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厚的唱腔,雪白的幕布, 激越的锣鼓声中, 皮影艺人一边唱一边舞弄着几根细细的竹棍, 小小的皮影人不仅能表现人间悲欢离合, 还能演出沙场上金戈铁马和天神佛魔千变万幻的场景。 “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摆动百万兵”, 正是皮影戏的真实写照。
皮影戏·探秘
初冬的夜晚,空气中弥漫着丝丝的寒意,楚风社区一片空旷的场地上,一辆简陋的三轮车里传出阵阵锣鼓声,随州皮影戏第六代传承人严开友师傅正在这里表演着皮影戏。小编有幸第一次近距离观看了这场皮影表演,同时也对随州皮影戏背后的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
一辆经过改装后的皮影戏表演车,车厢两边用红布遮盖,正前方覆盖一块白色的布幔,车厢顶上挂着一盏灯。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能想到大名鼎鼎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在如此简陋的“舞台”上表演的。
白色布幔后是一个小小的平台,上面放满了表演用的“人子”,严师傅戴着耳麦站在台前边舞边唱,在他背后伸手可及的地方也挂满了各种“人子”,使得车厢更显狭小,连转个身都有些困难。
乡音艺术团的团长张翠芳是严师傅的搭档之一,两人一个在台前表演,一个在台后演奏乐器,配合默契。
车厢里除了各种器乐锣鼓,最显眼的便是几个老旧的大木箱,打开木箱,里面满满的装的也都是“人子”,这些可都是严师傅的“宝贝”。
这些牛皮做的老“人子”有些是清朝中期的东西,有近300年的历史了,人物造型,雕刻工艺都属上乘。据严师傅说,这些“人子”是师父一代代传下来的,在资金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有位搞文物收藏的曾想出高价收买,但被他坚决谢绝。严师傅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不会让皮影在随州消失。”
由于需要一人分饰不同的角色,还要根据剧情的起伏配合相应的动作,近一个多小时的表演下来,虽然是在寒冷的冬天,严师傅的衣服也都被汗水湿透了。但看到有那么多人来看他的表演,严师傅还是很高兴。
皮影戏·发展
在随州有个迷信说法:皮影的“人子”都是“上神”,家里若是请来几十个“神仙人子”进门,能够添喜气除秽气,图个吉利,所以,民间但凡红白喜事、孩子庆生,都要喊上皮影戏来表演,邻里乡亲、亲戚朋友凑在一起,高高兴兴,喜庆吉祥,比放电影还要热闹。严开友是随州近代皮影戏第六代传人,他于1972年拜师学艺,至今已有近40年的皮影戏演出经历。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代文化与市场经济带来的冲击,导致皮影戏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皮影戏的演出骤减,有时一个月也接不到一场演出。严开友只好回家种起了菜,靠卖菜来补贴生活。为了让皮影戏传承下去,他还把自己卖菜的钱和卖老家房屋的钱全部投入到了皮影事业中。
为了让更多的随州人了解皮影艺术,2007年8月,严开友和张翠芳等人成立了 曾都区乡音艺术团,坚持每周在神农公园为市民义演。并在经济极度拮据的状况下,以每年五千元的租金在一家机关幼儿园的小巷里租了一间仓库作为“彩排室”。
仓库正对着简易公厕,平时异味扑鼻,不足40平米的狭小空间里被各式各样的表演道具塞得满满当当,地上电线缠绕,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遇到下雨的时候,仓库漏水,严开友还要赶着把他的“人子”抢出来晒了又晒。
2010年3月,区政府得知曾都皮影的生存现状后,在财力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拔款1万元扶持严开友的皮影戏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也将随州皮影作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 在各方坚持不懈的努力下,2011年6月,曾都皮影被湖北省政府正式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皮影戏·传承
和所有的老艺人一样,皮影艺术的传承一直是严开友最忧心的问题。严开友的皮影戏班中最年轻的演员也有50多岁了,每演出一场下来,他们已明显感觉体力不支。但因为赚钱少,严开友先后收的8个徒弟都半途而废,没有坚持下去,戏班后继无人的问题非常突出。
为了使皮影戏能够继续“活”下去,严开友作了不少努力:近年来,戏班在表演《隋唐英雄传》、《薛仁贵征东》等传统剧目的同时,还结合生活实际,创编了《劝君戒赌》、《老来难》、《如今社会怪事多》等顺口溜,扬善贬恶,其诙谐的语言和随州方言配合着皮影戏演出,吸引来不少年轻人,也让很多看过随州皮影表演的人津津乐道。
去年暑假,曾都皮影戏与淅河镇小学建立皮影戏传习基地,严开友和他的伙伴们从三四年级的小学生中挑选了10个孩子作为第一批皮影社团成员。
学校专门安排了一间教室作为皮影社团传承教室,并确定了《武松打虎》为皮影社团的传承曲目。
经过一年多的训练,不久前孩子们刚进行了汇报演出,效果很好,他们计划组织四批学生学皮影戏,希望从小培养皮影戏爱好者,将皮影戏更好的传承下去。
随州皮影,在繁华中没落,在寂寞中前行,日子再难,严开友和他的皮影队也从没想过放弃,他们坚持着皮影传统艺技,艰难地行走在乡间,高吭传唱着百姓的喜与乐,书写着历史与现代的融合。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