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项老师被称为编钟复制的行家,不仅能复制出与曾侯乙完全相同的编钟,更能为青铜编钟准确校音,再现编钟的声音。但是你能想象得到,初入行的他是个对音乐一窍不通的人,为此他受到了不少人的质疑。
“有太多的人说不懂音乐的人怎么能做出有声音的编钟呢?也是这些质疑让我更加坚定了钻研和研究的决心。”
对于有热情的人来说,困难无法打倒他们,反而是激励他们突破的关键。
在大家的质疑声中,他默默的开始自学、查看历史书籍和曾侯乙墓的发掘报告,项老师制作出了“一钟双音”,能够“旋宫转调”演奏古今中外乐曲的青铜编钟,并且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国家专利证书。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了那些看笑话的人重重一击,多年来获得的荣誉堆满了整间屋子,这些也引来了全国各大媒体的报道:《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湖南卫视“新闻当事人”》、《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最忙的时候,他需要同时接受好几家媒体的采访。
30多年来获得的荣誉并没有让他停止脚步,他开始让自己复仿制的编钟走出随州,走出湖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我是一个文物工作者,也是一个创业者,复仿制编钟发展一定要形成一定的产业,作为走出去与其他城市和国家交流的纽带,身份的转变变得刻不容缓。”
占地60余亩,硬件和软件设施发展至今,都具有相当的规模。仅科研办公大楼就有1500多平方米,生产车间加起来也有5000多平方米。36名科研技术人员,他们夜以继日,生产各类文物复仿制工艺品1万余件套,将整个企业做成青铜编钟复仿制行业的龙头示范企业。
现在欧美、日韩、东南亚都等国家和地区都出现了随州元素。
但是,如此规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曾经经历过一段过渡时期。1988年,在随州市擂鼓墩文物管理处的支持下,项老师主导开展曾侯乙青铜编钟、编磬的研究与复制产品的开发。
△古法翻制编钟陶模
△雕刻编钟模型
160多项制作工艺才能完成一个复仿制编钟,工序繁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将青铜编钟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钟型设计制模、修模、定型、翻型、结壳、硬化、脱蜡、焙烧,青铜编钟熔炼、浇铸、打磨、校音、作旧等。
“说实在的,编钟的校音是最耗费精力的,因为工序只要错一步,就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编钟是一种乐器,确保每件编钟能发出“绕梁三日而不绝的乐音”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项老师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精美的编钟钲部纹饰
△制作完成的编钟蜡型
△编钟壳型焙烧
说到平日的装扮,项老师还是最爱一身蓝色的工作服,虽然它不是最贵的,也不是最好看的,却是陪伴他最久的。穿上它才是最真实的。
身边的人都评价他“老实”,对于平时埋头苦干的工匠来说好像也是如此,可是单纯的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但凡是谈到了与编钟,青铜器有关的,项老师就打开了话匣子,根本停不下来。
“我只是在做好一件自己热爱的事情,但是并不妨碍我成为自己想活成的样子。我离不开它,它也成就了我。”
△传统铸造技艺
△铜液浇铸过程
△浇铸青铜编钟
随州一直被称为“编钟之乡”,起初,编钟复仿制市场都被外地企业垄断,但是我们的东西为什么自己无法生产呢?现在,他是“编钟”乐器行业标准制定专家。实现了“国家标准,随州制定”的创新,打破了外地企业垄断全国编钟复仿制市场的局面,让被誉为“中国编钟之乡”的随州,实至名归。
他是一个匠人也是一个创业者,两者的身份在他身上统一起来也丝毫没有违和感。
“匠人的职责就是‘如琢如磨,久久为功’把产品做好;创业者的职责就是‘做大产业,惠及民生’让每个人感受到历史的底蕴和美好的生活。”
一心扑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在创业、创造、创新中,项老师一直很感激领导、家人对自己的支持。
这么多年来,项老师先后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南京夫子庙、湖北省博物馆复仿制数套曾侯乙编钟。对这个行业的发展他还有更宏大的想法。
“希望下一步吸引文化产业基金的投资,做大、做强编钟复仿制文化产业,逐渐成为随州的支柱行业。成为继随州工业代表‘专汽行业’、农业代表‘香菇行业’之后的文化代表‘青铜器复仿制行业’,享誉全世界。”
编钟作为一种民族乐器,它的制作技艺正在面临失传,“青铜编钟”2016年7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老师对于编钟的情感经过多年的相伴,早已经沉淀在心里,不管怎样,他都对编钟的发展一直信心满满。
“坚决不能让老祖宗传承下来的编钟制作手艺,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失传,我觉得自己应该去做些什么,哪怕力量很微薄。因为不做,就是对不起自己,对不起自己的技艺,对不起日夜陪伴的编钟,更加对不起自己的初心。”
有了这个念头就行动起来了,他运用数字化技术对编钟制作流程、校音技术工艺等进行全方位拍摄记录,建立了全国第一套《青铜编钟制作技艺数据库》。并与武汉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合作“共建科研教学基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项绍清联合省、市人社部门,开办三批“青铜编钟制作工艺培训班”,已培养后备传承人68名。不仅如此,他还向5所中小学捐赠仿制青铜编钟一套,并开设编钟音乐教学课程,利用每年世界文化遗产日,定期在武汉大学等高校举办“青铜编钟——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周”活动,普及中国古代编钟礼乐文化知识。
“我是一名匠人,匠人没有别的,就是一手精湛的技术和热忱的匠心,我热爱我的工作和每一件从我手上成型的产品,但是我喜欢还不够,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现在的年轻人和小朋友,必须要知道这些,知道随州的历史,知道随州的荣耀。也希望年轻的制钟人,秉承以‘家国情怀、工匠精神、代代传承’的发展理念来做好编钟事业,真正担当起‘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传承千年编钟技艺,弘扬中国国粹文脉’的历史责任。用编钟历史文化,讲出传颂经典的中国好故事;用编钟神韵之声,奏出响彻寰宇的中国好声音!”
为随州编钟点 为随州的骄傲项老师点 也为努力工作的小土豆点个吧
有什么话想对家乡说的欢迎在下方留言
如果你也有故事,欢迎加小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