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常常思考一些社会问题,也不知道对不对,和别人聊的时候,也不对路,今天写出来探讨一下。我认为人际关系是经济制度决定的,而经济制度是由政治制度决定的。任何朝代的更替都离不开百姓的支持和政治主张的宣传,玛丽主义以暴力革命、阶级斗争、乌托邦政治理想,依靠工人、农民实现了国家体制转换,就其本质而言与历朝历代的变迁并无两样。
人类大同理想使当家做主的百姓在经济上、政治上实现了基本的平等,彼此之间没有了地位不平等,便以同志相称,阶级友爱深厚而温暖。结合小时候的农村状况来说,过去“老人”了,湾子里的人都会很主动的帮忙,大概是在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湾子有个老人去世了,爷爷去那家帮忙打灶煮饭,他用臭泥巴缠稻草加上土砖,砌了个大锅用的土灶,帮忙煮饭、烧水,忙了好些天,我妈还去帮忙洗碗,那时候的餐具、座椅都是挨家借的。
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乡村还保留着相对淳朴的氛围,互助友好,细细地研究你会发现,尽管邻里之间也有吵架、斗争,但不会有很深的隔阂,过段时间又会“冰释前嫌”了,犹记得当初天旱防水的时候,村里的火药味特别浓,你争我抢的,骂战、斗殴时有发生,农民之间既有斗争又有合作,这种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是在低水平生产力下决定的。改开以后,大家各使“十八般武艺”,赚到钱的家庭相对没转到钱的家庭富了,由于经济条件上的不平等,或者叫差距,人与人心理上的隔阂渐渐地升起来了。如今更有扩大的趋势。如果纵向比较社会发展趋势,总体上是在进步的,是好的,如果横向比较,总体上是跟不上的,倒退的,80年代末,家家已经能有房有车了,虽然是瓦房、自行车,但是相对过去是变好了,相对其他人大家“你有我有全都有”,如今有的人住上高楼了,开上豪车了,不幸福的也有,什么原因呢?说明了物质的改善并不能提升人的幸福度,人们更渴望内心的安定,精神的富有,这社会啊,能别变得太快了,行不?这社会啊,能别跑的太快了,行不?
为什么过去没有这种别扭的心理特点呢?虽然改开政策是在78年,然而政策的实施在农村并没有带来什么明显的区别,无非是能卖点鸡蛋、生猪了,大家的经济条件基本在同一起跑线上,九几年后,有人找关系出去打工了,赚了钱回来,“一年土、二年洋,三年盖起小楼房”,依然坚持在土里刨挖的人除了羡慕但也并未感到生存的巨大压力,随着拜金主义逐步深入人心,金钱越来越成为维持家庭运转的重要的因素,一眨眼之间似乎什么都要钱了,什么都认钱了,农产品价格持续低廉,种田成本越来越高,成为亏损状态,以种田为业的农民,不得不离开土地打工,于是乡村空了,土地荒了。在爷爷的追悼会上,姑父说爷爷是勤劳的一生,平凡的一生,可这质朴的平凡勤劳让人有一种眼泪夺框的心酸,脑海里浮现出他老人家背着“烟子”捡牛屎、狗屎的情景……
古人说“穷则独善其身”,这个穷确切地讲是穷困,不是特指经济方面的。今天的人们更关注、忧虑自身的处境,哪有闲情关注他人呢?不是不想关注,而是无暇关注,无条件关注,实在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啊。人们更多地关注物质上的改善,加上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留给百姓的“蛋糕”越来越少,底? ?层百姓为了生存互相争得面红耳赤,哪还有友爱?不背后放枪算是好的了,这一点在公司、工厂的部门间体现的尤为明显。人人都渴望和谐友善、互助互乐的关系,从哪里来?经济制度已经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已经演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多么悲哀!我仿佛看到《我的叔叔玉莲》祈求的眼神,我仿佛感受到《变形记》中高尔变成甲壳虫的无助和凄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