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随州网 首页 文化 随州史话 志史 查看内容

【李白与随州(4)】被李白赞为”汉东明珠“的随州僧人

2014-4-6 15:13| 原作者: 随天随地| 查看: 101521| 评论: 7|发布者: 呆萌

分享到:
摘要: file:///c:/DOCUME~1/chushi/APPLIC~1/360se6/USERDA~1/Temp/257203~1.JPG 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 宁知丧乱后,更有一珠归。 ==这是大部分随州人都耳熟能详的诗句,前两句是赞咱随州的山川秀美,历史悠久 ...



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
宁知丧乱后,更有一珠归。

    这是大部分随州人都耳熟能详的诗句,前两句是赞咱随州的山川秀美,历史悠久,后两句说的却是李白的一位知己好友,赞他为随州的“汉东明珠”。这位好友就是随州的一位僧人---贞倩!
    贞倩==僧人。其姓氏也不可考证,生卒年不详。史载他出身随州的一户富裕之家,中年破产后浪迹四方,终无所就,遂归于仙城山为僧,学于紫阳道人,造诣颇高。贞倩乐于以文会友,李白在江夏时,一度专程去江夏拜访李白,二人促膝谈诗论文,情投意合,互为知己。李白亲自赠与诗文手稿,将“平生述作,罄其草而授”(可惜诗文手稿却不知下落。现在留下来的是李白在遇到贞倩三年后临终时托付给他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的手稿。李白辞世后,李阳冰将所藏李白诗文结集为《草堂集》刊行,但这也只是李白作品的十分之一,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 
   贞倩返回随州时,与李白“流涕惜别”,李白亦作《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相送。下为全文: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
  昔谢安四十,卧白云于东山;桓公素征,为苍生而一起。常与支公游赏,贵而不移。大人君子,神冥契合,正可乃尔。仆与倩公一面,不忝古人。言归汉东,使我心痗。夫汉东之国,圣人所出,神农之后,季良为大贤。尔来寂寂,无一物可纪。有唐中兴,始生紫阳先生。先生六十而隐化,若继迹而起者,惟倩公焉。蓄壮志而未就,期老成于他日。且能倾产重诺,好贤士文。即惠休上人与江鲍往复,各一时也。仆平生述作,罄其草而授之。思亲遂行,流涕惜别。今圣朝已舍季布,当征贾生。开颜洗目,一见白日。冀相视而笔于新松之山耶?作小诗绝句,以写别意:
  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宁知丧乱后,更有一珠归。

     这里的江夏,指的是汉晋时曾为江夏郡,隋唐时降为江夏县在今湖北武昌一带,而汉东就是指咱随州,据《李太白年谱》定此《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是在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到大赦(即免罪)后,返回江夏的时候所作。此时的李白也近60岁。
     在此《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中,李白将高度赞美古代圣贤谢安与沙门支偱的交游;又极力称颂鲍照、江淹与名僧惠休的交往;以衬托李白与贞倩的交游非同寻常,在李白看来,此次他与贞倩僧人的交往是“不忝古人”的。即和谢安与高僧支偱、鲍照江淹与僧人惠休的交游相比也毫不逊色,二者都是名士与高僧的交往,所以没什么两样。   但是,随州僧人贞倩却是为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和尚,李白为何给他如此之高的评价?又为何特别看重这次与贞倩的交游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贞倩的性格和为人与李白颇为相投。倩公虽身为一个僧人,却能“倾产重诺”倾家荡产重视诺言,慷慨豪爽的个性与李白的“轻财好施”很有些投缘;再者倩公“蓄壮志而未就”也与李白有志而不遇十分相似,而且倩公也“好贤士文”,有“期老成于他日”的高旷胸襟。所有这些,使得李白与贞倩意气相投而“神冥契合”。在李白眼中,随州是产生“圣人”的摇篮,神农、季梁、紫阳道士、、、之后的又一位“圣人”就是贞倩,所以“若继迹而起者,惟倩公焉”。正是缘与此,李白在《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后的诗中把贞倩品评为“汉东明珠”。而且格外的看重这位倩公,慷慨地将“平生述作,罄其草而授之”,以助其精进文采。就是将一生所有的诗作都赠与了随州僧人贞倩。    
    此次李白将所有手稿都送给贞倩,与其三年后将“万卷草稿”交给其族叔李阳冰,求其撰序文集有着根本的不同,从李白的这篇《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中实在看不出任何托付给倩公,让其撰修文稿的蛛丝马迹,所以,李白的这部手稿后来下落不明,倩公并没有多少责任。只可惜贞倩所收藏的李白诗文手稿下落如何已无从知晓。不然真是随州乃至世界的一大财富!


路过

鸡蛋

雷人

握手

鲜花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老船长 2014-4-2 16:25
太深奥
引用 随天随地 2014-4-2 19:39

深奥吗?说来听听,大家一起探讨下
引用 随天随地 2014-4-2 19:42
本帖最后由 随天随地 于 2014-4-3 07:30 编辑

   李白奉送手稿给倩公,而不要求其为自己撰修文集,这种对手稿疏于保存的举动,和白居易晚年一而再再而三地亲手撰修自己的作品,并缮写四本除家藏之外,还在东都圣善寺、庐山东林寺、苏州南禅院各藏一本,以求永世流芳相比,显得那么天真;与柳宗元贬谪柳州时郑重其事将“遗草”托付好友刘禹锡,嘱其代为编撰文集相比,又显得那么轻率。李白的手稿后来下落不明,给其著作的完整性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李阳冰为李白撰修的《草堂集》时,因集内有诗无文,所以这篇《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并序》也就自然不在其中了。而李白将“平生述作”的手稿奉送倩公之事,并未告知族叔李阳冰便辞世了,因而李阳冰推测李白著述的手稿“十丧其九”是因为“中原有事”的“安史之乱”。其实是个误解。


引用 一切皆有可能 2014-4-5 22:27
引用 小永远 2014-4-7 11:28
006.jpg
恭喜!您的帖子被推送到首页了!


引用 收藏阳光 2014-4-20 22:06
李白,怀才不遇,成就了诗人
引用 随天随地 2014-4-20 22:13
收藏阳光 发表于 2014-4-20 22:06
李白,怀才不遇,成就了诗人

生活,颠沛流离,成就了李白

查看全部评论(7)

讲述
百姓家史——淅河铁桥上空的枪声(四)
城东旧事~~我的少年 我和姐姐历经一年多汉口孤儿院的艰辛,回到外婆家的稻草屋,时光到了1950年,...
百姓家史——淅河铁桥上空的枪声(三)
第三章 母子汉口逃难 流浪少年的活生生现实,及乡邻们各种共产党革命传闻,给寄居外婆家的母亲一...
百姓家史——淅河铁桥上空的枪声(二)
开篇以〖淅河铁桥上空的枪声〗为题.以两个中国现代史上的节点为引,写【百姓家史】.家庭,往往是...
专栏
个人专栏建设中…
随网文化频道近期将推出个人专栏,欢迎推荐或自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