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守望 ——访黄春庭烈士之女黄延安 黄延安老人 6月24日下午,大雨滂沱。广水市吴店镇楼子湾村一组一间普通民宅里,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正在清扫地上的漏水,见到我们到来,她连忙让座。这位老人就是我们要采访的对象——黄春庭烈士之女黄延安。 为了抗战 父母寄养黄延安 黄延安的父亲黄春庭与母亲吴敏(红军女战士)1937年在延安结婚,1939年春,黄延安出生,为了让女儿记住他出生在红色圣地,父母给她取名黄延安,7个月后,父母奉命到鄂中敌后打游击,为了方便行军,不影响打鬼子,父母将刚刚出生七个月的黄延安寄放在鄂豫交界处,河南信阳四望山胡岗村陈家老湾一个叫陈益兴的贫苦农民家里,为了掩人耳目,养父母给黄延安取名叫陈家珍。 黄延安是幸运的,陈益兴夫妻没有生育,把黄延安视同己出,倍加呵护,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黄延安的养父母除了带着她东躲西藏躲避战乱外,还省吃俭用供黄延安在战争的间隙读书。十五岁那年,养母不幸病逝,剩下她和养父相依为命。1956年,17岁的黄延安经表姐介绍,嫁到和这里相距约2公里,只有一山之隔的广水市吴店塘畈村6组,和当地一个名叫蔡运章小伙子结为夫妻。婚后,他们供养育了三儿一女(二儿子中途夭折)。1959年,在那个全国闹饥荒年代,黄延安的养父也未能幸免,老人在这年饿着肚子离开了人世。 谈到养父养母,已经73岁的黄延安老人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我的养父母,我没有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首次探望 母亲未能带走她 1948年,九岁的黄延安发现家中来了一个穿军装的解放军战士,身背匣子枪,还带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这个女战士在他们家住了三天,期间,这个女战士一直和养父母谈论一些关于打日本人、突围等战争故事,年幼的黄延安似懂非懂地听着她们的讲述,有时候也似懂非懂问一些问题。 三天后,那个穿军装的女战士准备带着她的女儿离开了,临走,女战士问黄延安:“小姑娘,想不想跟我一起走?你看,有小妹妹陪着你,好么?”当时,黄延安根本就不知道这就是她的亲生母亲,她带着的就是比她小三岁的妹妹黄白山(因为黄白山在随县洪山一带的白兆山出生,故名),更不知道她的父亲早在五年前、妹妹黄白山出生还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就已经牺牲了。 正在黄延安不知所措的时候,养母的一句话让她留了下来:“你看见没有,她身上背的有枪,有枪就会打仗的,你要是不怕被杀了,就跟着她走。”黄延安吓得躲在养母怀里,也不敢说跟那个解放军女战士走。 二次探望 母女二人永分别 1967年,时隔19年,当年那个解放军女战士再一次带着上次那个小姑娘到广水吴店镇塘畈村找到黄延安,直到这时,黄延安才彻彻底底明白了自己的身世;她才知道亲生父亲已经牺牲25年了;她才知道上次母亲带来的就是她的亲妹妹;她才知道那次母亲想把她带走,只是不忍心看到她的养父母伤心;她才知道自己的真名叫黄延安,而不是叫陈家珍;她才知道那个小女孩是她的妹妹,叫黄白山,1941年12月生于随县白兆山地区的胡家河。直到这时,她才改回自己的原名。 这次母亲来,陪黄延安住了九天,看着黄延安家庭幸福,母亲再也没有说把她带走的话,只是告诉她,会经常来看望他们全家。临走,母女抱头痛哭,不知道何日才能相见。没想到和母亲这一别,成了他们的永别——母亲回家后,因为多种原因,再也没来找她,有人说是因为母亲年事已高,忘记了来看她的线路和联系方式。 苦难兄妹 河南信阳重聚首 黄延安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他叫黄屏,生于1929年3月,父亲参加革命后,家中被地主恶霸和国民党抄杀后,他的母亲被卖不知下落,哥哥黄屏便跟随祖母讨了两年饭,后来又在地主家放过半年牛。1942年12月的一个晚上,也就是黄春庭牺牲快一年的时候,突然有个人来到黄延安在沔阳(现在的仙桃—作者注)的老家,问了一下情况后当晚就走了,1943年农历正月初三的夜晚,这个人又到他们家,告诉黄屏说是父亲部队派来接他的。黄屏到白兆山抗大后,吃住都安排好了,却不见父亲身影。部队首长先说父亲打仗去了,后来实在瞒不住才告诉黄屏,他的父亲已经牺牲了。 后来黄屏跟随部队转战至鄂豫边的四望山一带,当时黄延安与黄屏虽然住得很近,但素不相识,更别说见面了。解放后,黄屏被政府安排在信阳地区木材公司工作,曾任总经理。他多次到随县洛阳一带打听黄延安的下落,后来又通过地方组织查找,都没找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黄屏受到批斗,有亲友告诉黄延安说信阳有个叫黄屏的,据说是黄春庭儿子,得知情况后黄延安去信阳找,才与哥哥黄屏相聚。 正本清源 多方努力“归正统” 自从1967年和母亲分别后,虽然黄延安知道了自己的身世,知道自己是烈士的后代,但她从来没有向任何人提起过,也没有向当地政府提过什么要求,她一直过着贫困的生活,和丈夫默默无闻地在农田里耕作着,抚养着自己的儿女。直到2010年5月17日,随州市人大原副主任、市老促会会长吴治炎,广水市老促会会长李以超等通过多种渠道寻访黄春庭烈士后人并获悉了黄延安的下落,他们带着党和政府的关怀,来到吴店镇楼子湾村8组(黄延安老住处)看望黄延安,这个时候,黄延安才通过他们再次和妹妹黄白山取得了联系,兄妹三人终于团圆。 “虽然父母把我寄养在别人家,我不恨他们,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没有我的牵绊,他们可以放开手来打日本鬼子。”黄延安慷慨激昂地说,“现在,有党和政府的照顾,还有你们这么多好心人关心我,我和全家生活得很好,感到无比的幸福。最后,希望大家不要忘了70年前的那场(抗日)战争,不要忘了民族大义,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附:黄春庭烈士资料 黄春庭(1907—1942),亦名菊祥,沔阳(今仙桃市)大洪村人。幼读私塾3年,家贫辍学事耕。1927年春参加农民运动,1930年,二哥生祥、三哥月祥、五弟锡祥均遭“清乡队”杀害。黄于次年秋出逃武汉,到国民党部队当兵。1933年春,密约两个弟兄趁夜携枪投奔红军,于反“围剿”战斗中立功受表彰。后被送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学习,同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红军连长兼军事教员。1935年随红军干部教导团参加长征。1936年调云阳镇抗日青年训练班任军事教员,1939年春调中央党校学习。5月到中原局任军事教导队政治指导员兼军事教员,同年冬任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二团队政治委员,1940年冬任第十团队政治委员。“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第五师以师长李先念兼任校长和政委改随营学校为抗日军政大学第十分校,黄任治委员。1942年1月18日,国民党政府军曹旭部约2000人随南新四军京山、安陆的抗日根据地进犯,黄与副校长肖运久率领分校学员及警卫密切配合随南游击队将其击退,于率部乘胜追击时中弹牺牲,是新四军第五师牺牲的第一位团职干部(黄春庭烈士墓位于洛阳九口堰)。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李先念为“黄春庭烈士墓”碑名题字。
黄延安(前排左一)和前来探望人员合影
黄春庭暮(位于洛阳九口堰 摄影:周立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