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随州网 首页 文化 随州史话 人物 查看内容

欧阳印象

2014-1-4 00:00| 原作者: 孑孓| 查看: 102412| 评论: 25|发布者: 呆萌

分享到:
摘要: §前言§ 北宋年间,从随州这一偏僻小地方走到中央政府的欧阳修,其在文化界的地位相当于武侠小说中的武林盟主,一直被称为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4岁丧父,由其母郑氏从江西老家永丰县(古称吉州庐陵)携至随州投奔 ...
§前言§
    北宋年间,从随州这一偏僻小地方走到中央政府的欧阳修,其在文化界的地位相当于武侠小说中的武林盟主,一直被称为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4岁丧父,由其母郑氏从江西老家永丰县(古称吉州庐陵)携至随州投奔叔父欧阳晔,22岁离开随州赴京师开封应试考取进士科第一名,授将仕郎,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欧阳修27岁,正月出差去京师开封,顺便到随州叔父欧阳晔家探亲,当年农历十月,应随州李秀才请求,作《东园序》。正是这篇《东园序》引发了大家对欧阳修的随州印象的议论。

路过

鸡蛋

雷人

握手

鲜花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孑孓 2014-1-4 00:39
本帖最后由 孑孓 于 2014-1-4 09:26 编辑

§陋.下州§
    欧阳修在《东园序》里说了自己对随州的评价:
    一、“怪其山川土地,既无高深壮厚之势,封域之广与郧、蓼相介,才一二百里,非有古强诸侯制度,而为大国,何也?”
    随州是丘陵地带,无高山大川,且面积狭小,奇怪的是这个地方怎么成了一个春秋有名的大国了。
    二、“今虽名藩镇,而实下州,山泽之产无美材,土地之贡无上物。朝廷达官大人自闽陬岭徼出而显者,往往皆是,而随近在天子千里内,几一百年间未出一士,岂其庳贫薄陋自古然也?”
    随这个地方在宋代设为州,其实山上水里、土地田野都没有象样的特产,更重要的是离京师这么近,几百年间却没有出过什么有影响的人物,所以,随州虽然名义上是一个藩镇,其实是一个“下州”。
    三、随州的出产不丰富,乡民大都贫困,即使遇到丰收年景,富足的地方乡绅也不知道建个园子种点花草来欣赏,也就是说玩都不会玩出个名堂!

引用 孑孓 2014-1-4 00:40
本帖最后由 孑孓 于 2014-1-8 06:25 编辑

§北宋的随州故事§
    被欧阳修这么一说,随州的薄陋真是让人惭愧,为何在欧阳的心中随州如此地不入流?
    大家都知道欧母画荻的故事,主要是说欧阳修在随州小时候很穷,他母亲买不起笔墨,就用荻草在地上写划用以教小欧阳识字。我们前面说过欧阳修母子俩是到随州来投奔他的叔父欧阳晔的,而欧阳晔在随州担任推官这一官职,难道他叔叔对孤儿寡母很刻薄,以至于在欧阳修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什么不好的心理阴影么?
良好的家庭环境
    欧阳修是一个标准的官二代,他父亲是一个法官,执掌过犯人的生死大权,死在泰州推官的任上,他叔叔欧阳晔是随州的地方法官。关于欧阳晔的先进事迹是这样介绍的:随州大洪山奇峰寺聚集僧人数百人,(省)转运使怀疑他们蓄积很多财物因而僧人从中取得不正当的利益,命令欧阳晔前往登记核查。僧人用一千两白银贿赂欧阳晔,欧阳晔笑着说:“我哪里用到这些东西?不过你能听我的话吗?今年是大荒年,你们有蓄积的粮食六七万石,能全部把它们交纳给官府来赈济百姓,那么我就不登记检查你们的财物了。”僧人高兴地说:“好。”(随州)饥饿的灾民依赖这些粮食得以全部活了下来。
    欧阳晔不但是一个廉官,还是一名能吏,更是一个关爱亲族的慈善长者,他对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郑氏对这个小叔子也很感激,常对欧阳修说:“你父亲去世得早,你没有来得及听从他的教诲,你现在要好好跟着你的叔叔学,他的相貌行止跟你父亲都是一样的。”
    欧阳修对他这个叔叔的评价是:明足以决于事,爱足以思于人,仁足以施其族,清足以洁其身。
    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也是一名清廉的法官,他49岁中进士开始做官,到59岁去世时没有给寡妇幼子留下什么钱财,反倒要让欧阳修母子万里投奔亲族;欧阳修的叔叔欧阳晔身为一名执法人员,面对奇峰寺和尚千两白银的贿赂不为所动,一心想着的是灾民,没有收下黑钱给自己的侄子买学习用具,连累得郑氏只好拿荻草作笔列沙为纸地教孩子读书识字。——清廉、勤俭的家庭教育,对欧阳修的健康成长必定起到了良好的言传身教的作用。
温馨的友邻氛围
    欧阳修所处的随州小城,物产不富饶,士绅不潇洒,他家却独独与城南的大户李家来往频繁。这个李家很注重孩子的学习教育,小欧阳常常跟李家的小孩子们一起玩耍,后来他在《东园序》中饱含深情地写到:“小的时候我跟李家的一群小孩子常常在李老先生的家中玩,看到李老先生亲手种植一棵又一棵的奇草秀木,经常多天连续去园林中照料。后来李老先生去世,儿子李尧辅(名佐,字尧辅)当家后,又在园林中修建亭阁,布置得更加秀美。我长大以后出门赴考、为官,没有机会再去东园游玩,这一次出差顺道拜访我的叔父,重新来到东园,主人尧辅领着我登上亭阁,一点一滴地指给我看小时候的景色,看到那时的小树已经长到很粗壮,那时的大树已有衰老的样子,那时种下的花草也已经非常繁茂,不少已经开花结果。我问起尧辅的孩子,跟我的孩子大小也差不多。说起以前的事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然而却象是刚刚发生的昨天的事,大家都很感叹人生徘徊却又无法回到过去。  唉!我现在出门为官四方奔走,也不知道下一次再回到随州城南东园中,再次登上这个亭子,又是多少年以后的事啊!如果有机会再来,那时东园的景物的变化又是多大呢?说不定亭子的大梁开始有了虫蛀,墙瓦也许开始有了缝隙,园中景石又多了岁月的痕迹了吧!随州虽然是一个薄陋的小城,并不是我的祖藉,但是我是从小在这里长大的,又怎么忘得了随州这里的人和感情哪!”

引用 孑孓 2014-1-4 00:41
本帖最后由 孑孓 于 2014-1-8 06:27 编辑

§国士眼光§
    既然随州对欧阳修的成长有如此重要的影响,也留下了他成长时期的丰富回忆,却为何欧阳先生视随州为一个陋的“下州”呢?
    上文说到公元1033年欧阳修回随州省亲,写下了为后世随州人所纠结的《东园序》,其实直到1033年的时候欧阳一直走的是上坡路,行的是顺风船,除了幼年不幸,他的学业、考试和仕途一直都很平坦,到公元1034年的时候欧阳的命运开始发生改变,而这个改变是由他自己引发的,命运也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1034年,北宋名臣范仲淹因为上奏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主动出头为范仲淹上书辩护,结果被贬为夷陵(湖北宜昌)县令。
    话说宋代的推官职务比较复杂,欧阳修的父亲和叔父的推官、判官职务基本上相当于法官,而他自己的这个西京(洛阳)推官更有幕僚的意味,在官僚体系中还算不上什么够级别的官员,如何直接上书支持贬官?看来似是书生意气,其实却是国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扯了这么远,主要是想引出刚写完随州李秀才家《东园序》的欧阳修第二年在人生正得意的时候,被贬到夷陵去当县令了。欧阳大文豪到了宜昌以后,写了一篇《夷陵县至喜堂记》,说:“峡州治(管理)夷陵……地僻而贫,故夷陵为下县,而峡为小州。”
    有点无语,欧阳修28岁前写的这些文章当时都已经被人抄写转发了吧,估计后来整理文稿的时候,也没法找到随州的李秀才、峡州的朱公讨还原稿修改一番。两篇文章起首都说随州、峡州是小地方,物产不咋的,人物也不风流,看来没多少地方入得了他的法眼哪,其后笔峰一转,先抑后扬地抒发了自己的怀念、喜爱之情。
    也许是当年从随州出发的全国高考状元欧阳修同学去了京师开封一趟,开阔了眼界,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随州,从而对随州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反省意见吧。
    不过在那时士人的眼中,随州作为以中原为中心的南蛮地区,确实普遍地被看作是乡下边区,说她陋也不算非常过份。欧阳修的好友梅尧臣后来有一次写诗慰问在随州做官的尹沫,就说:“驿使话汉东,故人迁谪处。所居虽非居,有树即嘉树。日膳或鸡肫,时蔬多荀芋。夜堂蛇结蟠,昼户鹊噪聚。著书今未成,爱静已得趣。”——吃的住的完全看不上眼。

引用 孑孓 2014-1-4 00:42
本帖最后由 孑孓 于 2014-1-6 00:58 编辑

§有家即美§
    有人说欧阳修不喜欢随州,所以后来为叔父欧阳晔办丧事的时候,将其安葬随州而迁至安州应城高风乡彭乐村,这原因其实很简单,倒是与喜不喜欢随州无关,欧阳修写墓志铭的时候解释过:“(公讳晔……)彭城县君刘氏之室为曾孙……”。
    欧阳修在写《东园序》的时候充满了对儿时的怀念感情和不知何日再来随州的怅惘,因为这个时候他已经在河南襄城县购买了一处田产,1034年被贬官后写诗道:“路尽见家山,欣然望吾庐”,以此表达自己在河南襄城住得是多么的舒适。
    欧阳修此前从未到过襄城,为何在这里定居下来并且住得还很欣然呢?原来,欧阳修还有一个胞妹嫁给了襄城大族张龟正。我们说过欧阳修4岁丧父,那么他这个胞妹当时就更小啦,现在欧阳修出仕为官四海飘泊,其母郑氏自然更愿意跟着小棉袄幺姑娘一起住着,于是孝顺的欧阳修也就在襄城置下房产,陪着母亲和妹妹、妹夫一起定居下来,正所谓“娘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家就是最美的地方。
    欧阳修分别在洛阳、宜昌、滁州、扬州、颖州(阜阳)当然还有开封等多地为官,还多次出差到外国(契丹等),作为兵部尚书也分管过青州军事,说得上是以天下为家,一直也没有在祖藉庐陵(永丰)置业。或许是在滁州、颖州为官时爱上了那里的山山水水,也或者是被其好友安徽人梅尧臣所鼓动,最后定居于颖州,至今阜阳市颖州区还建有欧阳修公园,而河南襄城的老宅子则留给了第四子欧阳辨,襄城县欧营村还有欧阳家族一千多名后裔。

引用 孑孓 2014-1-4 00:42
本帖最后由 孑孓 于 2014-1-4 10:07 编辑

§戏说§
    网络上有一个很早流传的假设推论说,如果当初丘处机不走刘家村,金兵和完颜洪烈就不会到刘家村追杀,郭靖的生命就没有那么多传奇而平平安安地在刘家村出生,也不会流落到蒙古;没有郭靖的帮助,铁木真就会死在札木合手里,蒙古就不会统一,蒙古不统一就不会西征,火药就传不到欧洲,欧洲就没有了文艺复兴,也就没有大航海,欧洲就一直会是小国混战;完颜洪烈没有得到包惜弱,就会全心参加权力斗争,金国因此也会内乱;南宋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通过大量的海外贸易,会逐渐壮大成为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所以说,都怪丘处机,去什么刘家村呢!
    由此可以类比: 公元1017年时10岁的欧阳修在随州城南的李家东园里玩耍时发现了《昌黎先生文集》,假若李老先生是一个小气之人不借给小欧同学阅习,小欧同学就不会对唐代韩愈的古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果欧阳修没有喜欢上言之有物的古文,以后就算科举考试得了第一名,也不会在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时提倡平实文风,苏轼苏东坡就不会被欧阳欣赏获得全国第二名;假若苏轼没有因为欧阳改革北宋文风的举措而一朝成名天下知,就只能是四川眉山一个平凡的读书人,我们则再没有机会欣赏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语,也无法对月抒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幽思——所以说,我们现在的人得多么地感谢随州城南东园的李尧辅和他的老爷子啊!
    一哂~

引用 老三届 2014-1-4 07:18
先坐沙发!手机浏览,收藏了。—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引用 桃花姐姐 2014-1-4 07:31
蝴蝶效应。
哈哈。
引用 宁静的身 2014-1-4 07:31
顶帖。
引用 老三届 2014-1-4 08:50
本帖最后由 老三届 于 2014-1-4 08:53 编辑
孑孓 发表于 2014-1-4 00:42
§戏说§    网络上有一个很早流传的假设推论说,如果当初丘处机不走刘家村,金兵和完颜洪烈就不会到刘家村 ...


拜读孑孓君关于历史名人欧阳修的《印象》帖文,感触多多.......
A)对孑孓君帖文的写作风格,文学造诣,帖文元素......等,窃以为不宜去渲染,免落俗套.一句话:全才,品学皆优,文学功底了得!
B)从孑孓君的帖文,深感随州网打造【文化频道】的不易!自改版后的《文化随州》分区,孑孓君发表精品帖文章挑了大梁.如有更多的文化精英关注.随州网的文化氛围,将更上一层楼..
C)对史,对家乡随州史的关注和研讨,如果能形成一个兴趣圈子,利用随州网这个平台,进行线上交流发声,探讨与争鸣.线下定期一聚.称作【随网下午茶】,大家AA,煮酒论史,如能做到"百家讲坛"境界,水到渠成地搞个例如《随史》类学会社团,出版期刊.在下今已求得一领军人物,付教授职称.随州新闻界,摄影界名人,炎帝神农研究学会付会长.
引用 封江游子 2014-1-4 08:55
建议推荐这个文章发表在随州报。
引用 滴水百合 2014-1-4 09:06
写的太好了,很有文化内涵呀
引用 孑孓 2014-1-4 09:24
本帖最后由 孑孓 于 2014-1-4 09:56 编辑
老三届 发表于 2014-1-4 08:50
拜读孑孓君关于历史名人欧阳修的《印象》帖文,感触多多.......
A)对孑孓君帖文的写作风格,文学造诣,帖 ...

我的出发点很简单,收集随州名人轶事,回顾随地历史风云,通过“随州史话”版块让外地人了解随州文化,也让随州人更加熟悉自己的家乡历史。
坚持、认真地走好每一步路,走到一定的距离,是回顾总结的前提,现在您的赞誉言之过早。
欢迎大家参与讨论和批评。
引用 雁过留声 2014-1-4 10:03
很是畅快淋漓。
引用 明月清泉 2014-1-4 11:04
仰醉翁之达观
叹东坡之洒脱
赞楼主之渊博~
引用 ~云淡风轻~ 2014-1-4 16:21
这篇我算是看懂了,上回那个看到头大啊。坚持在你这儿充电,学好随州文史
引用 ~云淡风轻~ 2014-1-4 16:56
本帖最后由 孑孓 于 2014-1-5 19:24 编辑

我的个神,你咋就认为我是在激作你咧?
引用 随天随地 2014-1-4 17:42
欧阳修对于随州其实是出于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心理

他对于随州如何的苛责,言随州如何的不堪,其实只一句:“随虽陋,然予乡,岂能忘情于随哉!”足也!
引用 孑孓 2014-1-4 18:28
随天随地 发表于 2014-1-4 17:42
欧阳修对于随州其实是出于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心理

他对于随州如何的苛责,言随州如何的不堪,其实只一 ...

有道理.
引用 凡人凡川 2014-1-4 22:16
写得很全面。很不错,是位对随州历史研究的有心人。

查看全部评论(25)

讲述
百姓家史——淅河铁桥上空的枪声(四)
城东旧事~~我的少年 我和姐姐历经一年多汉口孤儿院的艰辛,回到外婆家的稻草屋,时光到了1950年,...
百姓家史——淅河铁桥上空的枪声(三)
第三章 母子汉口逃难 流浪少年的活生生现实,及乡邻们各种共产党革命传闻,给寄居外婆家的母亲一...
百姓家史——淅河铁桥上空的枪声(二)
开篇以〖淅河铁桥上空的枪声〗为题.以两个中国现代史上的节点为引,写【百姓家史】.家庭,往往是...
专栏
个人专栏建设中…
随网文化频道近期将推出个人专栏,欢迎推荐或自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