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大家讨论欧阳修,将我写的一题发上,沒很好校对,欢迎提意见。
欧阳修为何说“岂能忘情于随哉”? 欧阳修(公元1007——1072)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都在积极从事政治活动及文学创作、史书编纂工作,对北宋中期的政治及文风都带来较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年仅4岁的欧阳修因父病逝于泰州,便随母亲郑氏到随州投奔叔父欧阳哗。欧阳哗任随州推官(审判官) ,为人正直严明,以廉洁闻名当时。由于家贫,欧阳修在母亲的教导下,常以芦杆当笔,沙地作纸学写字,故有“获画学书”的典故。十岁时,家更贫,就借书抄诵。随州城南有大姓李氏,其子李佐十分好学,与欧阳修来往甚密。一天欧阳修在李氏书簏中看到韩愈文六卷,便借回阅读,爱不释手,并刻苦钻研,用心揣摩古文的写作诀窍,决心使自己的文章能赶上韩愈。 宋天圣元年,17岁的欧阳修应举,试题是《左氏失之诬论》。他在文中写道:“石言于晋,神降于莘。外蛇斗而内蛇伤,新鬼大而故鬼小”。因所撰赋失官韵而落第。两年后再试,又未取。天圣六年,22岁的欧阳修被汉阳军胥偃留置门下。23岁赴京师汴梁(今开封)应举,经三次考试均获第一,又经殿试,以甲科第1 4名进士及第,被任命为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在他27岁时,还专程回随州看望叔父。他还常与随州的好友书信往返。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他童年的好友李佐修筑亭园,欧阳修为之作《李秀才东园序》。他在序中写道:“随虽陋,非予乡,然予之长也,岂能忘情于随哉!” 意思是:随州虽然偏僻,也不是我的故乡,但它是我成长的地方,怎么可以忘记我与此地的感情呢!字里行间,流露了他对随州的依恋之情。欧阳修还为随州亲友写有《答连职方》、《与郭秀才书》、《上随州钱相公启》。 欧阳修“仕宦四十年,上下往返,感世路之崎岖”。他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被贬为夷陵(今宜昌市)县令。不久,任乾德(今老河口市)县令。过了一段时间,欧阳修复职为馆阁校勘。庆历三年,入谏院任职,成了谏官。他议论朝廷政事坦率而恳切,见义勇为,犯忤权贵,排击奸佞,因而数度受到保守势力的诬陷。在他62岁时,一再请求辞官。依宋制,年满70岁才能退休。欧阳修直到65岁时才以太子少师的官衔退辞。次年病逝于颖州(今安徽阜阳),葬于新郑县旌贤乡,追赠为太子太师。 欧阳修一生所最为后人注意的,主要是他的文学成就。唐宋古文运动就是分别在韩愈、欧阳修的倡导下发展起来的。他以自己崭新的文风及较高的艺术造诣震惊了当时的文坛。他与宋祁合修的《新唐书》,自撰的《新五代史》,在中国史学上具有重要地位。他还不遗余力地奖拔人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经他的揄扬,都成为当时的名人。
欧阳修的著作编定成集的现存153卷。 随州人为纪念欧阳修,明代曾建有白云书院(今神农公园内)。 参阅《欧阳修全集》、《宋史》、《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东轩笔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