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随州网 首页 文化 随州文苑 读书 查看内容

【参考文摘】老三届

2011-8-7 00:00| 原作者: 老三届| 查看: 101189| 评论: 0|发布者: 呆萌

分享到:
摘要: 论“老三届”那代人 米鹤都 作者简介:米鹤都,男,1952年生于北京,北京师大一附中1968届初中毕业生,16岁到陕北上山下乡,20岁应征在陆军47军服役,退伍后做过工人。恢复高考后,成为中国人民大学1977级本 ...

 

论“老三届”那代人

米鹤都


作者简介:米鹤都,男,1952年生于北京,北京师大一附中1968届初中毕业生,16岁到陕北上山下乡,20岁应征在陆军47军服役,退伍后做过工人。恢复高考后,成为中国人民大学1977级本科生,主修中国近现代史。毕业后在中央国家机关从事理论和政策研究多年, 并全程参加了中共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的研究工作。1990年后在美国斯坦福等数所大学做客座研究,后从事科技研发的管理工作。曾出版和发表多种学术书籍和论文,对中共统一战线理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西安事变及国共合作、红卫兵运动及“文化大革命”主体具有相当深入的研究。


无论如何,“老三届”一代在中国现代历史进程中,如果用代与代之间做比较,他们是受害最深的一代人。一位学者这样分析:我们在了解国情、了解基层和个人意志品质锻炼方面确有一定的优势,然而为此“得”付出的诸多代价中最沉重的莫过于青春的逝去和知识结构的欠缺。此一“失”终生难以弥补。这代人中每位佼佼者身后被埋没的同龄人的基数比任何一代都高,换句话说,这是淘汰率最高的一代,被淘汰者并非完全因为他们无能,很多是出于历史的阴差阳错。

在共和国一个甲子的艰难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那条若隐若现的轨迹,即与共和国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生命历程。这代人以其特殊的政治启蒙教育,以他们独特的思想社会化过程,以他们传奇和惨痛的青春经历,形成了他们作为一代人特有的共同社会经历和文化心理素质,也构架了这一阶段中国社会生活的特殊公共空间。

随着新中国诞生的这一代人,有人把他们称为“红卫兵一代”;有人把他们称为“老三届一代”;还有人把他们称之为“知青一代”。对于这一代人的称谓和概念使用上,十分混乱,即使在学术界也很不一致,从外延的划分到内涵的理解也都存有很大歧义。

我更倾向用“老三届一代”来概括这一代人。“老三届”狭义的概念是指“文革”期间应于1966年、1967年和1968年毕业的中学生。但是,今天我们谈到“老三届”,很多时候也是把它作为一个社会符号,来概括一代人,来揭示一个时代的风貌。

那么,这一代人的涵括范围是什么?

我在《聚焦红卫兵》(香港三联2005年版)一书中是这样定义的:这一代人是以“老三届”为主体的,上面包括“文革”中毕业、具有上山下乡经历的大学生,下面包括至“文革”结束还在上山下乡的各届中学生。宽泛地说,这代人是涵盖了整个20世纪60年代正在读书年龄的所有人。

这样划分的依据,除年龄因素外,是因为“代”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共同社会经历、共同思想体验、共同行为特征和共同历史性格的社会群体。而老三届们,恰恰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他们作为一代人的代特征。

如果把老三届这个群体放到同时代的国际社会中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的整体经历不仅绝无仅有,而且具有不可复制性。他们是在国际社会都在向都市化发展迈进中,主导了一场反历史进化方向的社会大迁徙。他们堪称是当代社会的活化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如果把老三届这个群体放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观察,明显感受到他们的整体命运始终伴随中国现代政治而跌宕起伏。几乎每次社会大动荡,他们都成为了主要载体,或者说是主要的牺牲品,凸显出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所大学中的实验班角色。

我们试从他们共同的社会经历、共同的思想体验、共同的行为特征和共同的历史性格来做一点分析。

这代人的共同社会经历有三个方面:

一是“文革”初起的红卫兵运动。

红卫兵运动是作为“文革”序幕的,一场以当时的中学生为主体的、自发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青年社会运动。

说红卫兵运动是“文革”的序幕是基于:无论从红卫兵运动的缘起、成势、发展、结局来看,还是从其指导思想、组织结构、行为模式来看,都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这一错误理论的社会化表现,是“文化大革命”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与“文革”的关系如同火种与干柴,前者对后者起了催化和助动的作用。但是,说它是序幕就意味着它不是正戏,“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是要解决所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和两个司令部的问题,在这一点上,红卫兵运动只是一个辅助性的工具而已,远不具备这一政治斗争所需要的那种能量和深度。

红卫兵运动是以当时的中学生为主体的运动,它与尔后衍生的各种“造反派”组织具有明显区别。二者似乎有一脉相承的形式,实质上却有两个重要差别。一是年龄构成上的不同,前者主要是未成年的青少年所组成,后者则是成年人的组织;二是两者在“文革”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也是一种序幕与正戏的关系。

红卫兵运动还具有自发的性质。它起源于1966年的《五一六通知》,开始只出现于北京为首的几个大城市,至“八一八”后在全国勃然成势。虽然它有“五一六”、“八一八”这样的大背景和前提,但“文化大革命”会以红卫兵运动的形式全面铺开,却是谁也始料未及的,这种偶然性是由当时青年学生的自发举动造成。自1967年春,全国陆续实行对学生的军训后,这种自发的性质才不复存在,红卫兵开始被纳入中央文革控制下的“文化大革命”的“正轨”。无论此后各校、各地的红卫兵是否仍然具有自发性质的活动,从这时起,红卫兵作为一个整体已向御用工具转化,红卫兵作为一场自发性的运动,也就大致地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红卫兵运动是“文革”中具有特殊性的阶段,它是在社会上多数成年人处于观望、权衡心态时,便已独立行动起来的青年运动,它在整个“文化大革命”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同时,它又是青年群体在当时的大背景下企图表现自己,争得自己在这场大革命中的地位的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尝试。它具有明确的意识性、组织性和持续性等性质。红卫兵运动作为青年群众这样一种有组织的集团行为,无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这种自发性的“争做革命接班人”的尝试是“红卫兵”们整体的独特社会经历。

在定义红卫兵运动的同时,需要划清其与“造反派”组织的区别:红卫兵是学生组织,是以未成年的中学生为主的组织,是“文革”初起成立并很快名存实亡的组织,它没有参与“文革”的深层活动。“造反派”相反,它是当年各行各业的成年人的组织,但是很多组织的名称也同样冠以红卫兵,但是其性质已经完全不同,他们参与了“文革”深层的权力和政治斗争。

另外,今天在客观认识他们这段历史的时候,首先要把他们放入“文革”的大背景去了解。“文革”可以说是当年全社会的灾难。在20世纪60年代严酷的阶级斗争教育下,客观地说,在接受和拥护毛泽东思想这一点上,在被激发的革命热情方面,这代人的多数,甚至可以说是绝大多数是参与或追随了红卫兵运动的,当中甚至包含着一些出身不好的学生在挨整的情况下积极参与“文革”运动。当他们被灌输的“对敌恨”的阶级斗争观念,被神化的领袖、舆论及各种专政机构指向教师和“五类”分子等具体对象时,这些狂热的青年人的暴烈是可想而知的。清华大学的老校长梅贻琦在抗战期间曾讲过这样一句话:“学生没有坏的,坏学生都是教坏的。”引用这句话丝毫没有要为红卫兵们的暴行进行开脱的意思,这代人当年的愚昧和狂热是和整个社会的成年人一致的,仅仅因为他们年轻和不懂事而更加冲动。但要理解“文革”初期这些一直受着“良好”教育的青少年为什么会扮演起“褐衫党”的角色,需要放在那个历史背景下看。

 



12下一页

路过

鸡蛋

雷人

握手

鲜花

最新评论

讲述
百姓家史——淅河铁桥上空的枪声(四)
城东旧事~~我的少年 我和姐姐历经一年多汉口孤儿院的艰辛,回到外婆家的稻草屋,时光到了1950年,...
百姓家史——淅河铁桥上空的枪声(三)
第三章 母子汉口逃难 流浪少年的活生生现实,及乡邻们各种共产党革命传闻,给寄居外婆家的母亲一...
百姓家史——淅河铁桥上空的枪声(二)
开篇以〖淅河铁桥上空的枪声〗为题.以两个中国现代史上的节点为引,写【百姓家史】.家庭,往往是...
专栏
个人专栏建设中…
随网文化频道近期将推出个人专栏,欢迎推荐或自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