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圆滚滚的灰土豆 于 2017-5-6 14:46 编辑
坐落在城市中心很多年的聚玉街
这头是一直繁华喧闹的鹿鹤市场
另一头再往前则是白云湖
横跨5条街巷,与解放路平行
它应该是随州最有故事的老街之一了
但对我来说
从出生到现在25年的日子里
吃饭、买菜、逛街、上学、看病.....
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这条街里度过
可以毫不谦虚的说
在随州最羡慕的就是住在聚玉街里的人
◆ ◆ ◆ ◆
汇集众多美食的聚玉街
都是老手艺人对味道的坚持
◆ ◆ ◆ ◆
除了襄樊牛杂面、兰州拉面,这里过早的当然不能少了这些美味,曾经遍大街,如今味难寻,这些都是街坊的味道。
<老面汽水馍>
我的印象中这家老汽水馍一直都在,不管右侧的工具是什么,早餐从粉面改成饺子再改成饼,无论改成什么样子的,左边一直立着的都是几个蒸馍馍的炉子。
中间放水,四周是面团,等水慢慢的沸腾起来,揭开锅,锅巴的香味扑面而来,汽水馍就是两个对立面的结合,小时候我只喜欢吃硬壳的那一面,软软的面从来就是挑出来给身边的人吃,到现在才知道,吃到的每一口都是精华。
没吃完的汽水馍放在炉子上烤烤,正宗的烤馍就出来了,味道不比原汁原味的差。汽水馍这项手艺,这家店已经做了十七八年了,每天从这里卖出去的汽水馍几百个,都是店主三点多起床、晚上七八点关门,一锅5、6分钟蒸出来的。
<猪油饼、红薯面窝>
猪油饼,随州做猪油饼的不止这一家,但是最爱的味道却只有它,即使身在减肥期的我也难以抵抗它的诱惑,只要路过,就不得不停下来。尤其是刚出锅的,那简直一个酥。因为去的时机不对没有拍到特写也是遗憾。
小时候吃的那些红薯面窝,炸饺子每天早上还能吃到,路过上学的小朋友很多,他们也会记住这种味道,将它们留在自己的童年。
某个早上去吃的时候,发现老板已经做了创新,炸花生米饼,与红薯面窝好似孪生兄弟,不仔细看还真的没发现呢。
每走100米至少能找到一家过早的地方,在物价飞涨的现在还有粉面仍在3元的小店,论吃粉面我只承认海带汤是标配,豆芽和豆腐都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这些都藏在这条街里,除了不愁过早的地方,生活在这里零嘴也是老味道。
<馓子在、麻花>
炸馓子炸麻花,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纯的手工制作越来越少,这一家的麻花和馓子在这条窄窄的小巷中坚持了下来。
这个小摊,这对夫妻从93年到如今坚持了20多年,一个和面,卷面,一个炸,配合默契,和面的总要多起来一个小时,但是雷打不动,每天差不多做完10斤面。
上午炸麻花、下午炸馓子,但是遇到今天这种餐馆预订的情况也会例外,林女士和廖先生都是70后人,孩子快大学毕业了。今后还会不会一直做下去小编也没问出口,想起以前每次上学因为室友喜欢吃都会从这里带上一袋子馓子的日子,仿佛还在眼前。
<麻酥饼>
说到祖父辈传下来的手艺,住在这条街里面的大概没有不知道这家20多年的老字号,最早在均川街上开的贺东麻酥饼店吧,各类糕点都能在这里找的到。
9点左右,天已经下起了雨,店里面的新闻声音传出来,吃过早饭他们就要开始忙碌了,7点开门,东春晚上8、9点关门,夏天则要开到晚上12:00,几十年了,一直没变过。
老板贺东今天63岁了,老板娘今年也有54岁了,儿子已经辞去了现在的工作回来继承这项手艺,贺东老婆说:”年纪大了,做不动了“。提起自家的麻酥饼,她很是自豪,武汉、襄阳、上海、北京甚至是国外留学生都有专门来买的,就为了这口老味道。
<啤酒鸭>
说吃过啤酒鸭大概就是暴露年纪了,随州的美食流行起来都一阵阵的,当年还黄焖鸡米饭、沙县小吃还没有占据一定江湖地位的时候,啤酒鸭特别流行。一个高压锅,大片的茶叶子,和一股特有的啤酒的香味,肉烂入味别提多好吃了。
◆ ◆ ◆ ◆
感受市井气息的首选
车水马龙、穿流不息
◆ ◆ ◆ ◆
一个城市的名片可能是这个城市的地标、景点,但一个城市的符号根源在于这个城市人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大街上是看不到的,只有在清早的小巷中才能感受的到。
8:30的长巷中已经满满的都是人潮,送孩子上学的,买菜做饭的,过早的。一个板车或者一个三轮车,带来自家种的新鲜的菜,有点以前赶集的味道。
在清早的市场里买的菜,从来不担心不新鲜,都是邻里,时间久了大家都认识了。每次都是晨光初现时而来,正午而归,什么时候买完了,就回去了。
大概是因为附近水西门市场,周边效应,这块儿的摊贩都聚集在这,大家相互帮衬,哪怕有事情走开也不用担心自己的摊位没人照应。
从聚玉街走出去的人当中,手上提着的不是菜就是早点,可能吃着吃着饭就看到了熟人,“给钱了没,没有我一起给吧”,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
没变的一直是感情,想说点变化大概就是”天网“、”天眼“和路灯都建立起来了,晚上从这走再也不是漆黑一片,回家时看到小巷的光心就定了。
随州三幼门口,陆陆续续一直有来送孩子上学的家长,就像我们一直说的: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无论多辛苦,风雨无阻。
◆ ◆ ◆ ◆
这些老店你还记得多少
如今再来多是中老年人
◆ ◆ ◆ ◆
聚玉街中的店铺多多的数不清楚,有些店更新换代的时间很短,几个月易主也是常有的是,但也有很多店铺连门头都没有却还一直在这。
<老年人衣服>
这两家店这个毗邻的店都开了十几年了,算是老邻居了,都在卖老年人的衣服,我去的时候他们以为我是做生意看门店的,跟他们聊天才了解到,生意不好做,前几年生意好做的时候童装什么都卖,现在年龄也大了,只能选择单一的种类。
曾经这条街是名副其实的步行街,道路中间还有一排棚子,两旁的店和棚下面都是做衣服的,买衣服的,好不热闹,如今,棚子拆了许多年,买老年人衣服的也越来越少,原来的步行街只剩下车辆来来往往。
这里是商家和客户的一场博弈,老远都听到讨价还价的声音,客人走了老远,老板还在说最低价,能带走就带走,不能带走就算了,客人一步三回头,看着老板真的有不买的意思,再回去,加点钱就拿下了最后还是拿下了。
<定制衣服>
周师傅来这也已经13年了,我去的时候正好有个老顾客找他改西服,这个西服还是十几年前在这里做的,现在拿出来穿仍然觉得很好,想改改。“做这一行,主要就是老客户”,周师傅说道。
和聚玉街很多店一样,他们也是家夫妻店,平时都是周师傅和老婆在店里,但是忙起来了会请个人来店里帮忙,定制衣服是他最主要的工作,但是现在不少人喜欢网购,在上面买了不合身的也可以拿来改。
这项老手艺现在已经传承下去很困难了,不少来当学徒的人都无法定心去学习最终选择离开。这样的情景也是让周师傅无奈的地方吧。
<陶瓷>
小时候从这里走就看到各种各样的陶瓷,锅碗瓢盆、酒杯,花盆都有。满目琳琅,在里面行走都要格外的小心。
30多年了,这家店一直在这儿,说起原因老板说:“没办法,因为自己的家在这儿啊”。
<修自行车>
这个修自行车的叔叔,住在三幼附近,在这摆摊有一年,自行车,小孩童车都不在话下。
路过人来人往的,经常一个车停下来就问,师傅,我的车怎么怎么样,师傅淡定的回答,先把车放在这,然后拿起工具,开始认真的工作。
<酒>
家住青年路的胡先生今年62岁,当初开店不过是为了生存,转眼在这里开店11年。
每天看来来往往这么多人,除了人在变化,街道上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人依然那么多,路还是那么窄。
<毛线>
这排现在不统一品类的店面曾经整齐划一的都是买毛线的地方,我学习打的第一条围巾就是在这里。平针,麻花针,元宝针,手残党的我在老板的指导下总算是打出了人生第一条围巾。
小土豆后记:都说“近乡情更怯”,写到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心中还是有种莫名的紧张,害怕别人不喜欢这里,害怕没有写出它的灵魂。对于我来说,一个人喊一条街的人上学的童年时光就永远留在这个小巷中,它现在很拥挤,每次行走都是人与车的一次较量,买菜的吆喝声,车的喇叭声,街坊邻里的唠嗑声,我承认它不是百分之百完满,但是却是我心中不可割舍的一块,因为小巷中有自己的记忆,自己的家。这次只写了这条街的一半,另一半的故事还等着我继续去寻觅~
聚玉街本地的小伙伴们
长按二维码我们聊聊吧
如果你也喜欢本期的寻觅
如果你还了解更多大街小巷故事
请给小编点个zan
或者长按识别二维码
加小编微信告诉我你所知道的故事
— END —
▼
在随州
总有一些人,一些故事
会触动我们的内心,
值得我们品味......
随州网《寻觅》栏目,
讲随州人自己的故事!
我们走遍大街,穿过小巷,
去寻觅,他们生活的痕迹。
记录他们岁月的故事,
用镜头留住时间,
让梦想与心灵相逢。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故事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
请加小编微信推荐或报名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