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遇随而安 于 2014-11-5 22:14 编辑
季梁公园办菊展,友人相约共赏,原本是懒得在家抽蛇筋,不得不去赴约的事,自个儿乘16路公交去了一趟,一到之后居然喜欢得不得了,用什么心旷神怡的词显然是敷衍塞责,最迫切的就是要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只有这样,才不辜负如此良辰,如此美花! 菊花,与很多美好的汉字汉词一样,被互联网污秽了,全民快餐地消费着文化,天天都能在微信里看到励志奋斗的“心灵鸡汤”,也能看到保养身体的“营养忠告”,还有给你各种便宜的货物推介,当然,这也是生活,这就是生活。(看到菊花就直接联想到中医里的“魄门”的人,下面的字就劳烦您不用看了,因为与您无关,您应该在“菊花一紧”的时候感到庆幸,人去世的时候,都是“魂飞魄散”的,这个“魄门”,就是您将来注定紧不起来的地方。)
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认真地赏菊是小学时在白云公园里,照例是学校组织的,照例是要写作文的,至今还记得这件事,却完全不记得自己吐了哪些口水话。字过了口没过心,说明小时候看花是花,看景是景,没有自己的任何感悟。 后来一直没有机会用心赏菊了。直到初中后开始读《红楼梦》,高中、大学再精读,对第三十七回、三十八回的菊花社羡慕非常,才发现原来不记得小学时自己的菊花作文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看看人家赏菊,再想想自己暴殓天物地走马观花,深为当年赏过的菊花致歉~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却说贾家的三妹妹探春真是雅量高致,红楼里最雅的诗社起自于她的提议,开完“海棠诗社”,第二个正规的诗社叫“菊花社”,这诗社开得真让人回味无穷,文艺呀才思呀是后话,且说为了开这个菊花诗社和螃蟹聚餐,薛宝钗既顾及史湘云无父无母的囧困出不起钱请客的客观实际,又为她费力张罗办得皆大欢喜体面风光地组织,这一点就值得现今很多独生子女向这位薛姐姐学习。 第二天要开螃蟹宴,更要办菊花诗社,头一夜宝钗和湘云在闺房里拟试题,宝钗果然聪明,说:“以菊花为宾,以人为主,竟拟出几个题目来,都是两个字:一个虚字,一个实字,实字便用‘菊’字,虚字就用通用门的。如此又是咏菊,又是赋事,前人也没作过,也不能落套。赋景咏物两关着”,然后,按事物和情感的顺序,拟出十二题:“起首是《忆菊》,忆之不得,故访,第二是《访菊》,访之既得,便种,第三是《种菊》,种既盛开,故相对而赏,第四是《对菊》,相对而兴有余,故折来供瓶为玩,第五是《供菊》,既供而不吟,亦觉菊无彩色,第六便是《咏菊》,既入词章,不可不供笔墨,第七便是《画菊》,既为菊如是碌碌,究竟不知菊有何妙处,不禁有所问,第八便是《问菊》,菊如解语,使人狂喜不禁,第九便是《簪菊》,如此人事虽尽,犹有菊之可咏者,《菊影》《菊梦》二首续在第十第十一,末卷便以《残菊》总收前题之盛。这便是三秋的妙景妙事都有了。”
崔颢在武汉黄鹤楼写过一首诗,我最喜欢的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二句,原因无他,只因为现在看不到了。李白曾经懊丧地抠着头皮在黄鹤楼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借用此意可以说,眼前有菊花也没法再赞美了,因为老曹先生已经把事关菊花的情感和美丽给写完了! 在曹雪芹的设计中,菊花诗社的魁首必是黛玉无疑,唯有她当得起菊花之傲。 在黛玉的三首咏菊诗中,写得新颖别致,并最能代表其个性的是这一首。轻俗傲世,花开独迟,道出了她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品格。“圃露”和“庭霜”就是《葬花辞》中说的“风刀霜剑”,“鸿归蛩病”映衬出她苦闷仿徨的心情。对黛玉来说,举世可谈者只有宝玉一人,然而,碍于“礼教之大防”,也不能有痛痛快快地畅叙衷曲的时候,这种情感体验,怕是现代的年轻俊男靓女享受不到哦~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正如湘云说:“真把个菊花问的无言可对。”全诗除首联之外,颈联、颔联、尾联全为问句,问得巧而且妙,按理说,这一首本应该评为咏菊诗中的第一,李纨却把它评为第二,书中解释李纨自己承认“不能作诗”,也就不必苛求了。 黄巢一个落第秀才写过一首众所周知的菊花诗,早于曹雪芹近千年: 设若黄巢起义没有成功,这诗恐怕会被时人当作疯言疯语吧,这首更为众人所知的便是“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一句啦。 天才和能人,在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事迹之前,同样如菊花一般不为世人所理解,孤傲如黛玉者,也不禁喃喃负手叩问,期待菊花的理解和陪伴。 倒是我们的老乡襄阳人孟浩然写得爽快利索: 这诗基本上不用翻译,一看便知:老朋友煮了鸡米饭(有点做广告的嫌疑了吧),喊我去喝酒,村道两边绿树成荫,县城外面青山环绕,坐在屋里打开窗子看到农家小院,你一杯我一杯说着今年的收成,快活哟,你这园子的菊花马上也快开了,到时候给我打一个电话,我是一定要来欣赏欣赏的(鸡米饭和酒更要准备好哦)。
生活的美丽在于鸡米饭,在于酒,更在于菊花,前者保障生命的延续,后者,关乎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