州网最新招聘信息
随州生活百事通随州网标签出炉,快来看看你是什么标签?《版主手册》申请版主的快来哟
查看: 15553|回复: 4

厉山民风民俗之五:丧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28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老润 于 2014-4-28 09:00 编辑

妈妈的文章——《我的故乡厉山镇》民风民俗之五 丧俗

SS1.jpg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又曰:事死如事生。故从古至今,人死了都要举办非常隆重的葬礼。我国各地、各个民族、各种信仰的人各有自己的丧葬习俗和礼仪,丧葬文化丰富多彩。
    因为受古代神话、小说、戏剧、及各种典籍的影响,过去我们厉山大多数人对阴曹地府、五殿阎君、鬼魂、生死薄之说坚信不疑,认为人死是阎王爷在生死薄上把名字勾了,叫催命鬼来把魂拿走了。人死只是肉体死了,灵魂依然与活人一样,还有“阴阳隔张纸”之说。所以人死了称为走了、回去了或说去享福去了。也有厉山独特的丧葬礼仪。
    人在久病医治不愈即将撒手人寰(夭折者例外)之时,要把他的后人都通知来守在身边,以便聆听遗訓和送终。据说要是临死时没有人送终下辈子就是个孤人。弥留之际,要在堂屋的靠右墙边铺上稻草,放上被子,再把老人从床上移到堂屋的被子上。断气以后,要用东西把家神遮住;要把死者床上垫的草拿一部分到大路边去烧,叫“烧床铺草”。也是一种变相的讣告(人们只要看到路边烧了床铺草,就知道谁家死了人);要把专事成殓的人请来帮忙成殓:由孝子(主丧者)带上纸钱到河边或井边去买水,水买回来烧热后为死者洗澡:前面擦多少下、后面擦多少下(有具体数),再穿衣服,衣服是上四下三:不论冬 夏都要穿棉衣,男的还要穿长袍马褂。死人的衣服要用带子系,缀扣子有扣“子”之嫌;衣服穿好了腰里还要系一条用多少股(忘了)白色棉线合成的腰带;穿上袜子和专门做的鞋子戴上专门做的死人帽子(黑布做的,后面有两根飘带),再把死者放到门板上,叫作“小殓”,俗称“装死下榻”,也叫“停尸”。然后在堂屋前面放一张小方桌,后面放一条板凳上面好放棺材;棺材放好后再把死者抬入棺材,还要在死者枕头下面放三口黑色的老式瓦;朴两口仰一口,因为装棺材时死者的头既不能高也不能低。要在死者脸上盖钱纸;还要用线把死者的两只脚系拢,最后再揑一个飯团塞在死者手里,说是走入阴间的路上好打狗;再盖上被子。叫“入殓”,又叫“大殓”。装好后,棺材下面要点灯(把食油装在碗里用棉线做个捻子),叫作“照路”。要在棺材头前的小方桌上供上死者的灵位(又叫灵牌);主丧者的父亲称为:故先考×(姓)公讳(名字)老大人之灵位;母亲称为:故先妣×(夫姓)母×(姓)老嬬人之灵位(后来是供死者的照片)。要在灵位前供三小碗飯、肉、鸡子、豆腐之类;三杯酒、还要放筷子;并要在灵前烧香、点蜡。还要用一个大木盆装半盆水,里面放一个瓦盆,在瓦盆里烧纸,叫烧落气纸。日夜不停,一直烧到出殡。出殡时由挑挖锄、锹的人挑到坟前,坟做好了再把盆打破。灵前的地上放几个拜垫供吊丧的人和陪吊的人磕头用。要把白布或白纱掛在堂屋里设灵堂;门上要贴挽联;还要在院子里搭灵棚(便于悬挂别人送来的挽联和花圈和防下雨);还要扎骨成棒(用大概两尺左右长的木棒用一点棉花和白纸把一头包起来)放在棺材前的下面。有多少儿孙就扎多少个;儿子的用白线扎、孙子的用红线扎、重孙子的扎五彩的线。要请支客安排丧事的仪程和写七单(就是把为死者烧一七至五七、百日、周年、三年的日期都写出来贴在墙上);还要请和尚念经、改过、超度、愿早升天界什么的(请和尚是根据家庭的经济条件,有的请的多,有的请的少,也有不请的)。有的还象七月半一样放阎口;要请道士开五方大路(具体怎么开路我没见过),四通八达,让死者的灵魂无论从哪个方向都能顺利到达阴间。说是不开路死者的灵魂就会留在家里。有名望的家庭还要请礼品先生写、读祭文(相当于现在的致悼词)、唱孝歌及其他一些礼仪活动。没有祖坟园的要请风水先生看墓地(如二老其中已经死了一个,就只合墓)、请算命先生看出丧的日期。日期短的半个月以内,长的几个月甚至一年的都有。据说要用沙把棺材滨起来,到时候再出丧。
    然后就要“上孝”,也就是披麻戴孝。披麻戴孝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丧服制度;古代有五服制度,根据血缘亲疏远近的不同规定了五种不同的丧服,服制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其服丧期限的长短、丧服质地的粗细及其制作均有不同。按规定,血缘关系越亲、服制越重;血缘关系越疏、服制越轻。我们厉山也有这些区别,具体怎么分,没有明确的界线。
    听老人说民国时期有穿斜大襟的长孝服外面套上麻袋片的背心,腰里用麻扎起来,头上戴孝帽;其次是穿对襟的腰里系麻、戴孝帽子的;再就是披长、短孝布的。我记事时死了人就不兴穿孝袍,只戴孝布(孝布是用一种厉山土纺土织的一尺二寸宽的白棉布,四丈八尺为一匹,需要多长就撕多长)。孝布也是按血缘关系的亲疏有长有短:最长的是比到棺材的长度撕;最短大概是一尺五到一尺九寸。顺序大概是儿子、儿媳、女儿、侄儿子、侄媳妇、女婿、孙子、族中晚辈及其他如外甥、外孙、表亲、姨亲及其他亲戚朋友;短孝布是只要来过的所有人都有。戴长孝的男的要用麻把孝布系在头上从后面披下去,腰里也要系麻;女的则是把孝布象帽子一样挽在头上,还要在耳环上戴小白线绦子。直系亲属还要穿孝鞋,孝鞋就是在一双穿旧了的布鞋上闷上白布。闷孝鞋也有讲究:闷鞋时布边往外翻,表示上面还有老人;二老都过了才能把布边收拢。有的是闷的孝鞋穿破了就算了,有的是没满三年再做一双白布鞋穿。
    上孝后开始通知所有亲戚及生前友好:有的送讣告(一种写明死者的姓名,身份,逝世的日期、地点、终年岁数及出丧日期的文告);有的由孝子逐一通知,叫“把信”(亲戚多或路远的也可以别人代替)。把信时身穿重孝的孝子只能在别人的门外磕头或下礼(左腿蹲右腿跪),不能进屋。把信时也要说明出丧的日期。把了信以后就要请喇叭和叫班(打锣鼓家司的)准备迎接来下祭的客人;还要带上礼品到大班子的班头那里请大班子来帮忙安葬;大班子一般是十个人。也是要请厨子和一切帮忙的人预备酒席。因为办丧事的客人没有定准,一定要有备无患。
    所有接到通知的人(也有没接到通知听说的)就要来下祭,现在叫吊唁(祭礼参看“赶情达礼”)。丧家只要听见门外响起鞭炮声,喇叭就要前去迎接,乐队也开始奏乐。孝子们就要匍伏在门口跪迎吊丧的客人。客人走到后要把跪迎的人都扶起来,男客由孝子们一一下礼,有的还要磕头;女客则由女眷们下礼、磕头。并且都要举哀(哭丧)。吊客就要到棺材前大礼祭拜亡灵谓之“亡人为大”,孝子和女眷们也要分别跪在旁边陪祭和哀哭。然后再一一发孝布。我们厉山还有已嫁之女(即姑娘女婿)回娘家吊丧和媳妇的娘家来吊丧,除了带祭礼以外,还要带叫班(一般是一对喇叭,也有带喇叭和锣鼓的。这些都是在出殡的前一天来)而且还竞相比较谁的班子吹打得更热闹。所以我们厉山有歇后语叫:丈母死了敲犁华面一一大搞。
    出殡的前一天中午就要开始款待客人(出十大碗)。办丧事也和办喜事一样,由知客按客人的尊卑长㓜安排席位;写知单由催客的人三请四催。办丧事的客人大班子待遇最高:必须由主祭人一一下礼或磕头;坐席时大班子是专席;菜也比别的席上丰盛。到出第六碗圆子时孝子要带着喇叭逐席向客人磕头,也叫送碗。一是表示对死者的慎终,也是对客人感谢的一种礼节。吃罢午饭,大班子的人就要到看好的墓地或祖坟园去打井(即挖墓穴),准备第二天早晨好下葬。
    到了晚上就要牵桥、过桥,就是过奈何桥。有古书记载:“奈河”,是地狱中的河名,其水皆血,而腥秽不可近。因河上有桥,故名“奈河桥”。桥险窄光滑,有日游神、夜游神日夜把守。桥下血河里虫蛇满布,波涛翻滚,腥风扑面等等;《西游记》中也有类似的描写。民间传说:人死亡后灵魂进入阴间时都要过奈河桥,善者有神佛护佑顺利过桥,恶者被打入血河池受罪。所以人们为了让自己的亲人能顺利走过奈何桥,就有了这个过桥的仪式。我小时候看见过街坊死了人晚上牵桥;是用一些个带靠背的大椅子一条线摆在街上,前面放一小方桌供烧香点蜡,还要在地上烧纸;用一匹白布搭在摆好的椅靠背上,就成了桥;道士们就在桌前一边敲打着他们专用大锣、大䥽和一个发出丁当声的什么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叮当、可可策,一边嘴里象唱歌一样念念有词;然后由两个孝子抬着死者的灵牌从牵的桥上慢慢地从头走到尾;边走边哭嘴里还边说些慢点走之类的话。
    过罢桥以后就要封子口,封子口也有很多仪式:首先把棺材盖抬下来让大家最后看一眼死者的遗容,亲人们要大声哀哭,眼泪还不能滴进棺材;还要从死者家里所有晚辈穿的衣服上剪一小块下来加上死者的一些衣服(衣服的扣子都要拆下来)、死者生前的心爱之物等放到棺材里,还要放一弹过的棉花,叫作“添才(财)”。然后就盖上棺材盖,用抓钉把盖子和棺材钉紧后贴上钱纸。
    子口封好了就要坐夜,拂晓时就要吃早饭准备出殡。准备出殡时先要在门口的路上放两条板凳,大班子的人再用手把棺材抬出灵堂,棺材出门后要把堂屋的门关上,要用犁华或是用斗装米在堂屋拖一遍;棺材抬出后放在板凳上用绳子绑好抬的杠子,中间的一根粗大的杠子叫龙杠。再在横杠上挽上白布拉纤。绑杠子时死者所有的后人都要跪伏在棺材前面(绑好扛子后再起来准备拉纤和送葬);还要把客人送的花圈、挽联、帐子(帐子上面要用纸写上××人挽的字样)等要一一用竹杆或举或抬准备好;有的还有做纸马人的扎的金童玉女、房子、轿子、车马之类都要依序排列;出殡开始,由一个人手执引路幡边丢买路钱走在前面;紧接着就是燃放大量的鞭炮(从开始到走到坟地);依次是花圈、挽联、帐子、纸人、纸马之类;灵柩前面走的是死者的外甥或外孙端着死者的灵牌(后来是照片),后面才是由孝子孝孙们拉纤(把挽在横杠上的白布背在肩膀上,由嫡长子也就是主丧人拉中间的主纤,还要低头弯腰痛哭)的灵柩,拉纤时还要各人按辈份抱着各人的骨成棒。后面是所有送葬的亲朋好友、和尚、道士及所有的喇叭、锣鼓家司。因为厉山镇有俗话:老子有本事,儿子的好喜事,儿子有本事,老子的好丧事;出殡的队伍一般都要刻意经过人多热闹的街道好让人们参观、评价。出街以后,拉纤结束。端灵和送葬的人都要回去(还不能走来时的路)。花圈、纸人纸马、骨成棒之类要送到坟地,孝子们则要把棺材送上山。遇到过河、上坡或是路太远大班子要歇气儿,孝子们要跪下等候,还要一个个给大班子的人磕头、下礼。厉山有俗话叫:克膝包儿(膝盖)上埋老子,意思是老人家死了要磕很多头。到了坟地,等大班子的人把棺材落放在打好的井里后,要由孝子先向棺材上盖几锹土,然后才是大班子做坟。做坟时家里还要往坟地给大班子送酒、菜、馍馍之类,叫作“送暖坟酒”。坟做好后再焚烧纸钱和纸人纸马,还要把骨成棒摆在坟前。家里则要等到大班子把坟做好回来后再开席午宴。
SS2.jpg
(出殡上山)

    出殡回来后死者的灵牌就要供到神柜的一则,要放香炉烧香和烧纸。就要开始为死者叫饭,叫饭就是吃饭时盛一碗饭上面拈点菜放到死者的灵位前喊死者吃饭(这大概就是事死如事生吧)。叫饭的时间有长有短,最长的叫到烧三年;最短也要叫到烧五七。
    出殡后的第三天凌晨,家人和亲戚还要到坟上复山,复山时要备办酒、菜、馍馍等带到坟上祭奠死者后再由大家分享;还要带香蜡紙炮和死者生前的一些衣物到坟前焚烧。老人说复山一定要在晩上鸡子叫以前到坟上去,鸡子叫了就看不到死者的灵魂了。就是先在坟顶上点一根蜡,复山的人就要藏起来,死者的灵魂就会出现。并且有很多人都说见过:有的说看见在哭;有的说看见在坟周围转。我参加过很多复山的仪式,一次也没有见到过。
    丧事办完了还要烧七,七天为一个七,据说有七个七(一般不烧四七);还要烧百日、周年、两年、三年。烧五七、百日、周年、三年亲戚们还要来赶情(参看赶情答礼)。要把钱紙卷成元宝形装在用白纸粘成的袋子(叫包包袱)和褡裢(长方形的袋子,中央开口,两边各成一个口袋、可以搭在肩膀上)里还要写上今日化财的字样;亲戚送的还要写上自己的称呼;还要写一个总包袱:今当××之期虔备暝钱×封上奉××大人(或嬬人)受用,再写上落款和日期。烧三年时就要出灵(把灵牌与包袱一起烧掉),亲戚多的包袱堆得象小山。三年满烧了以后,家人对死者的孝道或者是义务才算尽完。再就是清明上坟了。
    家里老了人还要兴香(兴香就第二年正月初一别人来拜年时要带香蜡纸炮来祭奠,忘记了的有白对联提醒)。孝家也要正月初二后才能出门给别人拜年。还要贴白对联。第一年贴白的;第二年贴紫的;第三年贴绿的,三年满了以后才能贴红的。所谓:慎终须尽三年礼。
    在那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年代,一切习俗和规矩都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才能做到。有钱人家办丧事自然是越隆重,越风光越好;穷人则另是一番景象了。有的穷人死后没有棺材,把死者放到墓坑里上面用两块板子撑起来再盖土;还有的连两块薄板就没有,用芦席巻起来挖个坑埋下去,那时叫“实填”。还有的磕头、下跪求人施舍让死者入土为安,其他的礼数就尽力而为了。
    在粮食、物资紧缺的年代,家里老了人要到街道或单位写一个介绍信,拿到有关部门购买一些必需的物品和到粮食部门去供应粮食解决帮忙安葬的人吃饭问题;为了节约用布,从那时开始就兴在胳膊上佩戴黑袖章了。其他的程序也就一一从俭。
    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立四新,自然要有新的丧葬形式。先是提倡火葬,后来又强迫火葬。街道上还再三派行政干部挨家挨户动员、捡查为老人准备了棺材的人家把棺材拆掉。谁家不拆,就要用斧子劈。谁家死了人,街道上或单位上就要派人到家里做工作、监督不准装棺材,非要用车拉到随县(随州市)火葬厂去烧,烧的骨灰也不准装棺材,要装骨灰盒。我们厉山人就想到了坛子不是比骨灰盒经放?于是就把骨灰都装到坛子里。那时老百姓戏称人死了是:先进厂(火葬厂),再入团(坛)。我的外祖母和母亲都是1977年去世的(外祖母三月间,母亲八月间)。
    我的外祖母去世时已经86岁了。从我记事时外祖母的棺材就做好了,放了二十多年,死时正赶上火化了还不准装棺材;我的母亲哭喊着拉住运遗体的车,几乎晕了过去。到我的母亲去世时(我的母亲因为脑溢血,死得突然),自然是火葬还不准装棺材了。记得我的母亲是断了气才从医院拉回来的。衣服、被子、鞋子、帽子也是现做的。洗了澡穿好后就用门板停放在堂屋中间,香蜡纸炮都没有卖的,即或是有,也不准烧。只是在门板下面点了一个灯。我记得来祭吊的人在我母亲灵前磕头时正好被路过的镇上新提拔的副镇长陈旭看见了,他马上就声色俱厉地指责:你们怎么还在搞四旧?死了人还磕头?搞得别人不知如何是好。陈镇长对工作真是“兢兢业业”,他那时如果装作没看见,难道镇长就当不成了?磕个头尚且如此,其他的仪式就可想而知了。以至让我至今都感到对不起我的母亲;慨叹我的外祖母和母亲“死不逢时”。
    文化大革命以后有一段时间不强调火葬了,又恢复到了以前丧葬仪式。到八几年以后又强调火葬,但遗体火化后可以装棺材。有不火化安葬了没事的;也有没火化安葬了又被挖坟从棺材里拖出来就地浇汽油烧的。真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时至今日,厉山的有钱人多了,能与那时的秦观楼比肩的大有人在。父母去世,火化不火化人们到不在乎;主要是在葬礼的隆重和奢侈上下功夫,以显示甚至炫耀自己的“有本事”。也有的人在老人生前不闻不问,兄弟姐妹互相推诿;等把老人拖死了再大操大办丧事:做纸楼房、纸轿车等,豈不是本末倒置、自欺欺人?还有的人畜兽不如,对老人生前有能力养而不养、死后不尽丧礼,草草下葬,永留罵名。

SS3.jpg

(厉山老街的香火店)


    厉山镇还有俗语:人死如灯灭。又说:人死一阵风,一去影无踪。虽然有鬼魂、阴司之说;传说而已。谁见过?我认为,作为成年子女,趁父母在时,在父母面前真心实意地多尽孝道。父母死后以常礼葬之。即所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足矣!至于“事死如事生”就不必了。厚葬无益,更不必在人前炫耀。想当年我的母亲死得早(死时我三十岁),那时我的三个孩子小、加上在街办企业上班工资少得可怜。我没有能力照顾好我的父母,至今我还愧悔不已。我希望天下的儿女个个都做孝敬父母的好儿女,不要为自己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

【内容索引】
《我的故乡厉山镇》民风民俗 之一
过年

《我的故乡厉山镇》民风民俗 之二
二月节和清明
神农节
端午节及其他
七月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年尾

《我的故乡厉山镇》民风民俗 之三
种田人的今昔
女工

《我的故乡厉山镇》民风民俗 之四
婚俗

《我的故乡厉山镇》民风民俗 之五
丧俗

《我的故乡厉山镇》民风民俗 之六
赶情答礼
附一:
故乡的“俗话”和“坎子”
前言
俗话说
厉山人谈的“坎子”
厉山人的方言成语
附录:成语的幽默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0 收起 理由
临溪而渔 + 2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8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好详细,随州的风俗基本上是一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8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详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8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婚丧嫁娶,每个地区基本都大同小异。
写的很详细,进来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9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合作伙伴|手机版|小黑屋|广告报价|联系我们|本站简介|无图浏览|随州网 ( 鄂ICP备11019817号-1 )

GMT+8, 2024-12-23 22: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9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