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方言大观》之第一章 随州方言的文化属性 转自
竞天的博客 第一章 随州方言的文化属性 每个地方都有方言,每种方言都有其文化个性,也都有其文化归属(共性)。而且共性往往比个性更重要!就像一个人的姓,无姓的人,不仅身份难以确定,在社会上还会遭人白眼。假若还能攀上“贵姓”,你就自感高人几分。倘若与反动派连上了宗,那就算你倒霉。本人在儿童时代,就被称为老蒋了,而且是在“打倒老蒋!”的一片口号声中长大。尽管大家只是开玩笑,在我的心里却是别有一番滋味。 如今的随州方言,无疑属于中国北方方言区。据专家考证,全国汉语区内,有四分之三的地盘讲北方语。随州地处华中,而且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是汉族,不讲北方语才奇怪呢!尽管历史上曾有过几次大移民,湘、赣、粤来了不少人,还成立了各种会馆什么的,但都不碍事。如同一缸清水里滴进几滴墨汁,开始还浓得化不开,过一阵子就被稀释得无影无踪,而且那水会变得更清洌。这只是指秦汉以后至当代的事。此前的情况,正待我们去寻根刨底。将来嘛,那就说不定了,随着人口流动的频率加剧,财富转换的节律加快,传媒旨趣的变动不羁,跨区域、跨国际的婚姻习以为常……方言只会越来越变得没有个性,这是不可逆转的事实,是任何语言学家都阻止不了的历史进程。即使像我们这些固执的保守主义者,也像当年拒听流行歌曲那样,时间一长,再经社会漕几漕,就见多不怪了,也跟着别人哼起了“就像老鼠爱大米”。 然而真到了共性完全淹没了个性的那步田地,我们也就没有必要来讨论随州方言了。现在之所以必要,是因为随州人还在大讲着随州方言,而且还会讲很长很长时间,如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样漫长而持久。一个不争的结论是,语言是与政治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如英国学者戴维·克里斯特尔编纂的《现代语言学词典》中所讲:“当人群之间有地理上的阻隔或有社会等级的差别时就会有方言产生。”也会有方言存在。 在“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时期,随人完全讲的是随地土话。此前的随州方言,纯属炎帝文化。到了秦楚之争后,为了生存的小国寡民们便朝秦暮楚,不得已学起了秦腔楚调。他们带着浓重的随国地方口音,讲起话来嘴里就像含着烧萝卜,秦腔不像秦腔,楚声不似楚声,完全裹不“秦楚”了。于是便产生了“不秦楚”的民间故事。秦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书同文,车同轨”的文化政策,“秦楚”也便改成了“清楚”,意思是要“清除楚人”的一切隐患和影响,让秦政权纯而又纯。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文化的顽强性是刀枪所不能斩杀的,它的发展前景只能是融合。 炎黄文化融合后的随州方言,逐渐由南方方言区演变到如今的北方方言区。它当然还在变。二十年前,我们称姓“江”的乡亲们还是老“刚(江)”、小“刚(江)”,可现在不了,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称呼:老“江(jiān)”、小“江(jiān)”。我们真地要像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来抢救随州方言。不然,就愧对“炎帝神农故里”这个世界华人朝祖的圣地了。 最古老的原生态语汇:“睡高高”、“吃脒脒”…… 我们不得不再次回答那位专家在首届编钟节上的提问:“随文化到底属楚文化,还是属中原文化?”这话问得我们有些不高兴:“编钟就摆在那里呢,它可是独一无二的呀!”《山海经•海内经》上说:“炎帝之孙伯歧生鼓延,是始为钟。”遗憾的是,这一典藉似乎并未引起专家们重视,节上所提交的所有论文,只字未提这一背景:钟自随州始,也最终在随州臻于完善,达到艺术最高峰。可编钟能说明一切吗?人家的问题还是问题,他们需要更多的证据和事实,才能作出更准确、更合理的权威判断。权威!这话谁都能掂出份量来。没有权威发话,我们吼得再响、吼破了嗓子也白搭。经院学派与田野学派永远是矛盾的,就像政治上的朝野之分。这就是话语权,这就是现实!你瓷糙么事?有精力、有时间、有毅力,你就去脚踏实地地干点粗活儿、笨活儿,把那些别人看不上眼的破铜烂铁、破衣烂衫、废纸废料、白菜帮子、萝卜缨子统统收拢来,一锅煮了,或许能像居里夫妇熬沥青一样熬出点名堂来。哪怕什么也没熬出来,却为那些有话语权的专家们提供一点有价值的原材料,也算是尽到了一个随人应尽的义务了。我们现在就来做这个工作。
我们时时惊叹着语言变化太快!方言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几年前,剃头师傅还挑着挑子满街转,现在连农村山沟里也见不着了。到处都是发廊、美容院,你还拿“剃头的挑子——一头热”,来形容一对男女“你热他不热”的恋情时,谁还搞得懂?“癞蚪爬在凌冰上——半边儿热”还凑合,生在乡下的小青年还能看到学名叫做蟾蜍的癞蛤蟆。 但有些最基本的东西是不变的,就像遗传基因一样。中国的汉字千变万化,“人口手,山水田,马牛羊”这几个基本的字型却永远不变。“认字无别法,只须认半札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只看一眼,你就从半札儿或半头儿上,猜出来了:巴巴、马马、耶耶、乃乃。汉字最多的是这种形声字。
文字符号如此,语言符号也如此,表达吃穿住行的基本词汇也不会变。 我们先说吃。一个小孩呱呱坠地,张开口便是寻找母亲的乳头。对于孩子的这种动作该怎么表述?北方人叫吃奶,南方人也叫吃奶,离我们最近的周边地市如信阳、南阳、襄阳则叫吃妈妈。惟独我们随州人别出心裁,叫“吃脒脒”。这一叫何其伟大!脒者,米也。米是稻耕文明出现后的概念,是炎帝神农时代科技领先的具体反映。神农最早在这里栽种水稻,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提升了人们语言表达的艺术高度。妈妈有米吃了,娃娃当然也就有脒脒吃了。这种生活改善后的喜悦和自信,还延伸到家养动物的吃食上。我们唤财财儿(猫)吃食:“脒脒——”!这种像对娃娃一样亲热的呼唤,决不是当代人对宠物的格外示好,而是猫能捉那些糟蹋粮食的老鼠,有效地保护了人们的劳动成果,可谓功不可没。我们唤狗吃食也赋有这种奖励意味:“狗饿——”!这也是因为粮食多了,对能够守卫家门,保护主人财产安全的狗子,饿了同样可以分享一点主人吃过的残羹剩饭。有什么样的生存方式,就有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就是这般紧密,存在决定意识的哲学基本原理在此得到了最直接最充分的体现。 我们再说穿。在穿戴上,随人方言的文明程度则更高。古往今来,人们在设计服装时,都缀有各种各样的口袋。那是为了出门方便,而装一些必要的生活小用品。这种口袋,有的地方叫荷包,有的地方叫衣兜,有的地方叫衣袋,随州的称呼最特别:统褂!真正的写法叫统卦!《易经·系辞传》说:伏羲氏始作八卦,神农氏演绎成六十四卦而为《连山易》。《连山易》是当年的百科全书,是指导人们生产、生活和一切实践活动的理论法宝,人们必须随时随地带着它。身上之所以缀上这种口袋,就是为了统装卦签,就像统上某种技术手册一样,以备随时翻看和调用。别的地方会有这种文化品位吗?惟我随人! 现在再说住。小孩躺在摇窝里,妈妈、奶奶在摇孩子睡觉时,总是大声唱着:“啊——啊!睡高高啊,啊——啊!”孩子平躺在摇窝里,怎么会是“睡高高”呢?这让人大惑不解!其实一点破,你就会哦哦连声,恍然大悟。这词汇真是太古老了,古老到有巢氏的生活时代。当年我们的老祖宗还处在采摘文明阶段,没有房屋,也居无定所。为了防备野兽和蟒蛇毒虫的侵害,夜晚总是宿在大树上,当然树越高越安全,而娃子总是睡在最高处,大人则睡在旁边或下面,嘴里还不断吆喝着“啊啊——睡高高”,这既是催眠的摇篮曲,也是为娃娃壮胆子。我们随人几千年来还保持着先民的这种语言,而且不绝于口。平常大人们睡觉,往往半夜醒来,嗍一袋烟或撒一爬尿后再睡下,也用“高”来作量词,说“睡了两高瞌睡”、“三高瞌睡”。母系氏族时期,还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方言土语。至今还在我们口语中出现的“盆娃”、“碟娃”、“猪娃”、“狗娃”……几乎所有名词之后都可缀上“娃”,真可谓“女娲化生万物”。产生于南方的《山海经》、《淮南子》、《楚帛书》中均有“女祸化生万物”、“伏羲女娲齐天育人”的神话,这就更加证明炎帝及其先祖确系生活在随州和中国南方诸地。 随州口语中对“洞”的使用频率也很高。“我的钢笔不晓得丢哪洞里去了?”
“好像是放在柜洞里得!”
“不对!我想起来了,是夹到书洞里得!” “放柜洞里得”这句话还能够理解,柜内装物的空间还有点像洞。而“夹到书洞里得!”就无法理解了,一本薄薄的书无论如何也形成不了洞,这完全属语言习惯问题。此话就是炎帝诞生于神农洞的最好印证。当年人们的洞穴生活所形成的语言表达习惯,就是这么顽强地世代相传。随,这块天生的风水宝地,是最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语言的一脉相承,正是人类自身血缘一脉相承的表征。 “蹿东游”,这是一句非常狠毒的骂人话。狠毒在什么地方,我们先不谈。它的真实意义,则从“行”的方面,为我们华夏文明的源头寻找到了另一佐证。谁都知道,中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在洪水泡天的年代,为逃避大水对人类的侵害,我们的先祖炎帝神农不得已带着他的部分子民西迁;东游是汪洋,那里是万万去不得的。“蹿东游”,只能是死路一条。这比咒人死亡更狠毒百倍,人死了总还有个尸在,被水打走了,你从哪里清尸去?后来有了神话小说《西游记》,有人考证,此书不能只用佛家的眼光看,那是一本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奇书,全是“五行”、“八卦”之类的隐语。我这里只以人名为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是金、木、水、火、土,西天取经的师徒四人中,唐三藏的“三藏”代表“金、木、土”,号称“火眼金睛”的孙悟空,别名有“心猿”、“金公”、“金”,孙悟空即是金,又是火,因为火能克金,号为金之公;猪悟能(八戒)别名有“木母”、“木龙”、“木”,号为木之母;沙悟净别名有刀圭、黄婆、土,悟净即是净土。这“三藏”缺一都到不了西方[1]。这里似乎看不到水,若把唐三藏的坐骑白龙马(龙王之子)看成水的话,那也只能把它当作工具,是渡过苦海而到达极乐世界的舟楫而已。西游是神的去处,是我们神农大帝战胜灾害、扩充实力、繁衍后代的福祉。“蹿东游”则是可怕的灾难! 重点方言词:吃脒脒 睡高高 统褂 蹿东游
|
名城探秘 ——随州历史文化百问 作者:凡人凡川 持续连载中 |
个人专栏建设中… 随网文化频道近期将推出个人专栏,欢迎推荐或自荐 |