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必看】随州网APP新手指南!商家信息发布指南2019,随州网最新招聘信息
随州生活百事通随州网标签出炉,快来看看你是什么标签?《版主手册》申请版主的快来哟
查看: 4755|回复: 0

曾随之雄 与楚交锋七百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4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长江商报消息   :
t01cda243353422efd1.jpg
  相对于同时期的其他诸侯国,曾国被发现的墓葬特别多,不仅如此,还出土了大量带有铭文的文物,这为廓清曾国文明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对比之下,“现在发现的西周时期楚国墓葬不多,而有铭文的铜器更是太少,现在要搞清楚楚国的早期历史,还是要有像早期曾侯墓一样的墓葬被发现才好。曾、楚两国关系七八百年,渊源太深,可以说休戚相关。”当说到近期在湖北枣阳郭家庙发掘的曾侯墓葬时,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十分感慨。
  春秋战国时代,相对中原国家来说楚人身份低微。尽管后来国力强大,但是当时天下人还是视荆楚为南蛮,无不拿楚人调侃。据当时人编写的寓言故事来看,经常有楚人画蛇添足,楚人南辕北辙,楚人刻舟求剑,楚人买椟还珠的揶揄笑谈。但是,当楚人自己“筚路蓝缕”、奋发图强后,历史就是另外一种图景了。
  楚国八百年,曾国七百年,相互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由监视警戒到唇齿相依再到委曲臣服,文明在冲撞交融中完成,在确定曾随实为一国后,诸多历史资料使得两国之间的交往更为明晰。
  曾国“临有江夏”重任
  传世典籍上能看到的最后一次关于曾国的记载,是在《春秋》中。这一年是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在与楚国配合一场围剿许国的军事行动后,便没有了对曾国的后续记载,古人也只说随(曾)国“其后不知为谁所灭”。
  周朝分封天下,按照五等爵位对国家等级排序,依次是公、侯、伯、子、男。楚人先祖虽然对周人有功,但为异姓,只被封为子爵。所以在极其讲究用词的《春秋》中,微言大义地称楚为“楚子”。最初,楚国受封地仅为二十多平方公里,后来楚人沿汉水南下,开辟疆土。而曾国是姬姓宗亲,为中原文化的嫡传。曾国先祖在天下安抚平定后,接受天子之命南下监视淮夷。
  “叶家山墓葬是公元前1000年,郭家庙是公元前700年,而曾侯乙墓是公元前400年。在诸侯国历史里面,这三段三百年的连续贯通,实属罕见!”在方勤看来,郭家庙文化正好是处于这七百年历史的中间段,而在地理空间上郭家庙又是曾国和楚国的交界处。时间和空间在这里交集,天然地成了打通历史脉络的关节要穴。“这是一个被人忽视的地方,我常常对人说,要想把楚国文化研究透,那就必须得把曾国文明研究透。”说到此处,方勤兴奋地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
  主持发掘叶家山墓葬群的黄凤春,在谈到曾国文明的重要性时,认为曾国文明可以折射出当时整个时代的背景。通过曾国文明这个渠道可以细致地了解西周一统时期分封制度下的格局背景,甚至对整个商周时期的历史研究都有重大突破意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周人为了不重蹈商人失败的道路,虽然在区域的划分上还是沿袭了商人的旧制,但在策略上发生了转变。其不同之处,就在于分封了自己的宗亲到各地为王。在北方分封召公,在东方分封周公旦,在南边分封南公,而在西边则保持朝廷内旧有大臣的管理。召公、周公、南公这三人被称为三公。
  虽然三公被分封到各地,但是其本人并不生活在其封地之内,都由他们的儿子奔赴封地,住食于其采邑之地。而这些始封者,都住在京畿之内,照样任官。召公受封后其子燕侯旨、燕侯克到了北方;周公旦受封后其子伯禽到了东方,而南公被封后,又是谁去了南方呢?史书上并无记载。
  “是曾侯犺、曾侯谏。这是通过发掘曾国文明后才知道的。而且和历史背景对应上了,这样几个重要的地方都有了姬姓诸侯把守。”黄凤春说。从这一背景,就可以看出与后世宗亲制度、宗法制度都有很大的渊源,这也就是“亲亲尊尊”的滥觞了。记载周朝礼乐制度典范的《礼记》上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由从血缘关系出发,从尊重值得尊重的人到亲近值得亲近的人,这便成了后世两千多年来不可变动的人伦准则。
  作为南公的后人,曾国被封到南方有明确的政治目的要实现,“王遗命南公,营宅汭土;君庀淮夷,临有江夏。” 曾国早期是一个大国,而与此同时,楚国则是一个小国。现在能找到最早的确凿有铭文的楚国铜器,则是要到西周中晚期,如2012年在宜昌万福垴出土西周楚编钟。
  曾楚化干戈为玉帛
  周昭王二十四年,周朝天子率领大军第三次大举进攻楚国。当时楚国的国力,根本无力抵抗周昭王的大军压境,楚国只剩下负隅顽抗的努力了。但历史在此时,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变。
  《帝王世纪》记载,“昭王德衰,南征,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船进王,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中而崩。”周天子因为楚人使出奇招,使得船在中途沉没,而丧命于汉水,终于南巡而不返。
  “但很多人忽视了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逨盘的铭文上记载,昭王伐楚后其子穆王还接着伐楚。”方勤解释说,这段铭文还引出了有关郭家庙曾国墓葬的重大意义。
  方勤认为,根据目前对郭家庙墓地的发掘来看,那里应该是两代曾侯的墓葬,其周边是围绕曾侯国君墓地的曾国贵族“公墓”。虽然只有曾侯絴伯有明确的铭文戈作为身份印证,而另一编号M21墓地因盗挖严重而无法找到带有铭文的直接证据。但根据墓葬旁的大型车马坑和符合诸侯身份的“轩悬”编钟木架、建鼓、玉器等多方面因素来看,M21墓主人也是一代曾侯。最重要的就是车马坑了,比现知同期规模最大的虢(guó)国车马坑的规模还要大。它可以直接反映出当时曾国拥有强盛的军事实力,而且还依然保持着与中原周王朝一样的纵向埋葬形制。
  昭王伐楚,必定要往西向汉水方向进攻,因为楚国在汉水之西。而从早期曾国墓葬所在的集中范围来看,叶家山地处的随州在汉水以东,再往西北走不到60公里就是枣阳郭家庙墓地。所以,曾国人应该是为了配合周天子攻打楚国的行动,主动向西前移,其都城也就迁到了枣阳附近,与楚国对峙江边。而根据当时的风俗习惯,诸侯的墓地就在都城附近,不会很远。楚人此时的军事力量还没有越过汉水以东,楚人后来才慢慢向东推进,使得曾国被迫后退。方勤还从土壤地质学角度分析郭家庙东边的周台遗址,认为春秋早期此地还是曾国人的范围,春秋中晚期楚国人就从西边打过来,占领了此地,还对曾国墓葬进行了大规模破坏。
  公元前704年楚武王伐随,公元前690年他死于第三次伐随的路上。之后楚人还在溠水筑桥,在随国境外建筑营垒。而郭家庙遗址在溠水附近以西。那么楚人攻打曾国必定要越过溠水才能往东攻打到曾国都城。如此看来,在公元前690年楚国人已经攻占了现在的枣阳郭家庙。此后,曾国人又从枣阳退回到随州附近,而在随州附近又发现了西周晚期的墓地,与考古发现再一次吻合。曾国春秋中晚期到战国中晚期的墓葬,后来先后在随州被发现,曾侯乙墓就在随州。这也就认证了传世文献的记载,“汉东之国随为大”。
  楚武王伐随死在路上后,在楚国秘不发丧的情况下,楚随签订了盟约。两国互相通婚,世代结盟。以楚国日渐强大的军事力量来讲,为何不一举消灭曾国,反而发出了“吾不得志于汉东”的感慨呢?为何在把周边的其他国家灭掉以后,还唯独保留下曾国呢?
  三面受窘,曾国委曲求全
  楚国想要做大,必须东进。根据历史学家何浩在《楚灭国研究》中的论断,生产发达、文化先进、军事实力雄厚的随(曾)国依然是楚人东进的主要障碍。到春秋中期,楚国势力更为强盛,曾国人依然坚决抗楚。随(曾)国人于公元前640年“以汉东诸侯叛楚”。但终被楚令尹子文于僖公二十年击败。国土日月削减,国势不断衰落。至此以后,曾国才沦落为“世服于楚”,成为名副其实的附庸之国。公元前506年,吴、蔡、唐联军攻入楚国的郢都,楚昭王奔“随”。吴国大军尾追而至,随人拒不交出昭王,楚人对此感恩戴德。
  东周中晚期后,王室衰微,各国之间相互征伐,天子号令几乎失去了作用。天下之势尽在楚矣。黄凤春认为楚不灭曾,可能是因为,“楚国强大后,但爵位很低还是子爵,就利用曾国作为跳板,与周王斡旋。常常通过曾国向周王提要求。楚王还是有忌惮于天子权威的担忧。”楚国人胁迫曾国向天子请求尊楚,提高楚国的地位,但是“王室不许”。后来被逼急的楚人就自命为王。
  黄凤春还认为,曾国之所以臣服于楚国,是为了要维护周王朝势力在南方的存在。使得周朝疆土在南方还能保存有一席之地。曾国一面要对付虎视眈眈的强楚,一面又要保存自己本国的领地,一面还要兼顾维系周朝正统的权威,已经是三面受窘,困难之极。此等尴尬的况味,反映在一段曾国铜器铭文上,“申固楚成,整复曾疆。”意思是,要继续加深与楚国的联盟的同时,还要让自己的疆土完整地保存下来。
  随(曾)人曾有文字记载此时心绪,“以随之辟小,密迩于楚”,而未被楚国所灭,真得依赖“楚实存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合作伙伴|手机版|小黑屋|广告报价|联系我们|本站简介|无图浏览|随州网 ( 鄂ICP备11019817号-1 )

GMT+8, 2024-11-26 20: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9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