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白云湖下的涢水东岸有一座古塔,此塔北临随州古城,南与随城山遥遥相对,塔身呈正八面体,锥形,七层,七丈五尺高,青砖条石砌成,人称文峰塔。 文峰塔是什么人建的?什么时候建的?为什么要建文峰塔呢?
一、镇妖塔。 据传在清朝末年,涢水河中有一条青龙成精,自称这里的大王,多次杀害地方州官。一位姓文的地方绅士根据高人支招在城南的涢水东岸建一座“镇妖塔”,塔内按照八卦图设置、南北方位,各层刻画菩萨呵护。塔建成后,随州从此政泰民安,风调雨顺,年年丰收。 文绅士死后,后人们为纪念他,就将“镇妖塔”改名 “文峰塔”。 二、状元塔。 传说李白路过随州,有个狂徒轻辱了他,激怒了天上的太白金星,从此随州人总是中不了状元。后来,有一个文人利用天门舅舅的关系,冒充天门籍贯入京考试,中了状元。随州的父老为了庆祝随州的第一个状元,决定造一座“文峰塔”。 文峰塔刚做的时候,砌不了多高就倒塌下来。砌了几次,塌了几次。一天,造塔的木匠觉得无事可干,就到街上替人箍桶。他沿街高喊:“箍桶呀,箍小的有小的,箍大的有大的呀!”街头的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头问道:“箍大的,有塔那么大的吗?”木匠一听“箍塔”受到了启发,叫铁匠打了几个铁箍,砌一层,箍一层。就这样,一座高高的文峰塔造成了。人们都说那老人是鲁班。
§历史记载§
相对于上面两个传说,史书却有着更为明确的建塔记载。 《随州志.卷十四.古迹》(以下所引《随州志》都系成书于公元1869年的清同治版本):“文笔峰在州南十五里回龙寺,建始无考。道光九年(1829年),邑绅黄开东劝杨秀才捐金重修,知州吕恂有记。” 《卷十五.寺观》:“回龙寺在城南十二里回龙山,雍正元年(1725年)建。‘拜彡’(注:合起来为一个古字,笔者不认得也打不出来。)家言地为州治文风所关,故建此寺。山下有泉,味极甘冽。” 公元1725年,在随州城南12里的(望城岗)回龙山兴建了回龙寺,当时在回龙寺这个地方原本有一座不知建于古代何时的“文笔峰”,所谓的这个“文笔峰”就是古“文峰塔”。此后过了104年的道光九年(1829年),随州的杨秀才捐资在回龙寺重修文峰塔,知州吕恂为此专门写了一篇《重建文峰塔记》。光绪十年(1884年)5月,知州主持在城南沿用文笔塔名另建一座宝塔,通称文峰塔。 简单地说,杨秀才1829年重修文峰塔的时候,在回龙寺里面原本矗立着一座“文笔峰”(塔),当时的知州吕恂解释:“因为随州这个地方有一座建于古代的文峰塔,所以唐宋元明时期随州的忠臣孝子文人学士层出不穷,但是由于明末的兵荒马乱,这座古代的文峰塔遭遇战火倾倒了,所以本地的杨秀才慨然出资几百两白银重建文峰塔,以此为随州‘文运宏开’做出贡献。”
§褪去光环的传说仍然是精彩的传说§
文峰塔因何而建?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说是清代涢水青龙成精,姓文的绅士因而建“镇妖塔”之说,实在太过不着调,纯属民间故事了。 现有的史料和“状元塔”的传说倒是相当契合。 首先,1829年重建文峰塔的时候,在原址上已有一座不知建于何时的古塔,而且正是因为有了这座名称为“文笔塔”的护佑,随州人才代代迭出,这说明建于古代的文笔塔在当时百姓的心目中就是一座“状元塔”。其次,随州这个地方倒确实出过一位状元!这状元就是4岁来到随州、在随州生活了18年然后参加京师考试,考中进士第一名的欧阳修。“状元”这个称号,是自隋唐设立科举考试以后才有的,北宋的欧阳修绝对够资格称得上是从随州走出来的第一位“全国高考状元”!第三,欧阳修考中状元,与“状元塔”传说的情况也十分相像。北宋天圣元年(1023),十七岁的欧阳修参加科考不中,天圣四年(1026),自随州荐举礼部第二次应试,又名落孙山。天圣六年(1028),他带着《上胥学士偃启》的文章,登门拜见在汉阳府任地方长官的胥偃,胥偃见书之后,爱慕其才,十分器重,留在门下并于同年冬天带到汴京,天圣八年(1030),欧阳修参加庚午科礼部考试,这才被列为进士第一。 也许有人会质问,如果说随州因为欧阳修而兴建一座“状元塔”, 却又为何不见欧阳修的任何相关记载?这是因为,修建状元塔的人也许是欧阳修的儿时好友李佐,也许是其他希望子弟仕学有成的地方绅士,这些人既无功名成就,自然不载于史册。欧阳修一生四处为官,各地都留有事迹遗址作为百姓追思,却也不是事事都勒石记录下来了。百姓仰慕欧阳状元的学识和文运,建塔以记盛事,也是最正常不过的。欧阳修以随州学子身份两试不中,正好契合了“状元塔”传说的曲折情节。 《随州志》多次提到欧阳修是随州文运昌盛的代表,说明了随州人一直念念不忘这名随州土地养育的状元郎。欧阳修幼年时家境贫苦,以22岁的青春年华少年高中状元,这不正是中国戏曲经久不衰地演绎的“朝为放牛郎,暮登天子堂”的才子佳人的故事蓝本么? 延续至今的“文峰塔”传说,记载着中国文人千载以来一直萦怀的状元情结,所以说,褪去文峰塔的传说光环的真实历史,仍然还是我们现代人眼中的精彩传说。
§文峰塔祈福得祸了吗§
有一个说法:就在杨秀才重修文峰塔26年以后,咸丰五年(1855年),大洪山赵邦壁起兵与太平天国义军一起攻陷随州城、德安府,以风卷残云之势,搅得随州天翻地覆,以致于咸丰帝降旨,对随州读书人“暗踏十科”(3年一科,1856年—1886年),也就是30年之内省试、京试不得录取随州籍学子,以示惩戒,此后的许多年,随州的学士就没有出头之日。 经查《随州志.卷二十二.选举》有这样的记载:乐正宣,同治元年壬戌科进士(1861年),任甘肃隆德县知县;刘炳藜,同治元年壬戌科(1862年)补行辛酉科举人(1861年);杨斗光,同治三年甲子科举人副榜(1864年)。 也就是在所谓的“暗踏十科”一说的第四年,随州出了一名进士乐正宣,考中后任甘肃隆德县知县,同年随州还考中了一名举人刘炳藜、恩赐一名举人汪长青,在所谓的“暗踏十年”的第七年,随州又中一名举人杨斗光。根据《随州志》记载,没看出来在赵邦壁大洪山起义之后,随州的科举出现明显被封杀的情况。一些读书人高考没考上就归咎于清廷实行了“暗踏”的潜规则,可别人还是一样地中进士、中举人。 如果说不录取随州士子的意思指的是不录取“生员”(秀才)的话,那就是公开取消随州所有学子的高考资格,这不叫“暗踏十科”,而是“明踏”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己考不出好成绩,可不要只会怪监考官哦~ 愿文峰塔继续庇佑随州人文的繁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