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润 发表于 2014-4-14 00:03

厉山民风民俗之四:婚俗

本帖最后由 老润 于 2014-4-17 17:54 编辑

妈妈的文章——《我的故乡厉山镇》民风民俗之四婚俗作者:厉一媪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结婚可是人生的第一件大事,对女人来说,更是决定一生命运的事情。旧社会时,结婚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的是订娃娃亲,还有的是指腹为婚)一般是儿子长到十几岁就要托媒提亲,托媒要先请媒人喝酒。请媒人首先是看媒人的人品,媒人实诚,才不会两边哄。叫作“选亲不如择媒”。听老人讲过去还有跛子和豁嘴(兔唇)就被媒人瞒过了的,反正拜了堂也不能反悔。所以不论男家、女家都要认定一个自己信得过的媒人。说亲时要先传庚帖(就是把岀生的年、月、日、时辰的干支八个字传给对方),请阴阳先生或算命先生佮(音各)八字,八字相佮才能订亲。订亲以后就要请算命先生看期(定婚期),征得女家同意后就要下聘礼、传期帖子(投帖),聘礼的多少一是根据家庭条件,再就是按女方提出的要求。一般是:对饼、套饼、衣服多少套、各种布料、糖、点心之类。有的还要抬盒(就是形如挑箱的分格的木盒),盒有亮盒(盒里装的东西外面看得见)、板盒(盒里的东西看不见)之分,东西多盒就抬得多。盒上还要插松树枝、柏树枝,喻万古长青之意。也有的人因为聘礼不称心(碰到女方贪心不足想多要,男方又是个夹板规不想多给)把婚事搅黄的、扯皮的,因为天底下什么样的人都有。

    再说女家,姑娘长到十五、六岁,就是古人说的及笄之年,就有媒人上门提亲。特别是听说谁家的姑娘长得好看、聪明能干,提亲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叫作:一家养女百家求。定亲之后,姑娘自己就要开始准备一些针线活作为嫁妆:绣枕头(我记事时见过的枕头是三尺左右的长圆形的布袋,两头用缎面布衬上壳子绣花,出嫁时装满籽花,喻多子。那时枕头的迷语:一个冬瓜,两头开花)、绣帐帘、绣门帘、椅搭之类。特别是绣花鞋、纳祙底(那时的线袜子都是要上底),袜底的中间也要绣花。鞋子、袜底做得越多、绣的花样越多越好。因为出嫁时要把这些东西用篰篓(一种篾制的圆形器物)摆出来让客人们参观,叫作:摆篰篓。家里也要忙着准备嫁姑娘的陪嫁(嫁妆)。如儿歌唱的:请木匠,打嫁妆;请裁缝,做衣裳;腊月初八嫁姑娘。打嫁妆、陪嫁也是根据家庭的经济条件和门楣,条件好的要做满房傢具:首先是架子床,架子床就是象小房子一样,架子都是雕花的;里面有放马桶的镜柜;有塔板,还有门。听老人说还三道滴水的架子床,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再就是大柜子、小柜子、梳妆台、各种桌子、各样椅子、茶几、大小箱子、大小木盆、盆架、衣帽架、马桶等等。条件差的各人量力而为,至少也要陪一个柜子、两个箱子和一些小用具;请裁缝做(也有自己做的)一些四季穿的衣服;再就是准备蚊帐、被子(包括被里、被面和棉絮)等。说到嫁妆,再说一点轶闻:我们厉山秦观楼的侄女秦二姑,住在秦家巷斜对面(老公社)。婆家是姚家巷子靠西头的朱家(也是名门)。据说出嫁时抬嫁妆的队伍排了差不多一条街。除了上面说的架子床和满房的傢具外,光被子就是多少扛(那时的被子兴用杠子抬,一个杠子搭四床、六床不等),还有碗碟茶具等瓷器;各种摆设;古玩及一切家常用具。还有前面提到的敖海容,他的老伴是厉山周元记的周小三的二姐。听他说他当年结婚时周家陪的妆也是前面的到了屋,后面的还没走完(敖家住在观音阁南边,周家住在十字街)。听说何家畈的有钱的地主嫁姑娘还陪几个庄子、多少担田(一担为五亩)。真是娶个媳妇满堂红,嫁个姑娘满屋空。男方下了聘礼、定了婚期,家里就要提前通知亲戚朋友:把男方拿来的饼子切成一个个小块,用红纸包好一家家送(类似现在嫁姑娘的请柬),口称:接某某某月某日到我家吃饼子。


    男家在婚期定了以后,要提前半个月左右向所有的亲戚朋友下帖子。帖子的称呼很重要,一般是请知客或礼仪先生写。写好后由准新郎亲自一家家送,有的还要带上礼物。婚期将近,首先要准备好新房;要请婚姻美满、儿女双全的两个妇女当牵新娘子;要请厨子、还要准备待客的茶杯、酒杯、碗碟之类、请抬嫁妆的人、请安信催客和其他一些帮忙的人;要请知客(替主人安排婚礼程序和客人的席位的人);还要提前把轿子订好(结婚时坐的花轿都是租的。轿子有亮轿和小轿子之分,亮轿是四个人抬,小轿子是两个人抬。根据经济条件和需要自己选择。我们厉山有轿子的人家不多,我知道的正街南头木匠师傅龚金和家有一顶漆成红色的亮轿,外面都是画的花和雕的花,还安的有镜子;四角垂有红绣球和绦子;轿顶上也有花,前面是轿帘;小轿子是一个轿子形的架子,外面罩上布做的轿衣,一个轿帘);还要包封子(红包),封子有大(钱多的)有小(钱少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么给都事先安排好,多备无忧。还要在上马飯那天往女家过礼物,规矩是送对子鹅、对子鱼、两个羊胯子(半只羊)、一大块猪肉、糕点之类和新姑娘儿上花轿时穿的云肩吊子(类似凤冠霞披),有的还要抬盒。也有路远的或经过协商把礼物折合成钱送过的。往年我们厉山做喜事(结婚)是三天时间,两顿正席(正席是先摆八个盘子的花生、瓜子、糖果、水果、点心等,叫作摆茶喝。吃饭时上四荤四素的碟子和十大碗,其他时间都是便饭)。婚期的前一天中午一顿正席叫“上马饭”;第二天新姑娘儿到的一顿正席;第三天早晨新人拜见了父母、亲戚后婚礼结束。    过去整席待客出十大碗(那时有专门整席用的大碗),象红烧肉、三鲜、羊肉、鸡子、鱼这些菜碗底下都要垫素菜,什么炸红薯片、萝卜、豆腐之类。做事待客也是看主人的为人。有的人用的碗大,有的人用的碗小;有的人悭,抠一点是一点;垫菜多,主菜少;有的人则大方讲面子,办得丰盛(物资紧缺时期另当别论)。我曾经到农村的亲戚家参加过婚宴:一般都是一张小桌子,八个人坐得满满的,后面还站几个或坐几个客人们带的小孩子。有的摆几盘花生、瓜子、糖果之类,也是后面的孩子们一抢而光,有的根本就不兴这一套。也没有四荤四素的碟子,出菜的碗也是一般的碗。第一碗是炒的红薯粉条,每人一筷子还有没拈到的就完了,再等下一碗。荤菜也是垫一大半,上面的菜一人一块孩子多了的还不够,碗碗如此。我还见过有人出十碗用一碗温水泡的爆米花代替糍粑的。碗出完了盛飯,吃饭时连菜都没有了。
    凡是下帖子请了的客人,必须要在上马饭以前把情钱或礼品送到。主人好按客人的数量安排席面,知客也好按客人的身份写知单:每八个人一个知单(一席),某坐首席,某陪首席,某某坐下席(其他的人随便坐)。然后把知单抄给摧客的人,摧客的人必须头一天给客人安信(通知),还要说要您花钱之类的客气话。第二天小晌午儿就要去摧一遍,吃饭时再摧一遍,快端菜时没来的还要跑一趟,叫作三请三摧(这是规矩)。那时也没有电话,一家一家的跑,客多的光摧客的好几个。过去的规矩是男女各一顿飯。一般是上马飯请男客,第二天正期看新姑娘儿请女客。农村里因为路远,礼物是提前几天过。请的客人都是吃上马飯以前赶到,到后到知客那里自报家门、交上礼钱或礼品,知客好按客人的身份安排席位;喜事做罢了再走。无论是街上或农村,下了帖子的人如果吃上马饭时还没有到,那就是不来了。这个亲戚或朋友下次就不会再来往了(这样的人很少)。也有一些疏忽了的或是从经济上考虑没有下帖子的人;真心的呢,听到消息后把情送过来善意地埋怨几句;假心的则等喜事做罢了专门过来说拐话、找零碎。所以人们得出了一个经验:所有的亲朋好友都下帖子,叫作:宁惹得别人哼(要花钱发愁),莫惹得别人争。    上马饭的宴席以新郎的外祖父舅父(包括叔伯的)最尊,多了的以长幼为序,都要坐上席,嫡亲的还要坐堂屋的首席。知客就会安排在各个席的首席上。有的因为席位不够或支客一时疏忽,安错了席位,有的当舅舅的脾气好一点的不高兴,脾气不好的发脾气、找零碎、甚至不吃饭走人的都有。这一天媒人也是坐上席的客人,牵线搭桥、跑路说话,功不可没。
    婚期那天一早,家里一边安排媒人带上花轿、喇叭和抬嫁妆的人去娶亲;一边要请牵新娘子铺床。铺床有很多讲究:要在四个床角放花生、枣子、红筷子、糖果之类,喻早生贵子、甜甜蜜蜜;铺床时牵新娘子还要喊四句(俚诗),如:铺床铺床,金玉满堂。白头到老,儿女成双;四个床角按一按,生的儿子中状元。四个角里摸一摸,生的儿子多又多等。一边还要作好花轿到时放鞭炮和拦车马(一种新郎迎接花轿的仪式)的准备;还要铺红地毯,据说新姑娘儿没进门以前脚不能踩地。我见过人家新姑娘儿下轿后用红被面当地毯的。
    再说女家,女家请的客人也是要在出嫁的前几天把情送到。家里并要把所有的嫁妆都收拾好(包括亲戚送的衣料之类),谓之“填箱”。出嫁的前一天,也就是上马饭那天,要把送饼子请过的所有客人,特别是女客。也是三请三摧请来。正席是晚上。还要待媒人、开脸的人、还有男家来送礼物的人。要把嫁妆摆在那里,还要把姑娘做的针线(前面说过的)用篰篓摆好让客人参观、评论;因为只有女客才是内行。也是要包好大大小小的封子交给姑娘,哪些时候、哪些地方给、给什么样的都一一安排妥当。第二天早晨,开脸的人给姑娘开脸;开脸就是把脑门上用牙粉涂抹后,把脑门上的头发拔成方形的棱角。还要把长辫子第一次挽成簪(读上声),这大概就是古代女孩的成人礼吧(过去的姑娘和媳妇只看发式就能分辨)。穿好嫁衣嫁鞋,披上云肩,戴好吊子;打扮停当准备上轿。    姑娘走时要辞祖宗(在家神那儿磕头)、辞父母(给父母磕头),拜谢他们的养育之恩。有的地方还有哭嫁的习俗。因为那时姑娘一走就成了人家的人,连丈夫的面都没见过,到婆家后会是什么待遇心中无数(不象现在,互相都了解)、前途未卜;临出门时心里酸楚、眼泪滴答也在情理之中。据说辞了父母以后姑娘就不能粘娘屋的地了,要由娘家的兄弟或叔叔们用椅子抬上花轿。花轿到了放完鞭炮(鞭炮一定要在新姑娘儿未上花轿之前放)以后,就要准备发亲。嫁妆在前,花轿在后。还要由一个姑娘的哥哥或弟弟(也可以是叔叔)送亲。至于这一天的天气,那就要凭运气了。如果碰上下雨,路近还不要紧,路远的泥滑路烂(那时没车也没有水泥路),后果可想而知。新姑娘儿也只好任凭别人说“不佮天”了。姑娘走后的三天之内,还要送油:送油就是由新娘的弟弟(有的是妹妹)往姐姐家送鞋篓、样本(过去专门做一个里面是牛皮纸折叠得象现在的杂志一样,外面用好看的花布象背壳子一样做成封面和夹层,再用针象装订线装书一样做好;里面夹的做单鞋、棉鞋的帮样、底样,各色花线)、烘炉、油壶、坛子等。三天后(也有定日子的)姑娘和新女婿一起再带上礼物到娘家回门。回门时再把所有的亲戚接过来热闹一番,新女婿也顺便好拜见并认识各位亲戚。    再说这边,花轿到了拦完车马以后,由牵新娘子扶着从铺的地毯上走进门,紧接着就是拜堂:拜天地祖宗(在家神前磕头)、拜父母(给父母磕头)、夫妻对拜。入洞房后,首先是由童男用盆子端水让新娘洗手;再端两杯茶,新郎新娘从对方的胳膊穿过来端杯子喝交杯茶,最后是吃长生面(下两碗面条,一碗一个鸡腿)。这些程序可以一个人端,也可以由三个人端,三次新娘都要把封子。吃罢长生面以后,就要开始大宴宾客。新娘由牵新娘子陪同坐在堂屋里的上席上(这是新娘一生唯一的一次在自己家里坐上席)。这个席上坐十个人,叫“十全”,坐十全一定要选未出嫁的姑娘或年轻有儿子的媳妇。所谓“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到上第六碗圆子的时候,新姑娘儿就要给端菜的人把封子(厨子的是大封子、端菜的是小封子),把完封子后新姑娘儿就要下席回房(过去当新姑娘儿几天不敢吃喝,一是怕晕轿,再就是怕解手不方便)。出第六碗时新郎还要由知客领着逐席向客人行礼,谓之送碗(后来改为斟酒)。其他的客人由知客按长㓜尊卑安排在其他房间。这一天的客人送亲最大,由知客安排专人陪侍,敬烟敬茶,首席侍候。吃罢午饭,送亲要把嫁妆中箱子、柜子的钥匙交给新娘的婆婆,再说一些客气话,就要回家。送亲走了才能闹新房。    到了晚上就要用两张方桌并起来放到堂屋里喝闹房酒,闹新房。喝闹房酒的一般都是男方的老表、姐夫及平辈的亲戚朋友。喝闹房酒时还要轮流喊四句;文明点的象:
    “墙上一棵草,风吹二面倒;今年做喜事,明年做三朝。”
    “这不学,那不学,专门学会做篾活;今年到你的做喜事,明年给你打摇窝。”
    粗一点的:“我从新姑娘门口过,新姑娘在蒸蒸饃。客们如果不相信,她怀里揣的有两个。”
    还有一些更粗俗的,还有动手动脚的;还有把新姑娘儿的老公公、叔公公拉来开心的。还有听房的、还有躲在新房的床底下等新人睡觉时再开玩笑的,反正不管怎样闹都不为过。
    有句俗话叫作:“结婚三天无大小,看见舅舅喊老表”。
    天亮以后,新郎新娘就要拜见公婆和所有的亲戚。唐朝诗人朱庆余的《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公婆)……。说明这个习俗古已有之。所谓拜见就是在晚上喝闹房酒的桌子上摆些花生、瓜子、榚点、果品之类,大家坐在桌子周围。朝神柜的一边放两个拜垫,新郎新娘站在拜垫前,由知客按长㓜依序逐一称呼:向××行礼!新郎新娘也就逐一的磕头。受礼者必须要把拜钱,拜几次就要把几次钱。象姑父、老表、姐夫都是要一拜再拜,让他们多出拜钱,以增添热闹的气氛。有的人大方、讲面子,用厉山话说:抓一把,撒一把。拜钱把得多;有的人不是放血的桶子,你把膝盖跪酸,他也是抠抠索索不拿钱出来。拜罢以后 ,婚礼结束。三天后再备办礼物让新人到娘家回门。然后还要请新娘家的父母、兄弟姐妹、姑舅伯姨等姻亲过来作客,叫作接亲戚过门;以后有红白喜事好互相往来。至此,娶媳妇的大事才算完成。
    过去还有有家庭环境不好的,比如家里姑娘多,养不活;再就是死了娘或死了老子的,把六、七岁或稍大一点的姑娘就送给婆家当小媳妇(童养媳)。婆婆善良一点呢,小媳妇的儿子好过一点;遇到一个恶婆婆,小媳妇能熬到长成人就是万幸。我们厉山地区小媳妇被婆婆折磨死的也有。过去有民谣:“天上的星,摆不匀,地下的小媳妇难做人。五黄六月薅青草,十冬腊月纺新线。一纺纺到大半夜,脚也冷,手也冷。拿把茅草暖浑身,公公看到了气喷喷,婆婆看到了打得靛染青。拿根麻绳去吊颈,丈夫扯到说人情:她是桃花你是根,桃花谢了再做人。”小媳妇的生活状况可见一斑。等小媳妇长大了,再举行婚礼。    至于婚后的状况如何,那时人们是用命运来做注脚的,说是:姑娘是个菜籽命,落到肥吃肥,落到瘦吃瘊。那时女人没有地位,不能抛头露面、做事挣钱(称为屋里人),只能靠丈夫。当然更谈不上什么爱情。有的人命好,嫁的丈夫知冷知热、通情达理、本分持家,自然是夫妻和顺,幸福美满;有的人背时,嫁的丈夫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用现在的话说:啃老,老的死了日子自然就不好过了。有好多女人被生活所迫出来自谋生活门路的,比如做小生意、给别人做针线、洗衣服等;也有女人出来掌管家业的。这就是过去说的:丈夫能干妻享福,妻子能干受奔波。如果遇上了烟鬼、赌鬼和那些死不要脸、禽兽不如的无赖之徒,这一生你就只能是生不如死,自叹命苦了。说到禽兽不如,又要说一点题外话:说是天鹅和鸳鸯是一夫一妻,忠贞不二。飞则成双,眠则交颈。有一则新闻说是一对天鹅被偷猎者打死了一只,另一只在湖边日夜哀鸣了半个多月;还有鸽子,我家里养过鸽子,鸽子也是一夫一妻,母鸽子要生蛋,要开始做窝孵小鸽子了。公鸽子也和母鸽子一样忙不叠的衔草和小树枝帮忙做窝,孵蛋时母鸽子与公鸽子换班;小鸽子孵出来后公鸽子与母鸽子轮流给小鸽子喂食。还有那些家禽家畜及兽类都有护仔、护家的本性,所以人们用“禽兽不如”来骂那些对家庭、特别是对子女不承担责任的人是有道理的。上面提到的秦二姑(1920年出生)就是嫁了一个不顾家的赌徒;把她的嫁妆明拿暗偷地一点点的变卖作了赌资。秦二姑稍有阻拦,她的丈夫就拳脚相加。后来急了症连在盆子里洗的衣就拿去卖。秦二姑走投无路、万念俱灰,抛夫舍子出家当了妮姑。男人也一样,如果娶一个能干、贤惠、会持家的妻子自然是走运气了。要是碰上个好吃懒做的、横针不依线(大裁小剪、针线活一概不会)的、搅家不贤的,不也是要自认倒霉吗?
    解放后有了婚姻法,以前订的娃娃亲和包办婚姻大多都退了亲。夫妻感情不好、日子实在过不下去的也离了婚;也不准送小媳妇了;以做媒为业的媒人没有了,牵线搭桥的叫作“介绍人”。提倡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勤俭节约,婚事新办。不提倡坐轿子和一些繁琐的礼节,人们也觉得省了好多事。后来又经历了那些年的物资奇缺,更是越简省越好了。男女双方到人民政府领了结婚证后,结婚那天晚上用两张方桌一并,上面摆些香烟、花生、瓜子、糖果之类;新郎新娘坐在中间,周围坐的主婚人、介绍人、证婚人和男女傧相。举行一个结婚典礼仪式,象开会一样由司仪逐条唱读:……新郎新娘向大家鞠躬和互相鞠躬(等于夫妻对拜);主婚人、介绍人讲完话后再要新郎新娘讲谈恋爱经过(相当于闹房),婚礼就结束了。然后就给所有人发结婚的喜糖(糖果),表示自己结婚了。后来“什么时候吃你的糖?”就成了问你什么时候结婚的代名词。至于送礼、待客就要根据情况了。六二年人们缓过气来了以后,又有人(特别是农村)恢复了老式婚礼(毕竟是从古至今的老传统)。文化大革命时破四旧,再也没有人敢举行老式婚礼。我六七年结婚时举行的就是新式婚礼。婚礼是在我丈夫的单位举行,好像还请大家吃了一顿饭。我记得典礼时先向墙上挂着的伟人(马恩列斯毛)像鞠躬;还要念毛主席语录,象:“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之类;其他的程序差不多。我们那个年代是讲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讲的是革命理想、革命精神;结成“革命伴侣”。现在想起来是幼稚可笑,那时可是真心实意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男婚女嫁的规格也节节上升。不但恢复了传统的婚礼,而且比传统的婚礼更科学、更新颖。花轿变成了轿车或车队,彩礼是少则几万元,多则上亿;嫁妆也一样,由箱子、柜子等傢具到车子、房子、别墅;又有专门照结婚照的影楼,还有专门帮别人办喜事的婚庆公司。要办喜事只需准备钞票,宾馆一定,联系好婚庆公司就万事大吉了。
    解放前结婚后再怎么过不到一起也不能离婚。女人死了丈夫只能守寡;如果寡妇、特别是有儿子的再嫁就要引来很多非议;带孩子嫁人的,孩子要改名换姓并被人称作“带犊子”,不带孩子嫁人则成了“下堂母”,那时有俗话叫:好儿不养下堂母。那时鳏夫与寡妇同居叫“搭伙计”等一些陈规陋俗。有了婚姻法以后孤男寡女没领结婚证在一起生活叫做“非法同居”。有夫之妇或有妇之夫与别人两情两愿发生性关系叫作“乱搞男女关系”。是国家职工的一定要处分:开除工职的;劳动教养的;若女方是军人之妻的还要坐牢;一般老百姓就是劳教或坐牢。谁家没有结婚的姑娘怀了孕、生了私娃子,要么把孩子弄死,要么偷偷把孩子送给远处的人家,总之是见不得人的事。家长也会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还要把姑娘说个山旮旯儿的婆家,免得丢人现眼。因为我们厉山以前还不会做人工流产手术,后来能做流产手术了,但要做人流手术要持单位的介绍信,当妇科医生的也不敢擅自给别人做,做了是要受处分的。这项规定实际上就是想让那些未婚怀孕的特别是未婚女子与有妇之夫怀孕的人有一种约束,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

    自由恋爱的婚姻也不一定都美满幸福,不幸福的婚姻受害者多是女人;最起码女人打不过男人,再加上怀孕、哺育孩子、繁杂的家务活。世上绝大多数男人都是有责任心、有爱心的,对妻子也是知冷知热。就是有那么一些男人,谈恋爱时说得水就点得燃灯,一旦结了婚就原形毕露,什么样的缺德事、亏心事都干得出来。天底下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稀奇古怪的事情都可能发生;有的人活在世上甚至被人视作“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谁摊上了,也只能认命。由于人们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虽然现在是结婚、离婚自由,次数不受法律限制。但结婚、离婚毕竟不是儿戏。而是一件很纠结、很痛心的事。特别是有子女的,更是后患无穷。还是且行且珍惜吧。

【内容索引】《我的故乡厉山镇》民风民俗 之一过年
《我的故乡厉山镇》民风民俗 之二二月节和清明神农节端午节及其他七月节中秋节重阳节年尾
《我的故乡厉山镇》民风民俗 之三种田人的今昔女工
《我的故乡厉山镇》民风民俗 之四婚俗
《我的故乡厉山镇》民风民俗 之五丧俗
《我的故乡厉山镇》民风民俗 之六赶情答礼附一:故乡的“俗话”和“坎子”前言俗话说厉山人谈的“坎子”厉山人的方言成语附录:成语的幽默



宁慕雪 发表于 2014-4-14 08:11

好多哦 ~~~~~沙发占着慢慢看

老李九七 发表于 2014-4-14 09:23

       好文,收藏。
       另:谈一谈对嫁妆的看法
       嫁女陪嫁妆,嫁妆的多少,其实是有原由的。大户人家嫁姑娘,嫁妆多,而小户人家嫁姑娘,嫁妆少,这固然与女方的家境有关,但更为主要的,是与姑娘嫁后的生活相关的。这是因为,旧时的中国,是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社会,婚嫁又讲究门当户对,一般说来,正室娘家的家境肯定是基本与夫家相当的;姑娘嫁过去后,肯定也是要生儿子的,所生之子,是要继承农业的,而母以子贵,故对娘家来讲,姑娘嫁到大户,最终是要分夫家的家产、享福的,所以,夫家会要求女方多多的陪嫁。
       而对于小户人家来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户嫁小户,姑娘出嫁前,是壮劳力,嫁到夫家后,同样是壮劳力,嫁了姑娘,对娘家来讲,无端地少了一个壮劳力,而对于夫家来讲,凭空增加了一个壮劳力,而且,又基本不存在什么继承多少家产的问题,所以,小户人家婚嫁,男方必须要多拿聘礼。
       算是对楼主所发帖子的一点注解,不对的,请指正。

老润 发表于 2014-4-14 09:31

老李九七 发表于 2014-4-14 09:23
好文,收藏。
       另:谈一谈对嫁妆的看法
       嫁女陪嫁妆,嫁妆的多少,其实是有原由的。 ...

{:1_522:}有见地!

临溪而渔 发表于 2014-4-18 23:50

表示好复杂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厉山民风民俗之四: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