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永远 于 2016-10-22 17:32 编辑
随州有着一条神奇的马路! 右边是繁华的高楼大厦, 霓虹灯、大广场...... 左边的淳朴一如当初, 红房子、筒子楼......
隔着一条马路,却有着两种不同的生活! 这,可能得从老棉纺说起...
我走进马路的左边 去寻觅岁月烙的印
唤醒记忆的红房子
住过红房子,会说随普,家里随便就能找出白口罩、小纱剪,嗯,这一定就是随州正宗的棉纺人!以前听人说过男不进钢厂,女不进棉纺,可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能进到棉纺厂上班是一件特别傲娇的事,毕竟那时候铁树集团还是国企,而我的父母也曾是棉纺的职工,我也算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棉纺人。
就拿这“筒子楼”来说,在那个年代能住上这样的红砖房,有自己的一个小家,人们就已经非常满足了。虽然一条长走廊串连着许多个单间,面积狭小、厨房和卫生间还得公用……在爷爷奶奶辈的别墅就是现在的楼房,而咱们这辈的别墅就是那会的红房子。
而作为棉纺人,他们大多数都曾住过这样的房子。人们在这里长大成人,生儿育女,有的甚至三代共住在一个小小的单间里。曾经,我也在这十几平米的房子里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如今,低矮狭小的筒子楼,将逐渐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所以趁着它还在,我迈着轻盈的脚步去探访——随州城中央最后的“老社区”。
穿过一条漆黑短促的甬道,一栋栋带着浓重怀旧情愫的“筒子楼”,一幕幕熟悉的景象便出现在眼前。离开这里十几年的我,深深的感受到这里已渐渐的“老”去。社区老年化严重,年轻人们逐个搬了出去,留下的可能还是最初的老铁树人。静静的看着他们悠闲的聊着天、玩着牌......
筒子楼最后的房客们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还多了不少后来的租客。坐在家门口缝衣服的奶奶告诉我,最后面的小房子都基本都租出去了,房租在80到150左右。虽然条件艰苦,可大伙都开心地生活着。
▲赵师傅,就是典型的租客,5年前来到棉纺社区,开起了配钥匙的小摊。
▲小卖部还在,只是是老爷爷的白发更多了,回忆起当年,还是依旧感慨不已。
▲段大爷,70岁。在这里摆起小摊卖布鞋,牌子上写着10元、20元,这些鞋子每次都是儿子去帮忙去批发的。
▲这个奶奶和老伴儿算是这里的第一批房客了,孩子们长大都搬离了这个家,他们却在家门口建了一个小花园,奶奶说没到花儿盛开的时候,就会有很多小姑娘来拍照。
▲徐奶奶,64岁了,抱着孙女坐在巷子口,笑容里满满的都是幸福的味道。
▲如今的筒子楼又迎来了一批小小的居民,虽然不知道他们还能在这里居住多久,但是身后的筒子楼会是他们生命中珍贵的记忆。
▲这里曾是无数小朋友玩耍嬉闹的小花园,如今已成为老人们闲聊散步的好去处。看到如此有爱的场景,我也多想和那些儿时的玩伴儿们在这里来叙叙旧。
▲最令人怀念的是和谐的邻里关系,住在“筒子楼”里,不在家时家里来了亲戚,没事!邻居会热情地请进屋坐坐,家里老人突然发病了,没事!只需喊一声,全楼的人都会跑过来帮忙。
▲要是上班出门前忘了收被单,没事!遇到风雨邻居肯定会帮着收回去。“筒子楼”里洋溢着人与人之间的浓浓温情。
充满年代感的老物件
伴随长大的学校
▲那个年代,似乎每个大一点的厂,都会有长子校,棉纺厂也不例外。从铁树幼儿园,到小学初中,曾经还有过高中。
▲于是,不少棉纺的娃从幼儿园就是校友,一直到中学。而我也从幼儿园一直到08年初中毕业才离开。(欢迎校友加我微信:szwch716)
美好的背后是危房
生活就是这样,一花一叶一菩提,一砖一瓦一人生。红房子是我们共同的回忆,是姥姥、奶奶家的方向,回忆里很美,看上去很棒,但仅仅是在回忆里,是看上去。
因为,当你真正走进这些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红砖房,已感觉不到当年住在这里的人们自豪和舒适。墙面开始脱落,用电不安全,房体不再坚实,甚至有的筒子楼已成了危房。时间的尘埃仿佛试图慢慢掩盖这段时光。
老房子都有个“缺点”就是采光不算太好,很多时候大白天也需要开着灯光。有时候为了节约电费,他们就会把菜拿出来摘、淘米也是在门口。
不时透过楼道能看到,“筒子楼”外新修的高楼,与这里形成鲜明对比。“筒子楼”内的“老”房客们数十年如一日的生活方式,却依旧淳朴而宁静。连年房价居高不下,老社区里的老人家们盼望着能有有身之年,住进对面的高楼大厦。他们跟我聊的最多的,就是什么时候能住上新房子。
我从白天走到黑 感叹马路对面的繁华 马路左边,在夜时沉睡; 马路右边,在黑夜降临时苏醒,霓虹闪烁。
天已渐黑,越往出走,霓虹就愈发缤纷。老棉纺社区和对面的齐星花园大润发,仅仅是一条马路的距离,人们的生活却不是一个节奏。此时的老棉纺社区已然睡去,而这里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夜生活,仿佛霓灯一亮,就有着无限的吸引力。穿梭在城市中的男女老少不约而同的聚集在这个大广场上了。
后记:当我经过这些久违的老地方时,还是会发出微不可闻的感叹,因为离开好多年,楼下小卖部的老板已经不认识我了,场子里聊天玩耍的老人孩子也没有熟悉的面孔,街道两旁的曾经茂密岑蓉的大树不知何时被砍掉......但只有真正的棉纺人知道,在面目全非的城市中用着十年如一日的模样,保留住了所有人的青春回忆。我想,我一定还会再来到这里寻觅更多的老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