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情简介 小李在微信收到一条来自自称是公司同事小王的消息。对方称自己生病需要临时周转一笔钱看病,希望小李能先借给他5000元,并且承诺当天下午就归还。小李看到对方的头像和名字都和同事小王一模一样,而且平时和小王关系也不错,就没有多想,通过转账功能转给了对方5000元。然而,当小李下午找到小王提及此事时,才发现小王的账号被盗用了,自己遭遇了诈骗。 二、案例分析 1.信息伪装 在冒充熟人诈骗中,诈骗分子擅长伪装成受害者熟悉的人。在社交或工作平台上,他们可能会盗用他人账号,包括头像、用户名等信息,让受害者在视觉上产生混淆。就像前面小李在微信遭遇的诈骗,看到熟悉的同事账号外观,就容易放松警惕。在电话诈骗中,诈骗分子则通过提前收集的信息,如老同学之间的经历等,来伪装身份,使受害者难以分辨真假。 2.利用信任心理 这类诈骗主要利用了人们对熟人的信任。无论是同事关系还是同学情谊,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信任基础上的。诈骗分子正是看准了这一点,以熟人遇到紧急情况急需帮助为由,让受害者出于对熟人的同情和信任而不假思索地提供帮助,从而达到诈骗的目的。 3.制造紧急氛围 诈骗分子通常会营造一种紧急的氛围。比如声称项目紧急需要资金周转、出差遇到麻烦急需用钱等。这种紧急情况会让受害者没有太多时间去仔细思考和核实,从而仓促做出转账等决定。 三、风险提示: 1.核实身份 在微信或者其他社交平台上,如果收到熟人要求转账、提供敏感信息等请求时,一定要通过多种方式核实对方身份。比如在微信内,可以通过语音通话或者视频通话来确认是本人,也可以向共同的朋友或者同事询问该人的情况。 2.保护个人信息 自己要注意保护好个人在微信以及其他平台上的账号密码等信息,防止账号被盗用。同时,不要在不可信的平台上随意透露自己的工作单位、同事关系等信息,避免被诈骗分子利用。 3.提高警惕 对于突然提出金钱要求的所谓熟人,要保持高度警惕。即使对方能说出一些过往的事情,也不能轻易相信,因为诈骗分子可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了部分信息。如果涉及金额较大,更要谨慎对待,必要时可以向公司的安全部门或者警方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