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必看】随州网APP新手指南!商家信息发布指南2019,随州网最新招聘信息
随州生活百事通随州网标签出炉,快来看看你是什么标签?《版主手册》申请版主的快来哟
查看: 8460|回复: 5

一个伟大王朝的随州味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17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随州之梦 于 2014-7-17 16:57 编辑

一个伟大王朝的随州味道
       中国历史上隋王朝是用随州的地名来命名,让这个王朝有了随州味道。建立这个王朝的隋文帝杨坚,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作为的皇帝,这在中国历史学界是能够形成共识的。西方人也觉得这是一个大有作为的人物,是因为这个人物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到器物层面都为中国的一统有所贡献。美国人麦克·哈特根据国际知名学者与专家撰稿、审校的《世界百科全书》所收录的历史人物,按每个人对历史进程影响的大小、范围、时间的长短诸因素,从数万人物中选择了100位进行了排列。这些人物的选录与排列顺序,虽属于个人见解,但作者以严谨的态度、冷静的观察、平静的叙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与理由。中国的无数帝王中,麦克·哈特只选择了秦始皇嬴政、隋文帝杨坚。
      麦克·哈特给出秦始皇上榜的理由是伟大的中国皇帝,开创了中国政治和文化统一的格式,给出隋文帝上榜的理由是在秦始皇之后重新统一了中国,发明了科举制度,并营建大运河。哈特以人物传记的方式描述这些人物的事业和贡献,哈特认为杨坚能在几百年的动乱之后,重新统一中国,并用文化和交通的模式,让中国的统一成为常态。这是一种新的历史观,通过人物的业绩来阐释人物的地位。从他对中国的帝王排序可以看出,这个西方人认为人类的文明进步,重要的是整体的融合。这就是说,因为隋文帝杨坚身上有浓厚的随州味道,他才能进入世界前100名的排序。
        “随”这个字来源于天地自然环境,它的演变进化其实就是反映了人类文明的成长过程。文字最大的功能就是跨时空地传递历史信息。“随”的最初篆文写法是象形的“阝”和“人”。“队”是一个会意字。“阝”的篆文写法画的是一座山的形象,《说文解字》解:“大山无石之陆。”它旁边是一个人。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一座山的独体字和一个人的独体字合在一起用,这是说一座山像一个人一样从天而落。
       随州境内确实有一座山,无宗无脉,像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一样。今天地理学解释,为褶皱断块山地,是地球的板块运动碰撞形成的。古人没有今天人的地理知识,认为这座山是从天而落,在文字上表述画一个从天上坠落的人和山,它通“陨落”。这座山的古名就叫“陨山”,这座山中流出的水今天依然叫“涢水”。这个被写作“队”的“随”字,其实就是反映了人们最初对这片土地的认识。
       人类文明能得以成长,就在于人类的目光能得以延伸。“随”从“队”变成“隋”或者“随”之前的“随”字,是一个“阝”和上下两个“左”。右边的两个“左”字,“左”字上面画着一只手,下面是一个工。手有辛勤劳作的意思,工是规则的意思,这是说按规则经营土地,指稻作农耕过程。按规则经营的土地,就能变成肥沃的土地,下面的一个“左”就变成了“月”。这不是月亮的“月”,而是一块肥肉。这种变化就是人们对随州这片土地的认识发生变化的过程。随着人们的目光伸展,人们认识到随州这片土地处于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之间。“阝”从小处看去,只是一座没有石头的山,如果用更深远的目光来审视,那就是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坡;按照规则经营成为肥沃的土地,“有”从小处看,就是一块稻田,用更宽阔的视野来看,就是整个长江流域。
        “隋”中间多了一个“走之”,来源于炎黄的融合。黄河流域的轩辕黄帝跨过秦岭寻找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长江文化的炎帝神农拼死守卫几代人努力才能形成的稻田,与之发生冲突是历史的必然。开拓生存空间是文明的本性,冲突其实就是另一种方式的融合。冲突和对抗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冲突和对抗的时候,一定是两种力量处于一种均衡的状态,就必然有一方用智慧来增加自己的力量改变这种均衡,这样就必然促进人类的文明进步。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力量冲突对抗改变过程。历史文献中有戎狄、蛮夷等许多名号,随着时间的进展,这众多的族群由于力量的微弱,就逐渐消化在先进的力量之中。
       粟稷旱作农耕是一种相对粗放的农耕方式,就是我们常说的广种薄收,广种需要广阔的地域,黄帝部落跨过秦岭扩展自己的力量是生存的选择。稻作农耕是一种精细农耕。一块稻田从开垦到成为良田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两种不同生产方式发生冲突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这场冲突是浩大的、激烈的。想一想,如果失去几代人的努力而成为良田的家园,将是怎样的下场,一方面为了生存拓展空间,另一方是为了生存捍卫家园。为了生存就决定了这场冲突激烈和残酷。那是没有文字的时代,没有办法跨时空地传递当年的信息,但我们可以想象这场厮杀的血腥场面,那惊天地泣鬼神的场景震撼着人们的灵魂,叫人难以忘怀。
       人们代代口耳相传,传到了有文字的时代。人们把这场冲突称之“炎黄之战”。历史文献讲的“血流漂杵”,就是说这场战争的残酷,四个字把那惊天动地、撕肝裂胆、血肉横飞、尸陈沃野的残酷和激烈表现得淋漓尽致。今天读这四个字仍叫人胆战心惊。最激烈的对抗和缓过后,炎黄二帝面对部族的牺牲开始冷静地思考。能不能找到一个办法,既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对方。这就是共生共荣。对抗是不可能让任何一方获得利益的。唯有和解可以让双方共赢。
      传说,黄帝对炎帝说:“你为南方的天帝,我为中央的天帝。你代我在南方行使天帝的职责。”炎帝认为如果能减少部族的牺牲,保住完整的家园,就是承认一个中央天帝。他就答应了黄帝,他对黄帝说:“我把我的诞生之地‘隋’中间加上一只脚,以示我炎帝神农永远拥护跟着中央天帝黄帝走。”两块土地的“隋”之间有了一只脚之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因炎黄的融合成为人类世界文明发育成长最完美的空间。粟稷旱作农耕与稻作精细农耕两种不完全相同的文化生态融合。这是秦岭以北的粗犷豪放与淮河以南的精细柔美同时为一个伟大的民族性格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民间传说是历史传承的一种活体遗存,它是我们进行历史研究的重要材料。这材料其实映证着历史的真实。历史的真实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因炎黄的融合而成为一个整体。这种民族的大一统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主题。中国历史上,长江与黄河曾有过分裂的历史,但无论分多久,分裂的双方都时刻为统一作着准备,期待结束这种分裂,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状态的统一。“随”这个字其实就真实演绎着中国长江与黄河融合的过程。
       “随”字从造字到《说文解字》到今天的《辞源》、《辞词》解释,这个字的核心意义都是“顺应”。跟从、沿着、顺应、顺从的意思。“随”作为一个词素和另一个词素搭配时,都带有和谐圆融的意思。随心、随意、随便、随和、随缘等等词语,只要沾上“随”,就有一种圆融和谐、宽厚融入的味道。“隋”这个会意文字无论有“走之”、还是没有“走之”,其核心内涵就是两块土地的结合。当两块土地完美地融合成一个整体时,就是一种匀称、平衡、圆融、和谐,其中的内涵无比丰富,十分深刻。仓颉造字时,心与天地鬼神相通,必然明白“随”就是炎帝神农带着自己的故土融入一个更大的整体,因其意而造两片土地融合之“随”字。随州人也领悟了其中深刻的精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为国、为郡、为州、为府、为县,建制无论怎样发生变化,“随”始终在国、郡、州、府、县之中没有发生变化。
         “隋”能够走进一个王朝,为这个王朝打上随州地域的印痕,是因为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动荡和分裂的时代。历史学家们把这个时代命名为魏晋南北朝。实际上,魏是三国之一,它只是三国中比较重要的,并不能代表三国。魏必须加上蜀和吴,才能成为三国。所以准确的表述应该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个时代起始点,就应该从东汉东汉建安元年,曹操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时间算起。这是三国的序幕,是一种新的历史形式的起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的下限,应该在陈灭亡之后,陈灭亡了,南北朝才真正算是结束了。陈灭亡在公元589年。中国历史上这个动荡和分裂的时代,总共394年。
        “随”与隋文帝杨坚发生关联是公元550年。梁武帝萧衍晚年,由于错误的政策导致了侯景之乱。梁武帝萧衍自己饿死在台城内的文德殿,梁朝王室子弟间的帝位争夺就开始发生。西魏宇文泰乘着梁朝的内乱,派大将杨忠从南阳进军襄阳,攻下随州。随州是随枣走廊的咽喉。古籍称:“汉东之国随为大。”只要拿下了随州,就能够横扫汉东州县。占领汉水以东的随枣走廊,就能直接威胁梁朝丰腴的江汉盆地。《资治通鉴》卷163记载:“汉东之地尽入于魏。”同年二月,杨忠乘胜到达石城。准备进攻江陵。《旧唐书》说:“石城在竞陵。”今天的钟祥中古时期属于竞陵石城。
          湘东王萧绎想借用西魏的力量灭掉与自己争夺帝位的兄长萧纶,签订了“魏以石城为封、梁以安陆为界”,并称臣于西魏的盟约。西魏这次南征真是大胜,杨忠可是为西魏立下了头功的人,连续进爵陈留郡公。这一年,杨坚9岁。《随州志·古迹》中记载,“文帝微时居州西南龙居山。”我认为这个记载只是一个传说,有些生硬和牵强。最多只是杨忠占据随州之后,带领只有9岁的普六茹坚、小名那罗延的孩子,住过很短的时间。然而这个小住给少年的杨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父亲立下大功获得爵位之后,可能带自己的心肝宝贝来随州小住。一个人心境愉快,满目春光,杨坚见这个地方这么让父亲高兴,必然引发杨坚的深思,随州是一个与自己的命运有着紧密联系的地方,应该是一个必须深入了解、十分熟知的地方。我觉得从这时起,隋文帝杨坚开始关注随州是说得过去的。
        杨忠是关陇贵族集团的重要成员,关陇贵族集团是以武川军人为班底的文武合一、胡汉杂糅的贵族集团。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四个王朝的皇帝都出自于这个集团,是一个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集团。这个集团的形成,要从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说起。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个很有雄心的英雄,他占据中原之后,想治理好中原。他知道治理天下不能靠游牧文化产生出来的那套军事政治方式,必须用农耕文化抚育出来的成熟的封建管理模式。农耕生活需要的是秩序,儒家的礼义文化就是根据社会稳定的需要而制定的。拓跋宏对汉文化的仰望,就利用手中的权力开始了大规模的汉化改革。这本是历史的一次重大进步,但进步其实就是利益的重新调整,调整中就肯定有利益的受损者,稍微处置不当就会诱发重大社会动荡。
        拓跋宏的迁都洛阳,武川的地位就开始下降。武川在内蒙的大青山,是扼守草原进入内地的门户。北魏的首都原在平城,就是紧挨着草原的山西大同。内蒙古南部有六个军镇,是北魏首都的屏障。孝文帝的迁都让武川六镇的地位发生变化,从保卫首都的桥头堡,一下子变成了北部边陲。六镇变得不重要,六镇将士的政治和经济待遇也随之下降。六镇是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军事要地,鲜卑人、汉人杂居的地方,民族界线不是那么清楚和鲜明。战争是把脑壳别在裤腰带上生活,这种生活需要一种过命的互助,相互间的友谊渐渐成了割头换颈的兄弟,这种袍泽气氛最容易形成对社会的破坏势力。果然,公元523年,柔然入侵六镇,镇民要求开仓取粮,被拒,于是爆发起义。冲击了北魏政权,《资治通鉴》记载:朝廷下诏“改镇为州,诸州镇军贯(军籍),非有罪配隶着,皆免为民”。
        这次起义改变了杨忠的命运,只是一个下级军官的杨忠离开了世世代代生活的武川,流落到山东泰山脚下,娶妻安家。然而,在社会动荡的年月,想过平静的生活,是一种奢望。南梁出兵北魏,攻占了杨忠安家的地方,杨忠被掳掠到了江南。杨忠生得膀大腰圆,一看就是当兵的好材料,自然就成了梁朝的军士。5年之后,杨忠又成了北魏军队的俘虏,杨忠再次因为身材的强健成为军人。杨忠如水中的浮萍辗转在各种军事力量之间,终于,他落到了独孤信的麾下。同是武川老乡,六镇的袍泽之情顿时被唤醒,他成了独孤信的心腹大将。由于武川起义的冲击,北魏朝廷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变成东西两个魏,两魏虽然都是拥立北魏的皇族当皇帝,但真正掌权的是六镇出身的人。独孤信与西魏宇文泰同属武川,武川的那种袍泽情谊,让独孤信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靠近西魏,这一年大统三年,杨忠31岁。杨忠既然是独孤信的心腹,宇文泰赐姓普六茹。改换鲜卑姓氏,就是被西魏政权认定是自己人。
       在杨忠获得鲜卑族姓氏5年后,大统七年六月癸丑夜,杨坚出生在在冯翔般若寺。大名普六茹坚,小名那罗延。有一神尼叫智仙,沉静寡言,精修道业,视那罗延为己出。那罗延七岁时,神尼智仙对那罗延说:“儿当大贵,从东国来,佛法当灭,由儿兴之。”那罗延是梵文的音译,金刚力士的意思,是护法神。这个名字就说明,杨忠不是把杨坚当作一个佛门弟子来养育,而是要接父亲的班当将军。看一看护法神握杵持剑的形象,就是希望他来主持人间正义。神尼智仙的话也是一种心理暗示,对杨坚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
        应该说,神尼智仙虽然是世外高人,但绝对是一个智者。不然,已经成为贵族的杨忠绝对不会把自己老来得到的珍贵长子交给她抚养。智者就一定知道,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成长,成长就需要吸收营养。人成长最重要的营养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中国最重要的精神营养就是汉文化,汉文化实际上就是农耕文化,农耕文化的根就在随州。从后来杨坚的许多言行来看,神尼智仙影响了他的一生。用今天的话说,爸爸是大将军,又是老来得子,典型的官二代,肯定娇生惯养,成为纨绔子弟,不会有什么出息。然而,在佛教浓郁的环境里成长,沉静矜持、淡泊朴素,没有喧嚣与繁荣,恭维和紧张,只有庄严和肃穆,静谧和恬淡。这种环境最适合的觉悟。觉悟就是觉察思索领会,明白开窍。显然这是不符合孩子天性的地方,一个人没有美好的少年肯定是人生的缺憾。这种缺憾也就影响了杨坚人性的完美,从而让杨坚的整个人生和他创建的那个王朝,失去了应该的温暖和必须的柔情。
        然而,他却少年老成,一派英雄气度。西魏的第一权贵宇文泰见了杨坚惊讶不已:“此儿风骨,非世间人!”杨坚多年在清净的宗教氛围中生活,善于与自己的内心交流,不会轻易表露,总是先反复思考,这就显得格外老成持重,这是与他的那个年龄不相适应的。他这个模样让许多有政治谋略的人见了,就感到害怕。害怕是因为一个人内心丰富,却一点也不外露,这是一种深不可测。齐王宇文宪就对周武帝说:“普六茹坚相貌非常,臣每见之,不觉自失。恐非人下,请早除之。”内史王轨也说:“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坚貌有反相。”其实这都与杨坚少年的教育有关,神尼智仙的成功调教,让一个官二代成为了一个灵魂优秀却不外露的少年英才。
        杨坚身上的随州味道渐渐浓厚起来,应该是在他18岁以后。杨忠进爵随公、柱国大将军,邑万户,别食竟陵县一千户,收其租赋。《随州志·卷十四》记载,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武川这个籍贯让独孤信对杨忠有一种兄弟般的情谊,这是很自然的。我们的生命来源于父母,父母的生命来源于祖先,祖先的生命来源于这片天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同乡就是兄弟,就能够托付性命。杨忠成为大将军之后,加官升爵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况且,此时的杨忠已经是独孤信的儿女亲家。独孤信已经把自己的七女儿独孤伽罗嫁给了杨坚。杨坚有父亲和岳父的庇护,应该是很得意,然而,这时走进官场的杨坚却与到了天大的麻烦。幸亏是父亲的爵位中的那个“随”字,保佑他躲过了人生的第一场危机。
         杨坚进入官场的官职是右小宫伯,职责是保卫皇帝。但皇帝是权臣宇文护拥立的,他这个官职也是宇文护为拉拢杨忠任命的。宇文护也是逼死岳父独孤信的元凶,投靠宇文护,就是忠奸不分,是悖逆,将来会留下千古骂名。父亲一句随州俗话提醒了他,“两个婆婆难做媳妇。你哪边也不要靠呀(《资治通鉴》卷170)。”这就是“随”的核心,随便、随缘,对皇帝、对权臣都是不冷不热、不离不弃。其实这就是一种平衡,得不到升迁,但可以获得稳定。从十七岁到二十五岁,八年的时间,他都处于一种稳定之中。不要以为这种稳定是很容易得到的,在那个政治混乱的时代,一句话、一个行为的不当,就要丢性命。不是少年时代尼姑庵里的修炼,和父亲怎样做随州媳妇的教导,让他度过了许多难以忍受的时日。说这八年时间,杨坚是度日如年一点也不为过。杨坚的职责是保护皇帝,行政关系归天官大冢宰的下属,担任天官大冢宰是杀父仇人宇文护,天天与自己的杀父仇人在一起,能做到一点情绪也不外露,真不是一件容易事。如果有一点外露就是丢性命的事。

评分

参与人数 3金币 +50 贡献 +50 收起 理由
莪闪耀世界 + 15 + 15 赞一个!
老都 + 15 + 15 很给力!
封江游子 + 20 + 2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7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随州之梦 于 2014-7-17 17:06 编辑

       公元565年,随国公杨忠的实力终于让宇文护晋升为大将军,晋升就必须有一个实职,宇文护给了杨坚一个随州刺史的职务。这虽然不是一个重要的职务,但离开那个沉闷的尴尬环境,能来到给父亲带来幸运的地方,肯定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随州的这两年,可以说他是真正体味到了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地方。“随”是一种容纳、一种接受,也是一种随缘、一种顺应,实际上力量的聚集,没有定式和常形,要按照具体的情势,做理性的选择。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是春秋著名的古随国,产生过一代政治家季梁。炎帝神农能成为人文始祖,就是聚集了很大很大的能量,靠什么聚集能量?靠给予。给予别人就能够收获人心。尝百草,尝错了就可能死人,但炎帝神农尝了,就收获了人心。
       炎帝神农是农耕的始祖,农耕生活靠什么,靠一家人的齐心合力。中国文化起源于家,从家到族,再到部落和部落联盟,最后就是国家民族。家和睦就兴旺发达,社会和谐国家就顺畅。季梁更是了不得,说老百姓是神的主人,国家治理好就首先敬老百姓,老百姓就保国家昌盛。这些历史其实都是在讲怎样做人做事,会做的人做官,就会很随和,会有很多朋友。朋友就是没有血缘的兄弟,兄弟在关键的时刻,就一定会为兄弟创造机遇。来到随州,他就一定明白了“随”的内涵就是两块土地的结合,用什么方法去领会这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最简单、最便捷的方式进入两块土地的结合部,就可以深刻体悟出“随”的核心内涵是圆融和谐,在随州境内南北分界线上的淮河源头,我们看不到对抗对立,却能深刻体味出中国文化的魅力。
       随州这两年的时间,应该说他明白了做大事就要收服人心的道理。杨坚离开随州的时候一件小事,就能够看出,他在随州收获巨大。《北史·列传·第六十三》中有一段关于杨坚结交朋友的记载:“晃知帝非常人,深自结纳。及帝去官归京师,晃迎见于襄邑。帝甚欢,与晃同饭,晃因曰:‘公相貌非常,名在图菉,九五之日,幸愿不忘。’帝笑曰:‘何妄言也!’顷之,有一雄雉鸣于庭,帝令晃射之,曰:‘中则有赏。然富贵之日,持以为验。’”
       襄阳府的总管宇文直有个手下叫庞晃,庞晃看到杨坚相貌不凡,知道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人,杨坚离开随州前往京城。庞晃赶来送行,两人饮酒饮了一个通宵,到酒酣之时,庞晃就预言杨坚将来要当皇帝。杨坚的心被人看穿,顿时有些慌乱,但他们之间关系颇为亲密,就笑着说:“莫乱说。”这时正好天亮雄鸡报晓,杨坚就对庞晃说:“你把这只报晓的鸡射中了,我不光相信你说的话,还要赏你。等我真的富贵了,你拿这只箭来找我。”晃既射而中,高祖抚掌大笑曰:“此是天意,公能感之而中也。”因以二婢赐之,情契甚密。这个故事说明二十多岁的杨坚来到随州,已经明白政治就是人心。收服人心,还做得没有痕迹。政治的本质就是让自己的力量很大,一个人浑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这就需要融合别人的力量。把自己贴身的小妾送给庞晃,庞晃就永远成为自己的贴心人。
       公元568年,杨坚承袭父爵为隋公,他身上的随州味道就开浓厚起来,并逐步侵染一个崭新的王朝。人一生有所成就,需要才能、勤奋、机遇。机遇的内容极为复杂,但很多时候,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着。杨坚当过随州刺史之后,学会了聚集各种力量。让很多人成为自己的朋友,这些朋友在关键时候,都起到过很大作用。他结交的朋友中,有个著名的术士叫来和。结交术士,说明杨坚忧心自己的人生前途,需要一种虚幻的东西来麻痹自己。来和说:“公眼如曙星,无所不照,当王有天下,愿忍诛杀。”说明来和已经看出杨坚的帝王之相。一个人有帝王之相,这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绝不是一件什么好事,随时就会招来杀身之祸。
        周武帝听很多人说杨坚有帝王之相,就找来和问。一个皇帝问臣子的相貌,就一定关乎这个人的命运前途。来和此时已经是国家级的相面专家,皇帝才会找他来问,他照直说,杨坚就必定命归黄泉。来和此时已经是杨坚的朋友,杨坚这位没有血缘的异姓兄弟对周武帝说:“随公只是守节人,可镇一方。若为将领,阵无不破。”这其实就是叫周武帝放心,杨坚只是将军的命,不会夺取宇文家的江山。这样一场涉及生命的重大危机,因为会做人做事,杨坚早在与来和交上朋友的时候,就已经化解。所以,危机到来之后,杨坚完全不知不觉中躲闪而过。
       周武帝听了来和的话,虽然继续让杨坚在定州当总管,但总有些不放心。毕竟这杨坚位高权重,为北周立下过赫赫战功,又是太子的岳父,还必须提防着点好。所以就把眼见换到南兖州去当总管。杨坚是个心有大志的人,心里肯定难受之极。庞晃这时劝道:“燕、代精兵之处,今若动众,天下不足图也。”意思是现在手握重兵,动手就能够得天下。在随州呆过,就知道容忍,这种容忍就是随缘,等待最佳的机遇。杨坚说:“时未可也。”这是一种理性判断,不能容忍就不会等待,没有等待就不会让自己的能量特别大。这句话说明,杨坚的雄心,他肯定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王朝,但要等待时机。
        到过随州的人都知道,那是一个有山有水,但山不高、水不大的地方。只有柔和浑圆的丘陵,曲折蜿蜒的小河,看不到明显的雄奇和精美,却有着无限的错综复杂、扑朔迷离、博大精深、回肠荡气。黄河流域的粗旷豪放在这里被溶蚀,长江流域的精细柔美也能被化解。容纳其实就是用岁月来消解溶蚀自己的不利,蓄积自己的巨大能量。他向周武帝低头,用随的那种容忍等待,容忍不是一种消极,而是积蓄能量。终于,上苍用一种无形的手为杨坚的新王朝创造着机遇。有为之君周武帝在北伐的胜利之中突然染上重病,呜呼哀哉。新上任的皇帝就是周宣帝宇文赟,正是杨坚的女婿。周宣帝的登基,杨坚从南兖州进入朝廷,成为上柱国、隋国公、首席宰相。
       宇文赟是一个荒唐的皇帝,刚当政一年,就禅让于周静帝,做起了太上皇。周宣帝凶狠残暴,无端端要赐死正宫皇后杨丽华,亏得独孤夫人叩头叩得鲜血淋漓,才消了周宣帝宇文赟的气,保住了皇后的性命。杨坚平时聚集的能量这是就开发挥作用了,杨坚读太学的时的同学郑译帮老同学讨了个扬州总管的官职,以避开喜怒无常的周宣帝。正在这时,周宣帝暴病而亡。御正大夫刘昉和内史上大夫郑译伪造皇帝的诏书,着杨坚辅政。内史上士李德林更是力主杨坚设立大丞相,武将卢贲更是说:“欲求富贵者,当相随来。”《隋书·天文志》记载:“宣帝崩,杨后令其父隋公为大丞相,总军国事。”太后杨立华希望能找到最信赖的人,只有娘家的父亲。杨坚曾多次说:“公主有大功于我。”为什么朝中大臣选择杨坚,说明杨坚平时待人厚道,这份权力送给杨坚,可以与之分享。
        杨坚顺利入主正阳宫,有很多偶然因素,细细思量,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假如没有周宣帝的凶残暴戾,诛杀宇文宗亲,就不会有杨坚的入主朝廷的机遇,还有没有杨坚平时结交朋友凝聚能量,大量的文臣武将也不会再杨坚入主正阳宫的过程中,衷心拥戴。杨坚成为权臣,离最高权力只有一步之遥。《隋书·帝纪》说:“内有六王之谋,外致三方之乱。握强兵、居重镇者,皆周之旧臣。上推以赤心,各展其用,不逾期月,克定三边,未及十年,平一四海。”中国的政治是家国一体的,要换皇帝,就必须清洗整个皇族。而这些皇族都握有强兵据守着关键节点的重镇,还有三个总管的发难。杨坚以自己的雄才伟略用几个月的时间、平息各种动乱,用不到十年的时间,灭了陈,实现了四海一统。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到陈后主从井中被俘,中国经历了几乎四个世纪的动荡不安。
        杨坚建立的隋朝,以自己的爵位“隋”来命名。杨坚虽不是完全弄明白了“随”的内涵,但起码他是喜爱这个圆融和谐的“隋”字,天下各族从此融为一体、中国南北因而永不分离,中国大一统的历史终于再次成一种常态。我的好朋友蒋天径,专门对“随”与“隋”进行了详细的考据。以强雄的论据证明“随”、“隋”从春秋起就通用,同时找到南唐徐锴“随文帝恶随字为走,乃去之成隋字”是一种主观想象,毫无依据的哗众取宠。引用清朝学者王昶、鲁迅、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的质疑,还有大量“随”、“隋”通用的具体例证,纠正《资治通鉴》后的史书谬误。
       我认同蒋天径的看法,觉得“隋”造字的时候就是古人的对地域的一种认识,开始的“随”字就是“队”,表示这片土地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随着目光的伸展,知道了这片土地处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之间,炎黄的融合让长江与黄河永久成为一个整体,是中国南北融合的标识,其中蕴含和隐匿着民族最珍稀的融合元素。我觉得隋文帝杨坚真正深刻体味出“随”字的真正意蕴。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隋文帝杨坚用“隋”字命名自己开创的王朝,让民族的大一统成为永恒。虽然隋文帝杨坚没有胡人的血缘,但他成长于少数民族主政的环境,有着比血缘更深的胡人印记,更能认识和领会出胡人和汉人是兄弟,“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有这样的认识才能实现多民族的统一。吸纳与融合就是最鲜明地随州味道,到过随州的人,只要吃过一顿随州饭,就知道随州味道就是不咸不淡,不甜不酸,却有微咸微淡,微甜微酸。那是一种酸溜溜(儿)的、甜净凈(儿)的、苦盈盈(儿)的、辣乎乎(儿)的,那是一种给人很舒服惬意的感觉,地地道道的随州味道,其实就是中国东南西北在这里中和的味道。
        在杨坚看来,思想文化的吐纳、吸收、创新,相互间容纳和融合,才是一个民族成为统一体的根本。因此他开创了科举,建立了文官制度,用制度保障社会精英进入社会上层。这是用制度来保障思想的吸纳与融合。这种文化制度的建立,是从后天资格寻找社会的有效治理人才。显然,人的才气是不能先天遗传的,血缘关系的世袭产生的权力垄断,对社会发展进步具有巨大阻力。科举制如温暖的阳光,照亮了辽阔的地域、复杂的区域、不同的民族、无数的人群。想成为社会精英的人,就会勤奋努力,用自己的才能来维护社会的稳定,稳定不仅仅是给自己的出路,更是让社会呈进步趋势。
        不要以为科举制是选择学者和诗人,实际上是在为国家的治理拔擢管理人才。中国的官场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中国的家国一体就是齐家治国。这实际上就是让无数的家融成一个国,国是家的扩展和延伸。治好一个家、治好一个地方,再去治一个更大的地方。治好一个家,不一定是金钱和物质,许多家没有多少的金钱和物质,但一家人过得舒舒服服。有许多钱财的家庭,却搞的一塌糊涂。杨坚下诏:“建国重道,莫先于学,尊主庇民,莫先于礼。”“献书一卷,赉缣一匹。”献给国家一卷书,可以得到一匹细绢。缣就是质地细薄的丝织品。这卷书国家组织人来誊抄,抄完之后再还给你。经典就是教育人们齐家治国平天下,读经典就能够成为精英,就能够去让国家选拔。就是国家在吸纳和融合天下的精英,诱惑着每个正常人的心灵,这种诱惑与其说是在升华人的品性,不如说升华社会的文明。
       杨坚修建运河,就是用水的便利把分隔的地域连成一体。人们多以为是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实际上隋文帝杨坚开始这项伟大工程。公元584年开漕渠,引渭水,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名广通渠,这是大运河的开始。隋文帝杨坚有随州烙印,就知道中国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融合靠交通的便利,随枣走廊的重要,就在于“荆豫要冲”、“汉襄咽喉”的位置,总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据随州就能够北望中原、南锁荆襄。交通的通达就能够让中国的南北成为一体。如果南唐徐锴觉得隋文帝杨坚恶“走之”就不会把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连成一体。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是有运河这个大大的“走之”就永久融为一体。
        隋文帝杨坚建立的王朝伟大之处,不仅仅是用了一个“隋”字,而在于随国公杨坚明白了“随”的真正含义,中国的分裂是一种痛苦,是民族的灾难。中国的统一需要融合,这种融合首先是思想文化、再就是地域的连接通畅便利,文化的融合需要一种制度,以文化人,人得以教化,就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爱护。就能够顺其自然,只有不讲征服,就能够和谐。广阔地域空间的融合需要通道,通达需要具体的载体,在那个时代,最好的载体就是河流。麦克·哈特以一个西方人给出的理由,其实说明人间的文明不是分离,而是合为整体。
      可惜,“随”的深刻还没侵润到隋文帝杨坚的骨髓,这意味着他对“隋”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有利就用,无利则抛,这种急功近利让他少了融合人心的温度和柔情。《隋书》载:“尝遇关中饥,遣左右视百姓所食。有得豆屑杂糠而奏之者,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撤膳,不御酒肉者殆将一期。”老百姓吃豆屑杂糠,就不晓得开仓放粮。隋朝富甲天下,仓库的粮食够吃几十年。唐太宗说:“隋文不怜老百姓而惜库房。”顺应天地自然为道、顺应社会人心为德。对人心的感知缺失,也许与他少年时代清心寡欲的生活有关,让他开创的王朝多威少恩、多张少驰、多政少德。缺少温度和柔情的王朝无论多么伟大,都会被人抛弃。

2014年2月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15 贡献 +15 收起 理由
随天随地 + 15 + 1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7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文章写得太好了。

不过隋朝的历史或多或少都被后世污蔑了,因为写 《隋书》的是杨广的 亲表侄子李世民的史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7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随”是一种容纳、一种接受,也是一种随缘、一种顺应,实际上力量的聚集,没有定式和常形,要按照具体的情势,做理性的选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8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7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学习了,长知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合作伙伴|手机版|小黑屋|广告报价|联系我们|本站简介|无图浏览|随州网 ( 鄂ICP备11019817号-1 )

GMT+8, 2025-1-12 07: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9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