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中国人阅读环境总体现状(上篇)
2013~2014中国人阅读环境总体现状(上篇) (一)以数字对比的方式审视国人阅读 ●中外读者阅读现状横向对比。早在1999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开始组织实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2000年的第一次调查结果显示,1999年国民狭义阅读率(指识字者阅读率,即每年至少有读一本书行为的读者总体与识字者总体之比)为60.4%,此后,该机构分别于2002年、2004年、2006年每隔两年发布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从2007年开始,由以往的每两年发布一次发展为每年发布一次。到2014年4月21日第11次全民阅读调查发布,全民阅读调查活动已经走过15年。 这11次的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国民图书阅读率1999年时达到60.4%,此后多年呈倒退趋势,2005年仅有48.7%。后经多年努力,2013年国民阅读率回升至57.8%,但增速依然缓慢。从阅读本数来看,2013年,中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仅为4.77本;比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犹太人的64本少得多。 横向对比,虽然各国的阅读调查角度有所差异,数据也未必精确,却也大致反映出国人阅读量偏少的事实。各国年阅读量统计的数据一次次冲击着国人的眼球,高经济增产指数和低阅读量成为人们诟病的话题。由此,加快推进全民阅读变得刻不容缓。 ●国内人均图书消费量20年徘徊不前。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司2013年9月发布的《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9月版)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共有出版社580家(包括副牌社33家),全国共出版图书414005种,其中新版图书241986种,重版、重印图书172019种,总印数79.25亿册(张),总印张666.99亿印张,折合用纸量156.78万吨,定价总金额1183.37682亿元。与2011年相比,图书品种增长12.04%,新版图书增长16.62%,重版、重印图书品种增长6.17%,总印数增长2.85%,总印张增长5.12%,定价总金额增长11.32%。 生产与消费是市场的“两翼”,只有二者平衡协调,产业才能飞得更高更远。当下中国每年出版图书40多万种,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出版大国。但平均到每个人的身上,我们的购书量(或消费量)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 变化是当今中国唯一不变的现象。然而,在一切都迅猛变化的中国,有一项统计数字20年来却几乎没变,那就是人均图书消费量。1990年,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扣除教材、教辅)为5.2册,2009年这一数字为5.6册。20年过去了,人均购书量只增加了不到1/2本。在最近10年来出书种类、销售码洋等指标相继翻番的背景下,这个20年徘徊不前的数字也显得格外刺眼。 为了进一步说这种“徘徊不前的数字”现实,中国出版传媒商报·首届中国读友读品节专题项目组参照国家统计局2013年2月22日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5404万人”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司2013年9月发布的《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提到的2012年“出版物发行”情况,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纯销售数据为68.32亿册。根据这两个国家机构提供的权威数据进行计算,得出的2012年人均图书消费量竟然只有5.04册。 ●国内公共图书馆:人均购书经费与人均藏书偏低。近年来,我国每3.7天就有一个图书馆新馆开馆,这两年还出现了面积10万平方米左右的湖北省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和广州市图书馆,上海浦东区图书馆就有6万多平方米。 根据文化部最新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3076个;全国公共图书馆总藏量达7.89亿册(件),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58册,比2007年增长49%;各级财政对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总数达93.49亿元,其中购书专项经费14.78亿元,人均购书经费1.09元,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达4.34亿,文献外借册数达到33191万册次。 2013年4月27日发布的我国图书馆界第一份综合性研究报告《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2012》也令人振奋:县县有图书馆的目标基本实现,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第一个公共图书馆服务国家标准《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发布;手机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新的服务形式发展迅速;总分馆、流动图书馆、图书馆联盟等多种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模式日趋成熟;图书馆新馆建设持续升温,出现了一批堪称城市标志性建筑的图书馆。 不过,与这些快速发展并存的问题也不少。虽说图书馆在激增,但一到人均统计,就显得严重不足。报告也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平均每44万人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平均每3201平方公里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2011年我国人均拥有图书仅为0.52册,其中,人均拥有图书最高的地区(2.94册)与人均拥有图书最低的地区(0.19册)之间,相差达14.5倍;人均购书费最高的地区(7.65元)与人均购书费最低的地区(0.27元)之间,相差达27倍。公共图书馆资源总量的不足与配置的不平衡,使免费开放效益的发挥受到局限。 国家统计局2014年2月24日发布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到2013年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072万人(城镇73111万人,乡村62961万人),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073个。中国出版传媒商报·首届中国读友读品节专题项目组根据这些数据进行计算发现,我国平均约每44.28万人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与2011年“每44万人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相比不难看出,图书馆在激增,但一到人均统计,同样显得严重不足。 ●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持续增长。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4月21日公布的第11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中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持续增长。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达到50.1%,首次超过半数。具体来看,2013年有44.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较2012年的32.6%上升了11.8个百分点;41.9%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较2012年的31.2%上升了10.7个百分点;5.8%的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较2012年的4.6%上升了1.2个百分点;0.9%的国民用光盘阅读,比2012年的1.6%下降了0.7个百分点;有2.2%的国民使用PDA/MP4/MP5等进行数字化阅读,比2012年的2.6%下降了0.4个百分点。 相映成趣的是,同是在4月21日,亚马逊发布的一份通过在线调查得出的网民阅读习惯报告也显示,随着电子阅读器的日趋流行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电子阅读已经融入了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中,有超过7成的人表示会尝试阅读更多的电子书,有29%的调查者表示“购买越来越来的电子书”。 ●“没时间”:成不读书最重要理由?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小时,随着其他媒体对人们时间的抢占,读书的减少就成为必然现象。当“不读书”成为一种现象或“时尚”的时候,出版业乃至文化的“丧钟”就敲响了。 阅读尚未成为中国人基本的生活内容,不少人聚餐、出游可以不打折扣,但是读书总是借口“有空的时候再读”,“没时间”已成为国民不读书的最主要理由。一些白领和大学生认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空闲时间有限是导致阅读量减少的重要原因。在北京中关村的IT业白领称自己经常需要加班,上下班往返路途要花4个小时,几乎没有看书的时间,平时有点空闲也都是在玩微博、微信和陌陌。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近年组织策划的有关“企业家”、“农民工”、“大学生”、“城市女性”等不同人群、不同职业人士的系列阅读调查状况也发现,除了“工作太忙没时间读书”,系列调查还普遍显示,“没有读书的习惯或不喜欢读书”、“因看电视而没有时间读书”、“文化水平有限,读书有困难”、“找不到感兴趣的书”以及“不知道该读什么”都成为国民不读书的理由。 (二)阅读习惯变化现状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和符号中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是读者与文本相互影响的过程。阅读习惯指“在阅读实践中养成的,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化地进行有关阅读操作的行为倾向”。它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个体读者在一定时期的阅读行为倾向,二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读者大众对文本认识的一种普遍现象。 ●文本变化对阅读习惯影响。人类文明史是一部阅读的历史。从悠久的阅读史来看,文本作为人类阅读活动的客体和对象,它的每一次变化对阅读都是一次冲击。文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文字符号的变化。文本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文字符号。阅读的过程其实是对文字符号的意义阐释过程,文字符号的变化使读者对文本有不同的理解阐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读者的阅读方式。 二是载体形式的变化。以中国文献典籍为例,载体形式的每一次变化,都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从甲骨到简策,从简策到纸本,从手抄到雕版,从雕版到机器印刷,从纸本到电子本(移动阅读)。 事实上,人类阅读习惯的一系列转变,首先源于作为阅读对象的文本的视觉化和网络化特征。一方面,视觉文本和超文本形态飞速发展,如电影、电视、广告、摄影、形象设计、视觉表演、图文书、网络冲浪等景观充斥在我们周围;另一方面,人们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数字技术力图将原有的印刷文本转换为视觉文本、电子网络文本,使印刷文字逐渐成为图像符号的附庸和注释。人类的阅读因而进入了休闲时代、读图时代和读网时代。 ●影响中国读者购书的因素。影响中国读者购书的因素也多种多样,一项调查显示,有近半数读者首先考虑的是图书内容简介,考虑价格、熟人推荐、书名因素分列第二、三、四位,但选择后三个因素的人数总和还不及第一位的内容。读者在购书时考虑的因素依次是图书内容、价格、熟人推荐、书名、作者、媒体书讯书评、店员推荐、封面设计、图书排行榜、出版社名气、图书厚薄、图书广告和图书的开本大小。 (三)国内阅读推广现状和一些具体做法 在西方,负责世界阅读日活动推广的主要任务都落在图书馆协会组织,推广活动主要经费大都来自出版商的捐赠,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媒体广泛的配合,使得每届世界阅读日如同盛大的节日一样热热闹闹。近年来,全国各地都相继举办“读书节”、“读书周”、“读书月”等活动,阅读推广活动“范围扩大、时间延长、影响提升”,逐步形成“政府倡导、社会支持、媒体推动、专业运作”的模式,可以说形成了一定范围的全民阅读推广“热”。 图书馆、出版机构、民间阅读机构的阅读推广活动方兴未艾。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普及与广泛开展,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提倡和指引、政府相关机构的主导与扶持,也需要全社会的高度认同与积极配合,需要更多的民间努力和阅读者的自愿参与。近年来,在北京及全国各地都出现了许多民间自发组织的读书活动,并逐渐形成了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民间读书会,这对于推动全民阅读的具体落实,对于促进更多阅读活动的开展,是一种非常可喜的现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