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在农村,遇上哪家有红白喜事,那一定是全村的一件大事儿!主人家都会大张旗鼓,备上好酒好菜,请亲朋好友齐聚一堂。那时候,感觉吃的不是酒席,是那个幸福的氛围和那股热闹劲儿。搭棚子,砌炉灶,架案板 这个时候,自家的厨房显然太小太小~~必须搭建一个露天”厨房“才能伸展手脚。那时候,几乎每家每户都油桶炉子,易搬放,挡风,导热快。其实最早的时候还是泥巴灶,后来有了青砖、红砖之后,人们才开始用砖头砌一些临时的灶。烧木柴,那火叫一个旺呀,弱弱的问一下,有小伙伴趁那个机会烤红薯或土豆的吗? 由于菜太多,通常都会架块木板或者拼几张桌子,充当厨房操作台。 而且菜必须分门别类的摆放好,开席的时候直接端上桌。唉。这种壮观的场面只怕今生再也难得一见。准备锅碗、桌椅。 其实在那个年代,在农村,家家户户的灶台上都是这种超级大的锅。但是一家顶多也就2-3口,这个时候就必须去其他人家里借来用。不得不说,那时候农村人把那种互帮互助,充分利用资源的美德真是发挥的淋漓精致。 那些年,很少人出去打工,基本都在家种田。所以,人人都干体力活,成年人吃饭都是用大碗。而且农村办一次酒席,得要好几百个碗,所以,这个也得是到村儿里把各家各户的碗盘集中到一起。一桌八个人。“坐席”的时候按照辈分来区分位置,有的地方称一席(上席)、二席……有的地方称主席、陪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