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必看】随州网APP新手指南!商家信息发布指南2019,随州网最新招聘信息
随州生活百事通随州网标签出炉,快来看看你是什么标签?《版主手册》申请版主的快来哟
查看: 27321|回复: 27

厉山民风民俗之一:过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7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老润 于 2014-4-7 19:17 编辑

妈妈的文章——《我的故乡厉山镇》民风民俗之一
过年
作者:厉一媪

    一年一度的春节(过大年),是厉山人最隆重的节日。一进入冬天,人们就开始作过年的准备,特别是家庭主妇就忙得不可开交。除了腌制鱼肉之类(可参看美味佳肴)外,还要腌制蔬菜,大白菜、萝卜(萝卜片、萝卜丝、萝卜丁)、韮菜、红辣椒等,腌这些菜虽然不光是为了过年而过年,但这些菜在过年的餐桌上却很受欢迎。还要赶制过年穿的衣服、鞋子(女鞋有的还要绣花)袜子(袜子也是用布缝制,后来有了线袜子还要纳袜底上在袜子上),过年全家人必须每人一身新(家庭条件差点的最少是小孩子)。还要把过年的花生、瓜子、豆子(黄豆、蚕豆、绿豆、卜果豆)都买回来,到了腊月二十以后,什么柴、炭、米、面、油、香、蜡、纸、炮、烟、酒,走亲戚的礼物等都要陆陆续续备齐。

41.jpg

    二十三、二十四是过小年(我们厉山不知是怎么分的,有人二十三过,有人二十四过),过小年的晚上要备办酒肴敬司明老爷(灶王爷)。在灶门口跪在拜垫(过去用稻草或龙须草编的圆形的专门用于磕头的垫子)上烧香纸和灶炸,香纸上还要撒米、茶叶等物,口中念念有词,求司明老爷上天美言等,然后再三拜九叩,谓之送灶。到三十晚上再重复一次,谓之接灶。

    小年一过,就要开始用沙炒花生、瓜子、豆子了。花生不用洗也不用泡,瓜子要用盐水淹制晒干,蚕豆则要用开水泡皱皮后把水漓干,放几天才能炒,这样炒的豆子才可以个个炸开口。只是二十八的不能炒,有炒七不炒八,炒八动刀杀之说。炒过之后还要粘“糖果”(不是现在的水果糖);有粘米子糖的(就是把糯米蒸熟阴干搓成一颗颗再晒干,粘糖时用沙把米子炒开,那时没有爆米花机)有粘花生糖、芝麻糖和面糖的,粘糖就是把这些东西炒好后,再把麦芽糖(俗称打糖)放到锅里化开、然后把这些东西按比例(糖多了咬不动,糖少了粘不住)依次放到锅里搅拌,稍冷后盘条切块就成了“糖果”。大多数人家还要打豆腐,打豆腐时取点豆油、豆条、浇点千张过年又多几碗菜。然后就要开始动炸锅了。动炸锅时先炸素的,后炸荤的。先炸麻叶(就是把和好的面擀成很薄的片,再切成棱形的小块,可以放糖,也可以放盐)和想炸的所有吃的东西,接着就是炸圆子、炸三鲜、最后炸红烧肉。除此以外,还要赶洗所有的衣被、擦洗所有的家具、打扬尘、糊顶棚(那时住的瓦房子,瓦缝里进雪、进灰),总之是搬家式的大扫除。最后还要发面蒸饃饃、压米酒。那么多的事情都集中在这几天做好,差不多都是不分日夜。

42.jpg

    二十九(月小二十八)的晚上就要开始做年飯了。我们厉山的规矩年飯是三十的天不亮就吃,也有中午和晚上吃的,极少。所以必须提前把所有的准备工作做好,吃年飯要算是全家一年最隆重最丰盛的一餐飯了,因为平时没有这么多好吃的,只有过年才做这么多好菜。吃年飯时不管冷不冷一定要用炭发火盆,以示红红火火。一定是全家团圆,再就是把所有的好吃的都做出来,而且必须有青菜和圆子(喻健康和团圆之意),吃饭之前还要斟酒、烧香、烧纸,先敬祖先,然后才依序而坐,开始品尝一年一度的美味佳肴。还有规矩,鱼最好是不吃,至少不能吃完,喻年年有余(鱼),晚辈先敬长辈的酒,然后就是杯咣交错,欢声笑语,互致祝福。

43.jpg

    吃完年飯,就要准备过年了。要把家里的卫生作最后的彻底打扫,女主人还要把来不及做完的针线活像衣服鞋祙之类赶紧完工,过年要穿(为了这些,有人甚至要熬好几个通宵)。还有一件要紧的事:要叮嘱大家特别是小孩子千万不要说鬼、死、背时、折本等不吉利的话。说到折本的“折”,厉山地区的人非常忌讳,舌头叫赚头,姓佘说姓赚,因折、舌、佘同音。如是说了鬼或要死等话,家里来年就会死人(时有碰巧)。比喻喝酒或喝茶喝够了一定要说有了,千万不能说我不喝了或喝够了,因为厉山话喝与活同音。总之是要说吉祥和祝福的话。还有就是初一的不准动剪子和针,三十晚上这些东西都要收起来。
下午三、四点以后就开始贴对子(春联)了。若是有欠别人钱的人,吃罢午饭就把对子贴上了,因为有规矩,贴了对子就不能上门讨债了。说到对子,我国的对联文化可是世界首创。从五代十国的后蜀主孟昶过年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开始,算起来有一千多年。对联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不光是对仗工整、格律严谨、平仄协调;且种类繁多,内容更是丰富多彩、美不胜收(可查对联大全)。对子分大门、堂屋门、寝室门、厨房门的(对联的内容有区别),大门上除了门框上贴的对联和横批外,还要贴门神。还要写好多竖写的四个字的签子,贴在堂屋的墙上。象:人口清吉、百无禁忌、老少平安、万事如意等;还有出方签:出方大利,门上还要贴开门签:开门大发;院子的是:满院春光;厨房的是:烟火长春,司明老爷儿(灶门口)的是: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鸡笼上的是鸡鸭成群或六畜兴旺。这些签子是年年固定要贴的。我们厉山人过年写对子除了按联书和皇历上的春联写,还有自撰的;也有借贴对子抒发心情的;六几年的三年困难时期,好多工厂下马、学校停办,住在上街的朱学义读了大学回家没有工作,在街道办的企业里弹花轧面,那年他贴的对联是:湖北随县厉山镇;弹花轧面我为人。还有住在姚家巷子的一个人对现实有抵触,贴了一付对联:三九等闲过;春来我不知。门联的书法更是精彩纷呈;楷书、隶书、草书简直象是书法比赛。当然也有内容和字写得不成的;还有人连上联下联就分不清贴反了的。我觉得过年贴对子是一个展示人的文化品位的机会。我从会认字起就喜欢过年时专门看人家的对联。
    44.jpg

    过年没有深浅,叫做有几大个鱼,就翻几大个浪。因为一般的家庭都不是很富裕:家大口阔没有资产的、穷家小户的多得很。有的人辛苦一年省吃俭用,这也舍不得吃,那也舍不得用,积积攒攒,为的就是能过上一个好年(我家就属这类)。还有的人拉账扯账也要尽量把年节过周全。实在是走投无路,只好听天由命了。解放前有的人没有棉衣服或棉衣少一家人挤在破被子或稻草里避寒的;还有人的棉袍子和长布衫白天是衣服,晚上就是被子,叫作“日当蓝衫夜当被”;拖棍子讨飯的都有。故那时富人过年是“太仓一粒粟”。穷人过年叫“过坎”。
    我们厉山人不管你住的房子多大多小,都要有一间堂屋,堂屋里要放神柜,神柜上要供家神(家神就是一张长方形的大红纸,中间写有天地君亲师位的大字,左右写有九天司命、历代宗祖的小字,两边就是一副对联)。并摆有铜制的香炉、蜡台和磬(有的香炉是陶瓷的)。过年时还要在神柜上上供品:有专门做的供馍(小的、上面抹红)、用红颜色煮的鸡蛋等。除过年外,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婚庆、寿、诞等都要在这里烧香磕头。
    天黑后小孩子们就要打着灯笼在外面放鞭炮、放烟花,有的新衣新鞋新帽已经换上了。孩子们玩困了就要睡觉,大人们要守岁;一家之主(男主人)就要在家神前烧香、磕头(三拜九叩)敬祖先。几柱香以后大概四更天气左右就要出天方(就是把香蜡纸炮拿到外面去祭天),出了天方回来就要把火盆的火加旺;准备好烟和茶;再把花生、瓜子、豆子、麻叶、糖果等用盘子摆好;等拜年的人来了好招待客人。就开始拜年了。家里晚辈要向长辈叩头拜年并说一些吉祥祝福的话。然后就出门向所有的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拜年,并根据亲疏长幼确定礼品的轻重与否,一一相互登门祝贺:恭喜发财、一年一道……,有小孩子的,到谁家去了就要把吃的东西往小孩的口袋里塞;有的还要给压岁钱。那时有歌谣:拜年拜年,花生上前,豆子两把,糖果好甜。记得我小时候总是天还不亮,我父亲就牵着我的手挨家挨户给别人拜年。住在街上的,初一最好,初二初三也可以。拜年还有讲究,中午过后,就不能拜年了,否则别人就会说:心不虔,拜夜年。住远了的亲戚就要根据时间了,过去拜年是半个正月。
    过年时还有採莲船、玩狮子等拜年的。从初一的上午开始,各路民间艺人(周边农村象黄家塆、何家畈、三道河等)就开始在大商铺、各社会团体、有名望的人家等(后来就是各单位安排的狮子、船到各级政府、各机关和军属家)拜年了。玩釆莲船一般是三个人,即一个坐船的(坐船的就是把船用带子挂在脖子上,多为漂亮女子)一个拿竹杆撑船的(男女不限),还有一个船婆子査科打浑,还有的加两个挑一对花篮的漂亮姑娘。再配上锣鼓家什。主要形式为唱祝词并夹以锣鼓家什伴奏和行船表演,拜到谁家门前,都要准备烟、茶之类招待,还要燃放鞭炮助兴,走时还要意思意思(送点吃的或钱),有的还留吃饭。在我的记忆中,扮婆子的都是男性,耳朵上挂两个朝天吼的红辣椒,手里拿一把旧蒲扇,样子非常滑稽可爱。有放鞭炮的专门往船里面丢,这时他手里的蒲扇可起了大作用了。唱腔是固定的,唱词有的是先编好了的,有的是见什么唱什么,总的是要唱吉利、恭维和好听的。一般是,乐队中一人领唱:我们的船哪,所有人合唱:呀哟!领唱:跑得快呀,合唱:呀呵嗨,领唱:××门前,合唱:呀畏儿哟!领唱:把年拜呀!合唱:划着。下面再合:呀哟,呀呵嗨,把年拜呀划着。加上锣鼓伴奏,既欢快又热闹。还有一种就是民歌卖花的唱腔。不管是哪种唱腔,领唱的人都要有好口才和即兴发挥的能力。

45.jpg

    玩狮子的是两个人,前面一个人两手擎着狮头身上披着狮衣,一个人在后面弯着腰抓住前面的一个人当狮尾,也有很多高难度的动作。玩狮子的锣鼓家什是专用的,他的钹和锣非常大,锣鼓经也很专业,听到的是司司策、司司策、司司策司策司策声音。

    过年期间还有很多灯节,听老人讲:正月初三、初九、十五、十九、二十九等都是灯节;有一些灯节还要玩灯。不是每个灯节都玩,最少要玩一到三次,正月十五最为隆重。玩灯必须是晚上,只有晚上才能体现出“灯”来。首先是龙灯,由于中国人对龙的崇拜,认为龙是神,既能上天,又能下海,神圣无比。所以玩龙灯有很多讲究;听老人说:农历不闰月的年份龙身是十二节,闰月的年份是十三节,再加上龙头龙尾。龙灯出动前还要到河里去烧纸烧香“请水”,有了水龙才走得顺(解放后就没有那些讲究了)。龙灯玩到谁家门口谁家都要向龙口里撒米、茶叶之类的东西。龙身的每节里面都有灯,是厉山人自己特制的一种蜡,不容易熄灭。插在玩龙灯人手柄上的插销里,舞龙时既不烧着龙衣,看上去整条龙又是亮的,再衬上黄色的画有龙鳞的龙衣,一条活灵活现的龙就出现在人们眼前。早年玩灯的人都是在西门口祖师殿门口集中,到后来由各系统各单位组织玩灯的时候就是在镇小(正月十五学校放假)集合。从西门口经姚家巷子到十字街走正街出南门楼。晚上玩灯的情景我依稀记得:走在最前面是一个人拿着一根链子或绳子两头拴着象火球一样的东西象玩杂技一舞动着在前面打场,两边都是灯笼火把。紧接着就是由龙珠领头的龙灯(龙灯只有一条),龙灯后面是狮子,狮子有双人的,还有一个人玩的小狮子,后面还有:各式各样的釆莲船、拉犟驴(就是做纸马人的做一个驴子,不要腿,中间一个洞,用带子挂在人的身上,下面用布幔幔起来,化妆成一男一女,女人扮作骑驴的,男人扮作牵驴的)、蚌蛤精(做一对大蚌壳背在由男人化妆成漂亮女人的背上,蚌壳可开可合,一个扮成白鹤:头上扎一个很长的白鹤脖子和嘴,胳膊上还装有翅膀;还有一个渔翁,寓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之意)、回娘家的花车(用竹子和纸一个独轮车的样子,没有轮子,前面一个拉的,中间一个坐的,后面一个推的坐车的女子打一把花伞,边走边转)、踩高翘的,还有吹唢呐的。还有玩板凳灯的(板凳灯就是在板凳上绑上蜡,由两个人各抓住板凳的两条腿舞动,也有很多技巧)。再后面就是各种花灯了,花灯有金鱼形的、莲花形的、青蛙形的、马形的,还有走马灯。除此之外,家家门口还挂着各种各样的灯笼;正如民歌“五哥放羊”里唱的:“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挂红灯”一样;一些大商铺象厉新、荣丰和,还有十字街的几个铺面都点有气灯(一种靠充气燃烧汽油的挂灯,相当于200瓦的灯泡);满街是灯火辉煌,鼓乐喧天。玩灯的队伍是边走边玩;那龙灯伴随着哈哈吼的吆喝声和咚咚咚的鼓点声,舞得是上下翻腾如行云流水;玩狮子的更是使出各种本领和招数,还有人把桌子板凳拿来让玩狮子的从上面住下翻跟头的;釆莲船、拉犟驴、蚌蛤精也是各人按各人的套路表演;踩高翘的是扮的某一个戏剧的人物,非常漂亮。踩高翘也有难度,两条腿必须不停的走动才能保持平衡,跟骑自行车一个道理。总之是玩灯的是花样百出,精彩纷呈。看灯的是目不暇接,欢声不断。后来十五的玩灯又改在白天,白天就不用点蜡和灯笼火把。白天玩灯看玩意的人更多更热闹。方圆几十里的“农友乡亲”想来的都会来看灯。于是镇上的人几乎家家宾客满座。除了以前玩的所有玩意外,还有纽秧歌的秧歌队;秧歌队都是年轻女子穿着彩衣,腰里系着又长又宽的彩带,伴着抢、抢、七抢七、抢抢七抢七抢七的锣鼓声歩调(十字歩)整齐,彩带飞舞。还有打连响(大概一米长的竹杆,两头凿眼,穿上铜钱或钢圈)的,有双连响和单连响,边走边打边舞,铜钱和竹杆之间就发出有节奏的响声。再就是平台,平台是一个装有轮子能推动的小戏台。上面是小孩子妆扮成各种剧目站在上面,什么“楼台会”、“天仙配”、“回荆州”等。平台很多,各个单位都争奇斗巧。还有局,局是做一个有轮子的架子,中间竖有一根很长的木杆子(固定),顶上站一个穿戏装的小孩(有安全措施)。玩灯队伍浩浩荡荡,走一段停下来玩一阵,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出了南门口也快中午了,玩灯的人也累了,大家陆陆续续地散去,玩灯结束。从大跃进开始到文化大革命那些年好像没有玩灯。打倒“四人帮”以后又玩过几次,可惜那些老艺人死的死,老的老,多年没玩一些东西都失传了,只是做个样子而已。到了现在可能更没人操心那些玩意儿了。

46.jpg

    请客也是过年的一部分。春节期间,亲朋好友、邻里同事之间还要互相请客吃饭,叫作“接春客”。有俗话叫拜年拜到正月尾,待客待到二月头。今天我请你们,明天你请我们;总之是轮流作东、礼尚往来。特别是老亲至戚,年年如此。请客吃饭有很多讲究,首先是坐席,那时都是方桌,桌子摆在堂屋里,靠神柜一方为上席,上席还有主次,以左为大,就是首席。对面是下席,左右是末席,随便坐,八个人一席。谁坐上席,谁坐下席,谁坐两边,主人必须根据长幼尊卑安排妥当。顺序大致是外祖父母、舅父母、表亲、第一次上门的客人、新人、姑父母、姨父母,再就是根据地位的尊卑或年龄大小,总之是非常复杂和麻烦,稍有不慎就得罪了人,也有人因席位安排不当而心里不高兴的。也有人不知道上下席一屁股坐在首席上,别人叫他換个地方坐他还说:我坐在这儿闷好而闹笑话的。做菜也有规矩:有八盘两暖锅(或碗)、十盘四暖锅、也有办十大碗的,也有八个盘一个火锅的(就是用小火炉放到桌子中间上面坐一个铜马勺),应该都是荤菜,小菜盘和碟子另外。菜办得越多越好越风光。喝酒,吃菜都有讲究,每一次端酒杯和拿筷子必须是带东的人(有的是主人、有的是指定一个人)请了才能动,主人请到吃那个盘里的菜客人才能吃,吃一口赶紧把筷子整齐地放到桌子上等下次主人再请时再吃。那时请客男客和女客还要分开请。那时还有一个顺口溜可以说明当时的习俗:请男客不请女客,五十个顶一百;衣服搭满架,围子(马桶)咵不彻。女客必须谨守规矩,宁可不吃飽回家再吃也不能失了礼数让人谈讲(也有不怕的)。还有一个规矩,就是桌子上的鱼最好不吃,鱼要“余”下。

47.jpg

    请客吃饭是最能显现主人的人品、家境和持家本领的;《增广贤文》上说的“一出茶汤便见妻”就是这个意思。菜肴的丰盛程度和厨艺,色、香、味如何,餐具的成色、卫生状况,主人的言辞和态度等无不为客人所关注。有的人待客是倾其所有,真心实意,尽善尽美,怕被别人瞧不起或是得罪了客人下次别人不来了。带东时酒尽量让客人多喝,菜尽量让客人多吃,如果剩的菜太多,还耽心是不是自己做的菜味道不好,下次要改进。有的人则不然,请客只是因为礼数不能少,我请了你,你一定要还席,你请了我,我也不能不还席,反正我就这样,你爱吃不吃,随便。弄几盘菜敷衍了事,有的甚至是剩的或是放了好久的。表面上装作很热情,心里却是怕别人吃了他的东西,带东时筷子刚伸到某一个盘子,他的手又缩了回来,搞得客人吃又不是,不吃又不是。听说有的人还把瘦肉、香肠之类的菜用线串起来放到盘里,叫你只看不吃。人上一百,各种各色;不光是待客,日常生活中也一样。有的人说起话来仁义道德,做的事却是狗屁胡说。别人只是碍着亲戚或朋友的面子与你虚与委蛇,骨子里却是一万个瞧不起。我认为人还是诚恳实在地做人为好,因为谁都不傻。

【内容索引】
《我的故乡厉山镇》民风民俗 之一
过年

《我的故乡厉山镇》民风民俗 之二
二月节和清明
神农节
端午节及其他
七月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年尾

《我的故乡厉山镇》民风民俗 之三
种田人的今昔
女工

《我的故乡厉山镇》民风民俗 之四
婚俗

《我的故乡厉山镇》民风民俗 之五
丧俗

《我的故乡厉山镇》民风民俗 之六
赶情答礼
附一:
故乡的“俗话”和“坎子”
前言
俗话说
厉山人谈的“坎子”
厉山人的方言成语
附录:成语的幽默

评分

参与人数 3金币 +50 贡献 +50 收起 理由
老三届 + 20 + 20 哥给的不是分,是支持!
宁静的身 + 15 + 15 很给力!
~云淡风轻~ + 15 + 1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7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7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妈妈写的真好,虽说好多习俗已被慢慢淡化简略了,但是经这些文字的叙述,又让我依稀记了起来,好像我们淅河也是相同的一些习俗,或者说老随县都是大同小异的吧。我虽是70年代后期出生,可是我们家也是在老街坊中有些名望的老门老户,那时也是极为讲究的人,一直沿袭着一代代传下的习俗,每到过年必是竭尽所能的置办年货,待春客也似乎是延绵不断,接了一茬又一茬……等我白发染鬓的时候我也来来写写老故事,哈哈。看你妈妈也是写了几个系列好多篇的,期待楼主慢慢发表出来供我们会为欣赏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7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仔细看了一大半!好多风俗已经慢慢移风易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8 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城市的生活已经慢慢快餐化了,想看年俗,真的只有走得更深更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8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厉山人,楼主描述的场景我都见过,犹喜欢儿时厉山的二条河,清水倒映蓝天,鱼儿水中摇曳的情景令人难忘,我们下街有一段路,鹅卵石铺就的,挑水的老人,叫卖凉粉的声声呼唤,犹在耳边回响.老模范扫地的身影时常在脑海中梦萦,小镇是那样的干净,小镇是那样寂静,在那儿生活了22年是幸福的.怀念儿时的厉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8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风筝随我飞 发表于 2014-4-8 08:06
我是厉山人,楼主描述的场景我都见过,犹喜欢儿时厉山的二条河,清水倒映蓝天,鱼儿水中摇曳的情景令人难忘 ...

我屋里的那个伙计天天爱念叨观音阁那个十字街那儿的一个卖卤菜还有一个饺子馆还有一个卖胡辣汤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8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淡风轻~ 发表于 2014-4-7 20:29
你妈妈写的真好,虽说好多习俗已被慢慢淡化简略了,但是经这些文字的叙述,又让我依稀记了起来,好像我们淅 ...

谢谢鼓励!老人有这份心,我们做晚辈的也在这些朴实的文字中大开了眼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8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风筝随我飞 发表于 2014-4-8 08:06
我是厉山人,楼主描述的场景我都见过,犹喜欢儿时厉山的二条河,清水倒映蓝天,鱼儿水中摇曳的情景令人难忘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8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淡风轻~ 发表于 2014-4-8 21:49
我屋里的那个伙计天天爱念叨观音阁那个十字街那儿的一个卖卤菜还有一个饺子馆还有一个卖胡辣汤的

我们也是,每次回厉山过早都要喝胡辣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9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润 发表于 2014-4-8 23:22
谢谢鼓励!老人有这份心,我们做晚辈的也在这些朴实的文字中大开了眼界。

就是就是,既有回味又在学习,期待你的系列大作更新快点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9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润 发表于 2014-4-8 23:24
我们也是,每次回厉山过早都要喝胡辣汤。

老街拆完了,这次去厉山就没去街上,直接朝祖去了,还有正宗的胡辣汤喝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合作伙伴|手机版|小黑屋|广告报价|联系我们|本站简介|无图浏览|随州网 ( 鄂ICP备11019817号-1 )

GMT+8, 2024-12-23 17: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9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