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苏珊的QQ 于 2014-8-4 17:41 编辑
8月2日,我和老公一起去中商上海大众展示台领了电影票,我在论坛报名,他在微信上关注。
OK,二人行。
可惜,原来以为是下午4点的电影改到上午10点半了,3号一天2个情。我夫妇二人只得中午一家,晚上一家。中午未到的那家,由老公先行送情到酒店,因此,他没有看完。所以,观后感由我一人代表。
韩寒是后进青年,愤青一枚。
本人对他了解实在不多。我印象中他只是一个作家,一个赛车手。时时语惊四座的小年轻一枚。
这次观影,本抱着极大的期待来的,看后有些淡淡的失望。
我的观影感:后会无期,只是一些零散的生活小论点,用了三个人的一场旅行来贯穿。整个节奏有些生拼硬凑,衔接不自然。周沫明显是个可有可无的打酱油的。那个苏米和她的三叔,那么拙劣的演技,纯情的江河居然还会上当。浩汉通信多年的刘莺莺居然是同父异母的姐妹,其父十几年的诈死是比临终分财产出现私生子还要劲爆的新闻。
艺术源于生活,但却高于生活。
我不是在质疑江河的美好人性,浩汉的现实推理,其父的诈死刘莺莺的欺瞒的合理性,也不是任大家在回味“包夜868”的苏米有一首英文歌的来电显就如何气质高雅与俗世妓女不同了,甚至还可以推论下苏米在美国待产的动机。至于后面的阿吕尤其显得人物突兀,他算是考验人类信任的工具么?江河如果不写那部《旅行者》,不被拍成电视剧,是不是电影就无法结尾了?
写到这里,我恐怕是要被寒粉喷了,为了慎重起见,去别家影坛看了看,得出如下结论:
1、韩寒“代表了80后价值取向的一面”。而对于韩寒而言,为自己代表的这一代人进行某些总结,也许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2、三人所处的“孤岛”更像是一个世外桃源,基本上指的就是一个人走向社会之前的家庭和校园。但是成长的“逃离”却又是必然和不可逃避的。这三个人其实是同一形象的不同面和不同阶段而已。汽车开出了孤岛开始了长途跋涉,也就暗示着他们离开校园和家庭踏入社会开始了奋斗。很快,头脑简单的胡生就不见了。在一定程度上,胡生这个形象代表了刚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身上所具有最为纯真的一面。这种纯真,有时候在很多世故的人眼中就真的如同“弱智”一般。胡生的不见就代表着这种纯真的迷失,永不再回来。而丢失了纯真的江河和马浩汉继续前行,两人则像是一体两面一样,代表了这一代人继续在理想与现实中奋力前行。江河代表了理想的一面,真诚且有坚持;而马浩汉则代表了现实的一面,世俗且玩世不恭。
3、浩汉,代表了这一代人进入社会后变得世故的一面。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世故到了社会上,几乎变得不堪一击。韩寒集中的表现了马浩汉的”爱情悲剧“,来展现这种”伪世故“的破灭:以为青梅竹马多年的邻家女孩,对自己完全没有感觉;通信多年、情深意长的女笔友,竟然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姐妹……
4、在故事最后,以为自己洞悉社会、洞悉人心的马浩汉被一个骑行者彻底骗倒,连汽车都搭上了。在这个角色身上,韩寒展现的是人性中所谓”成熟“和世故的一面,却依旧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露出本来的虚弱的真实面目。马浩汉最后不知所终,但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因为韩寒是通过这个角色来展现在复杂社会下想通过改变自己融入其中却最终难以迷失自我的悲剧。
5、电影的结尾,江河成了唯一出现的一个,其实这更是一种暗示,暗示着在纯真不可挽回、世故无力改变的情况下,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颗善良、热情和坚持的心。
6、从影片的整体上来说,韩寒是在用一部电影来为自己代表的这一代人“立传“,野心够大,勇气也可嘉。虽然影片因表现细节而对于整体结构有一定的影响,但其深刻的内涵与情怀却是当下很多影片国产电影中极为少见的。
这是一个专业寒粉写的。有角度,有深度。
原谅我。已经看不懂现在的小年轻,我们这个年纪只会务实脚踏实地,没有时间伤春悲秋,对于人性的恶与善一眼就能看出几分。
最后总结几句:虽然我们不是韩寒此部电影的受众群体,此片的唯一亮点是一些有些隽永适合体会的小论点。聊胜于无。
谢谢随州网提供的观影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