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随州网 首页 文化 随州史话 志史 查看内容

抗日战争转折点上的大会战——《随枣会战》序

2014-3-31 16:23| 原作者: 章开沅| 查看: 104086| 评论: 0|发布者: 呆萌

分享到:
摘要: 一《随枣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两次随枣会战的纪实文学。我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大会战,打了22次,其中发生在湖北省境内的就有武汉保卫战、鄂西会战和两次随枣会战(第二次随枣会战又称枣宜会战)。两次随枣会战, ...


《随枣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两次随枣会战的纪实文学。
我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大会战,打了22次,其中发生在湖北省境内的就有武汉保卫战、鄂西会战和两次随枣会战(第二次随枣会战又称枣宜会战)。
两次随枣会战,分别发生在1939年5月和1940年的5—6月;作战地域在华中腹地的随县、枣阳、南阳、襄阳、老河口、荆门、荆州、宜昌一带。这一带地跨鄂西北、豫西南,千里江淮河汉,是鄂豫川陕的结合部,也是西南大后方的最后屏障。随县、枣阳是这一地域的要害部位,因为它两山夹川,前衔武汉,后接襄宜,地理学家和军事学家称其为“随枣走廊”。
武汉失守后,湖北成为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最前线。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在鄂北一线就相持在随县、枣阳一带。“随枣走廊”成为中日双方攻守焦点。《随枣会战》以随县、枣阳为视角,以历史的眼光俯瞰祖国腹地的反侵略战争,浓墨铺陈湖北民众和第五战区爱国将士守土侮寇的抗战史实,也冷峻叙述日军第11军的困兽之斗。其中有中日双方将帅关于战略运用、战场态势的宏观叙述,有关于双方攻守进退、军力和战争意志力较量的中观描述,也有具体作战单位作战经历、心态的微观追踪。作者这种叙事布局,视野开阔,脉络清晰,有助于读者从各个方面来了解、认识若干重要战役,为抗日战争的叙事提供了新的路径。
 

随枣会战是局部的,但作者把特定的局部放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全局背景上来叙述,显现了作品把握战争走向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
随枣会战,是日军占领武汉后攻掠襄宜、威胁重庆的图谋。这时,战争特点正在逐步显现伟人、领袖人物、军事预言家们的预见。
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有《论持久战》的战略预言,把抗日战争分为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日军占领中国的大武汉后,贪欲与能力之间已现矛盾,双方进入相持阶段。随枣会战正是抗日战争发生战略转折时刻的大会战。
中国国民党的要人们,白崇禧研读《论持久战》后概括了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著名军事家蒋百里认为,抗战的最后防线当在洛阳、襄阳、衡阳一线;蒋介石接受蒋百里的见解,将类似的论断写进国民政府1936年拟定的《国防计划大纲草案》。这就是著名的中国抗战“三阳线”的来历。
武汉、广州失守后,半个中国沦丧,寇深腹地,叩击“三阳线”,已经没有“空间”可换时间。战争转折点上的随枣会战怎么打?《随枣会战》的作者翻阅大量史料,寻访抗战老人,对随枣会战的我方与敌方战略走势的博弈作了客观叙述。随枣会战中,李宗仁统率的中国军队有坚守,也有退却,退却是战术上的退却。阵地战加运动战,以内线变外线,对付日军的“中间突破,两翼包抄”。抗日战争转折点上我国军队的战场退却,或曰转移,只能是有限的退却,有限的转移,而退却和转移是为了反击。随枣会战中,五战区的部队从阵地战转为运动战的过程中,转移的底线是从随枣到唐河、到襄阳,但不得越过本战区的范围。
此时,守土有责就是爱国精神,也是军人的本份、军队的纪律。在这样一种战场形势与同仇敌忾的背景下,《随枣会战》描述了一些爱国将领的迎难而上,视死如归。如上将张自忠战死十里长山,173师师长钟毅捐躯古苍台,陈诚将军临危受命星夜奔赴宜昌前线……还有84军173师517团团长凌云上的敌后游击,45军125师750团团长陈仕俊的孤军奋战……
相持阶段的敌方,作战也有了新特点,如第一次随枣会战,日军遇反击即退,退回出发地(随县城未退出);第二次随枣会战,日军有阳谋有阴谋,阴阳两手,攻下宜昌后旋即放弃,得知法西斯德国占领法国后立即复占宜昌;而为了攻占宜昌,又不得不放弃襄阳……《随枣会战》以尽可能还原历史,揭示相持阶段日军野心与能量之间的矛盾,在其尽量维持的强势后面,是侵略者无可挽回的颓势走向。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全民族的卫国战争,反侵略战争,民族解放战争。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在抗击日军侵略上形成各扬所长的作战分工,正面战场以国民党军队为主,敌后游击战、运动战以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主。两党抗日有分工,也有协作。这是主流。
随枣会战发生在大别山、大洪山、桐柏山和汉水流域,这一带山水广阔,有回旋余地,有利于运动战和游击战。在同一时空,《随枣会战》叙述国民党军队的阵地战+运动战和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的敌后游击战。正面战场,五战区李宗仁将军率部阻击、转移(撤退)、反击;敌后,李先念将军率所部新四军五师将士坚持白兆山根据地,破坏公路、截杀日军,搅得日军后方不得安宁。
《随枣会战》还写到了五战区一些部队被迫的敌后游击,若干来不及突围的团队,化被动为主动,敌后袭扰,发挥了没有预想到的战场作用;还写到了共产党的基层组织,为正面战场的部队化解急难,组织担架连上前线;新四军五师战地医院收治正面战场的伤员,医好后妥善送归。这些细节还原了历史,突破了陈旧模式和脸谱。
当然,五战区范围内也有国民党军制造“摩擦”的事件,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甚至有过30万国民党军包围中原解放军(新四军五师为骨干)的严重事件,这是不容抹杀的历史。但两次随枣会战中,国共两党的军队有过分工合作的共同对敌,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一段真实历史。
 

《随枣会战》写战争,写惨烈的民族解放战争。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战争中的人有高大与卑劣,有勇敢与怯懦;战争中的兵器有得心应手,有器不如人、以精神和血肉之躯来弥补。
抗日战争的战力、兵器对比是敌强我弱,过去我们在叙述抗日战争时,注重精神、气势和牺牲精神,这当然是应该的。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也是不科学的。抗日战争是挽救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战争,中国军人不乏牺牲精神,一排排冲锋,一排排倒下;一道道战壕,一堆堆烈士。面对凶残的日寇,爱国官兵乃至广大民众前仆后继,血肉堆为长城。为什么一对一打不赢,甚至二比一无胜算?除了兵士的素质、战场意志、战术的运用,还有没有别的因素?要不要涉及到兵器?《随枣会战》以主要笔墨写战争、写战争中人的基础上,注意到了战争中的兵器。兵士和兵器,构成战争中的基本战力。《随枣会战》的作者披阅资料,寻访老兵,披露了抗战当年普遍认为的敌我格斗平衡线,即我必须以3:1之兵力优势,方可谋求相持或胜算。
《随枣会战》的这种辩证唯物主义史观,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过去,展望未来。
战争中的军人需要良好的兵器,还需要足以果腹的粮食,这是抗战军人起码的需求。《随枣会战》从民国史、地方史、抗战军人的回忆资料中,追寻当年军粮供应的踪迹、军粮来源、军粮供给的标准等等,用珍贵的史料叙述了抗战后勤保障中粮食的至关重要。从而,勾勒了抗战军人战时生活的贫瘠,也讴歌了中国民众对于抗日战争的贡献。


《随枣会战》写两次随枣会战,但不止于这两次随枣会战,而是设立“走向胜利”一个专章,用简洁的笔墨勾勒了宜昌反攻、鄂西会战、石牌保卫战、老河口争夺战等随枣会战以后的会战、战役,试图把湖北境内抗战中后期的主要战役做一个全景扫描,让湖北这样一个重要省份的抗战,从武汉失守——多次会战——战场反击——武汉受降,有一个清晰的线条。这个线条,体现了反侵略战争从挫折到胜利的必然逻辑。
从两次随枣会战到鄂省全境抗战的勾勒,从抗战走向到战场角逐,从李宗仁、陈诚的正面战场到李先念的敌后游击,从史实到战场氛围的“还原”,从最高统师、各级将领到基层官兵的心理刻划,《随枣会战》全书尽显作者求实创新的功力与水平,我为抗日战争历史又增佳作深感欣慰,并向广大读者郑重推荐此书。
 

章开沅
辛卯初夏于
桂子山


路过

鸡蛋

雷人

握手

鲜花

最新评论

讲述
百姓家史——淅河铁桥上空的枪声(四)
城东旧事~~我的少年 我和姐姐历经一年多汉口孤儿院的艰辛,回到外婆家的稻草屋,时光到了1950年,...
百姓家史——淅河铁桥上空的枪声(三)
第三章 母子汉口逃难 流浪少年的活生生现实,及乡邻们各种共产党革命传闻,给寄居外婆家的母亲一...
百姓家史——淅河铁桥上空的枪声(二)
开篇以〖淅河铁桥上空的枪声〗为题.以两个中国现代史上的节点为引,写【百姓家史】.家庭,往往是...
专栏
个人专栏建设中…
随网文化频道近期将推出个人专栏,欢迎推荐或自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