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心里,说到老火车站就不得不提这座已经不复存在的老天桥,这座老天桥也是我最为熟悉的地方。上初中的时候每个星期五都要从这座天桥上走过,看着下面缓缓驶来的火车,感受着这座天桥微弱的颤抖着的频率。而今它已经不在了。
在拆除后的天桥的基础上建起了一片小游园,成为周边群众出门走走的好去处,也为附近生活的居民带来了出行上的便利。
老天桥不变的光景应该是各式各样的小广告,出租,招聘,看病等等......
老火车站时代的见证者
胡爷爷和吕奶奶都是丹江人,胡爷爷从丹江移民搬迁过来后就一直在老火车站工作,他的妻子吕奶奶作为家属也在这里待了这么多年,见证了老火车站的变迁。那个时候铁路上都是绿皮车,没有动车更没有高铁,武汉到随州都得整整一天的时间。
胡爷爷30岁退伍的时候在丹江铁路房管所那边工作,1968年从丹江移民搬迁来到了随州,从1971年到1997年,他一直从事维修铁路的工作,老火车站还没搬迁的时候他们就退休了,至今还住在老火车站旁边。
退休后的两位老人在已经改造的铁轨上开辟了自己的小菜园,我去的那天他们正在挖芋头,吕奶奶说:“退休了,孙子也都大了,我们在家就种点菜。”了解后才发现,他们的4个孩子中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也在铁路上工作,两个儿子是火车驾驶员,大女儿是列车员。
这对父子是在老火车站搬迁后来到这里的,父亲工作,儿子陪伴在左右,这既是一份工作,也是一份陪伴。
李先生,河南人,他说以前这里都是铁路上的干部住过的,自从老火车站废弃后,他们就在这里住着了,到现在差不多有7个年头了。
一家人在一起吃完了饭,不少老人会选择出来走走,沿着这条狭长的小巷,走一个来回,和相识的人唠唠嗑咵咵家常,他们都是这个大院的,已经相处如亲人。
配钥匙摊的大爷还在灯下工作,一间房,一个摊,一群街坊,这是这里的人独有的感情。
面目全非的老火车站
没在站台送别过,没体验过离别的人生是有些缺憾的。从前的站台若不是有人指路,我也断断找不出当初的痕迹,现在的它也只剩下两头能够辨识出来,站台的这头是一个废品厂,里面堆满了各种铁制品,站台的那头成了生活区域。
站在老火车站的老房子面前,再也体会不到往日的热闹,它渐渐走向了没落。留下的人在这个小巷里过着最原汁原味的生活,天刚刚黑,这里已经安静下来。
衰败的景象让人唏嘘,被放在这里的一切和老火车站走上了同一条路,他们渐渐的被遗忘在这个不起眼的角落。
当初的火车站台现在搭建成了一排店面,店面中大多是做物流行业的,途中问了几个人他们都与铁路毫无关系,这里的生活似乎与火车,与铁路渐行渐远。
永远朝着不同的两端延伸,平行却永远不会相交。曾几何时,这几条铁路是随州对外的要塞,无论是货物还是人物,都有经过这运进来和送出去的,它也是个极热闹的地方呢。看出来了吗?这个现在是“人”字形的土路就是曾经的两条铁路交汇的地方。过去的轨道已经全部填充,道路两旁长满了杂草,再不复从前的光景。
也有住在里面的居民,在填充后的铁轨上围起的栅栏里种上了菜。冬天能看到绿油油的一片,心情也变好了,可能是刚下雨的原因,四周的泥土有些松散,踩进去就是一脚泥,隔着改造的站台,外面是繁华热闹的都市生活,里面却是朴实无华的田园世界。围栏里的菜是住在这里的老人们的一点希望,也是旧址改造后的一点点无奈吧。
从墙上小门一侧进来,整个场子四周都零零散散的铁制品,有油罐车上的油罐,也有废弃的水泥机,发动机。单个的看起来,似乎也有些艺术的味道,但是放眼望去只一个词,荒凉。
夜幕下的铁路家属大院,已经渐渐安静下来,窗户中露出橙色的光,渐渐温暖着黑暗的夜。
这所伫立在铁路家属大院的学校,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铁路儿女,成为许多铁路人的记忆,不少人出生在这儿,上学在这儿,然后投身于铁路事业。活动中心也是为他们设立的,除了工作在火车上,车站里,这里几乎就是他们全部的生活了,铁路也在他们的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老火车站的时代过去了,新火车站的时代还在延续。新车站也有了许多新气息。
伴随新火车站成长的90后生力军
李先生,是一名90后列车驾驶员,现在90年的他已经在火车上工作了4年了,爸爸是名老铁路,快退休了,因为从小深受父辈的影响,大学才会选择机械方面的专业,大学毕业后入伍,退伍后分配到铁路工作,算是子承父业。
进站口验票的两个人,女孩是98年出生,男孩是99年出生的,他们在这里实习,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实行实名制认证验票和在站口检票放行,每天从他们的嘴里会说出无数次的“您好!请出示您的车票和身份证”。他们已经适应了这里的节奏。
白女士,04年在铁路上班,在老火车站的时候她还是个新人,转眼已经在新火车站工作了7年了,她的另一半也在铁路上工作。铁路上有许多像他们一样的家庭,两口子都投身铁路事业。而罗女士,90后广播员,退伍后进入车站工作,是新火车站的新鲜血液,铁路世家,父辈是列车员,对于现在的倒班工作,上班两年的她说:“习惯就好”。
现在外出,乘车安全是第一,所以自然少不了安检员,“嘀,嘀,嘀”每天响起这样的声音已经成为生活的习惯。
每当列车要进站时,工作人员就提前做好了接车准备,尤其是要注意乘客的安全,提醒他们站在黄色线以外。
吴先生,河北人,出生于铁路家庭,小时候跟着父母来到了随州,这一来就是这么多年,1983年吴先生在老火车站工作直到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现在吴先生还继续为在新火车站,为铁路事业奉献着。
陈先生,1992年—2005年,在老火车站工作了13年,一直是火车驾驶员,这样直接看到铁轨正前方的,想必也只有我们从来没有见识过的驾驶室了。
火车站工作实行的是轮班制,从来没有在这里上班不熬夜的,也正是这个原因,许多铁路工作者的身体都不是很好,尤其是女性工作者,长期熬夜让她们显得比同龄人苍老。他们一个班十几个人,小长假的时候一天的客流量能达到一万多人,人手的欠缺也让他们更加忙碌。
新火车站新气象
过去的绿皮小火车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更快速便捷的动车和高铁越来越多。
铁路事业在发展,铁路员工的技能也在提升。更加人性化和舒适的候车环境,让在外的游子或者是身在家乡的亲人有种强烈的归属感。
自动取票机和安检机器也让人们出行变得更加的简单,看到实名制验证的机器,想想过去人工检票的场景,真的是很遥远很遥远的事儿了。
这次重走老地方,看到已经废弃的老火车站和正在发展的新火车站或许有怀念,或许有不舍,但这就是发展必须经历的,就算再怎么变化,过去任谁也无法撼动,而未来,只要随州变得越来越好,这,就够了。
(感谢随州档案馆提供图片)
随州的小伙伴们
对这些即将消失的地方
你有什么话想说
欢迎在帖子下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