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指间流沙 于 2015-12-11 08:57 编辑
到达胡里山脚下,已是上午十点左右,稍事休息,我们开始登山。
与其说是山,不如说是突兀在海边的一高地而已,并不难爬,但三面环海,看来这地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据导游介绍, 山上拥有当今世界最大和最小的2门古炮,均载入世界吉尼斯记录,清朝时购买的。很感兴趣,想起很多武侠小说中提到的清军使用的“红衣大炮”,那家伙老厉害了,大概和这玩意差不离吧。天气相当严热,但仍阻挡不了我们的好奇心,晏如和书宇一口气攀登到山门外,中途好多路牌用中英文进行的介绍也没来得及细看,只得和忠兴跟在她们后面追。沿路有很多榕树,气根大多悬垂在空中,距地面只有咫尺。也有部分气根已扎入地下,天长日久,已分不清哪是主根,那是丛根了。山门外的石碑上刻着:胡里山炮台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总面积7万多平方米,城堡面积1.3万平方米,分为战坪区、兵营区和后山区,炮台结构为半地堡式、半城垣式,具有欧洲风格,又有我国明清时期的建筑神韵,历史上被称为“八闽门户、天南锁钥”。不清楚这“八闽门户、天南锁钥”是啥意思,寻思问问导游吧。可导游还没上来,等了好一会,导游才上来,问及此事,导游说,炮台地理位置重要,向东可支援白石头炮台,提前将敌舰拦阻在厦门水道之外;正(南)面和对岸的屿仔尾炮台隔海相对,互为犄角,炮火交叉可封锁阻击厦门航道之敌舰;向西可追击进入厦门港的敌舰,守住厦门港;向北可支援陆军阵营等,因此被称为厦门的“天南锁钥”。原来如此。再一想,这地方清朝时是中国的门户,因为这门户太大了,所以叫厦门,对不对? 游客往来如织,一队队在当地导游的带领下走了过来,小喇叭里的介绍此伏彼起,一导游正在介绍:最有名的是1893年购自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的一门28生(280mm)克虏伯大炮,至今保存完好,有效射程可达16000米(最远射程19760米)花了白银10万两才购得...... 来不及听完,我们进入了山门,里面别有洞天。克虏伯大炮有专门的讲解员,于是听到更为翔实的讲解: 炮台配备了当时最优的装备,特别是两尊280毫米口径,射角为360度(无死角哦,可惜现在早已不是冷兵器时代),炮身长13.13米,重50吨的克虏伯大炮为主炮,其口径280毫米,炮重87吨,炮长13.9米,仰角可达30度,炮轮规道直径7.36米,炮高4.6米,宽5.29米,可360度旋转,有效射程19760米,每分钟可发射1-2发炮弹,威力巨大,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海岸炮。被称为“炮王”的克虏伯大炮,是“世界上现仍保存在原址上最古老和最大的十九世纪海岸炮”。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西炮台大炮被拆毁,现仅存东炮台大炮一门,护炮二门......看了可远观而不可触碰的炮筒,我们在导游的提示下纷纷取景拍照,晏如打着伞,穿着防晒服,还是嫌太晒。好在炮台边上树多,尤其是榕树。取景中晏如发现了一株最大的榕树,树冠占地有五六间屋的面积,气根纵横交错,相当霸气,据说是这里的榕树王。拍了几张照片。就听到导游说真人表演的大炮发射过几分钟要开始了。于是赶紧过去排队。 站在廊桥上,人真多,摩肩接踵的,一个个汗流浃背,伸长了脖子,看着下面空无一人的操练区。等了几分钟,看到几十名现代人身穿八旗服装、披着盔甲、挂着佩刀,这天气,穿成这样,还真不容易。随着号角的响起,“清兵”进入场地,一身着将领服装模样的大概是将军,随着他一声令下,背景音乐响起,“清兵”仿古操演开始,战鼓擂起来了,青龙大旗也有规律性地挥舞起来,清代“红衣大炮”炮兵操演情景仿佛就在眼前。四五分钟后,操练结束,在将军的带领下,到山顶试射大炮。人海一窝疯地向后山区涌去,叫晏如也去看看,她说太热,不想上去,叮嘱她在树下站着别动等着,快步跟上前去,却早已没了适合的位置,只有仰视的份了,好在还能看的清。先是将军像模像样地用单筒望远镜发现敌情,然后进入备战状态,几个炮手飞快地操纵着大炮,按将军的指令调整发现敌船的角度,校正到位后,一名炮手持火把,点燃引信,几秒钟后,一声巨响,当然是没有弹头的炮弹呼啸而出,很有当年海战的气势。 但是,生活在和平年代幸福的人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当年战斗的激烈,自然也不知道战争残酷了。欣赏一下美景,听一听传说,仅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